浮出社会地表:“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研究

浮出社会地表:“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平等观念下,“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引导妇女平权,为女性解放奠定观念基础。

内容简介

平等是“十七年”留给改革开放时代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在这场政府主导的妇女平权运动中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本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十七年”时期的报纸、杂志、图书、电影(包括电影海报)、年画与邮票等多种媒介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解决了“出走后的娜拉”的社会问题,建构了中国女性的“社会性成人身份”,为女性进入社会空间提供了知识合法性,也为新时期女性的个性解放与主体意识的建构奠定了观念基础。然而“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并不是整全性的形象体系,家庭生活角色形象的缺席导致了妇女形象体系的残缺。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起点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设计

五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十七年”人民宣传与传播体系

第一节 视听媒介体系

第二节 纸质媒体的发展

第三节 人民群众宣传体系

小结

第二章 “十七年”女性的报纸媒介形象

第一节 《人民日报》的女性媒介形象

第二节 《光明日报》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妇女典型人物形象

小结

第三章 “十七年”女性的杂志媒介形象

第一节 “十七年”杂志的封面女性形象

第二节 “十七年”女性着衣身体形象的审美政治

第三节 “十七年”女性服饰的论争

第四节 《中国妇女》人物报道专栏的女性形象

第五节 话题讨论专栏的女性形象

小结

第四章 “十七年”女性的电影媒介形象

第一节 政治镜像:革命话语体系中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社会镜像: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欲望镜像:类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小结

第五章 “十七年”女性的文学媒介形象

第一节 国家级文学传播机构的“十七年”文学地形图

第二节 农村土改时期的女性文学形象

第三节 农村集体化时期的女性文学形象

第四节 城市女性文学形象

小结

第六章 “十七年”女性的日常生活媒介形象

第一节 “十七年”年画中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十七年”邮票中的女性形象

小结

第七章 “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的现实认知

第一节 “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的女性认知社会调查

第二节 “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与自我认知的个人访谈

结语 浮出社会地表的中国妇女群体

一 走向社会生产领域的“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

二 “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建构的历史使命

三 “十七年”女性群体的社会解放

四 “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的历史局限性

附录1 “十七年”反特剿匪片目录

附录2 “十七年”女特务反特片电影海报内容分析

附录3 《“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的女性认知社会调查》问卷

附录4 《“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与自我认知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浮出社会地表:“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研究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韩敏。

得书感谢您对《浮出社会地表:“十七年”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女性的力量 电子书
日本民俗学奠基人柳田国男力作。揭秘日本民俗趣闻。
元宇宙与未来媒介 电子书
深度解读元宇宙与未来媒介的发展进路与产业动态。
不被定义的女性 电子书
写给女性的内在觉醒之书,抛开患得患失,体验人生不同可能。
因为我是女性 电子书
我们身边常常见到这样的女性: ·她们可能有很多“他视角”的身体焦虑:担心自己身材不好、个子不高、长得不漂亮…… ·她们可能有各种奇怪的躯体化症状,疼痛、失眠、易累、缺乏活力…… ·她们遇事总是很纠结,常常无法感知和表达自己的需要、欲望、情感…… ·她们总是在迎合讨好他人,或者在愤怒中倔强地不依赖任何人…… ·她们既不快乐,又不痛苦,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心理学研究认为这些表现可能是因为“代际创伤”和“文化认同”。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里,从女孩到妻子到母亲,女性总是处于他者和附属的位置。有很多女性认同这一观念,并且通过教育孩子的方式让这种思想世代相传。 例如一些母亲在自己还是小女孩的时候遭受过一些性别灾难。于是,她们会让自己的女儿也遭受同样的经历。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这样的重蹈覆辙,实在让人感觉心酸又可悲。 但即使如此,我们仍可以找到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只要重新审视和母亲的关系,找到创伤的源头,看见它、修复它,便可以重获生命的力量。
社会建设研究(第4辑) 电子书
《社会建设研究》是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创办的院刊。本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在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社会建设的文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