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聚到均衡: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与空间匹配机制研究

从集聚到均衡: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与空间匹配机制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关注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内容简介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如何优化要素配置与完善匹配机制成为了近年来学界、政界和企业界十分关注的话题。“优化要素配置”是推动“四大板块”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三大支撑带”引领发展战略和“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措施。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一

序二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相关重要概念、研究对象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内容及分析框架

五 篇章结构与研究路线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产业—空间匹配的研究框架

一 理论研究方法

二 理论框架Ⅰ:宏观经济学分析范式

三 理论框架Ⅱ:空间经济学分析范式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经济与产业的空间演化及发展现状研究

一 中国经济空间与产业发展格局的演化及现状

二 中国产业的空间模式研究

三 经济空间与产业—空间发展格局的典型事实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空间匹配机制的识别与测度

一 产业—空间集聚或扩散的动力机制

二 产业或要素集聚的测度方法

三 已有对匹配机制测度的研究

四 产业—空间匹配机制的来源与识别

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增长的产业—空间匹配机制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增长视角

一 城市发展与产业选择

二 实证研究设计与数据选取

三 城市经济增长的匹配机制实证研究

四 稳健性检验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增长的产业与空间匹配机制研究:基于工业增长与集聚

一 工业的产业类型与空间特征

二 工业—空间匹配机制的经济增长效应

三 工业—空间匹配机制与工业集聚效应

四 匹配机制的稳健性检验

五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经济增长的产业与空间匹配机制研究:基于服务业增长与集聚

一 服务业的产业分类、经济增长与集聚

二 服务业经济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三 服务业—空间匹配机制的经济增长效应

四 服务业—空间匹配机制的集聚效应

五 服务业匹配机制的稳健性检验及进一步讨论

六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本结论和政策含义

一 主要结论

二 政策含义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从集聚到均衡: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与空间匹配机制研究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邓仲良。

得书感谢您对《从集聚到均衡: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与空间匹配机制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区域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 电子书
区域层次的经济增长与波动问题是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的交叉领域,也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本书旨在从区域层次探寻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特征和规律,把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波动特征和规律的成因。作者首先总结、梳理了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等相关理论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和脉冲响应函数等现代计量经济学工具,对50多年来全国和东南、东北、中部、西部各
产业集聚区发展探索:基于河南实践 电子书
本书基于产业集聚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河南实践,遵循“理论探索—实践总结—规律研究”路线,尝试性地对其经典理论模型进行了中国化改造,聚焦于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和发展动力的相关命题,对产业集聚区内、外部动力机制及其关联影响进行了理论探索。通过运用多样化的统计计量分析方法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进行了多维度、综合性分析。
融集聚的外部辐射效应研究 电子书
本书围绕金融集聚的外部辐射效应,梳理了包括产业集聚理论、金融中心论、核心-边缘论、金融集聚效应理论等,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这两大相辅相成的研究方法,对金融集聚所关联的各个客体对象,含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城镇化等,分别进行了推理演绎和实证分析。在一般的理论阐述上注重知识的更新迭代和基础性深化,对于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性文件注重全新有力的解读和客观的评价。
人力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增长 电子书
本书从人力资本运动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人力资本运动中的主要环节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并总结出有效,有益的结论。
中国经济特区经济增长的历史透视 电子书
本书结合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多年来的真实情况,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