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学奠基者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之一,为何对亚洲而言,印度的意义可媲美古代的希腊世界?
内容简介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属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起构成“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
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洗练”,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作者简介
作者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涂尔干被后人并称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对西方的学术思想贡献巨大。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一
总序二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一、婆罗门
二、刹帝利
三、吠舍
四、首陀罗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一、耆那教
二、原始佛教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第二章 阿育王
第三章 大乘佛教
第四章 布教
一、锡兰与中南半岛
二、中国
三、韩国
四、日本
五、亚洲内陆:喇嘛教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一、一般性格
二、湿婆教与灵根崇拜
三、毗湿奴教与信爱虔敬
四、教派与导师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附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门户开放的种姓
附录三 印度史纲
译名对照表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是2021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德]马克斯·韦伯(MaxWeber)。
得书感谢您对《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