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深入研究唐宋派文学思想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2006年同题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十数年持续的修改、完善,于2022年底完稿的一部文学史专著。本书在全面总结、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明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唐宋派的文学思想作出系统、深入的研究。
全书充分重视唐宋派文学思想发展的过程性和理论构成的复杂性,完整地描述了唐宋派文学思想形成、发展与转变的过程,对其三个核心理论命题作出整体的观照,深入辨析了“文以明道”、“师法唐宋”与“本色论”之间的逻辑与事实关系,并对若干重要的理论范畴作出新的解读和阐释。
其核心结论如下:唐宋派文学思想不是一种简单明了的静态存在,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呈现出多种理论侧面,在这些阶段与侧面之间甚至存在着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任何一种试图以某种单一理论完整地概括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做法,都将是缺乏说服力的。
事实上,正是这种理论指向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使得唐宋派扮演了明代中、后期文学思想从格法向性灵转变的一个典型的过渡性角色。
作者简介
作者刘尊举,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筹)常务理事、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中国古代散文史以及明清文学史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
一、建构与质疑:唐宋派学术史回顾
二、流派研究与文学思想史
三、撰述方式与基本观点
第一章 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大礼议”与嘉靖士人的生存困境
一 “大礼议”的几个阶段:政治势力之消长
二 动机与手段:政治伦理之潜移
三 嘉靖士人的生存困境
第二节 “嘉靖八才子”与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形成
一 “嘉靖八才子”与嘉靖初文学思想的转变
二 “嘉靖八才子”的政治遭遇及其生命价值分化
三 王、唐生命价值之转变与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唐、茅论争与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分化和演变
一 唐、茅的反复论争及其非预期效果
二 茅坤“万物之情,各有其至”的文学思想
第四节 归有光“唐宋派”身份的建构及其文学史定位
一 历史建构中的归有光与唐宋派
二 归有光与王、唐、茅文学思想之异同
三 “唐宋派”的界定与归有光的位置
第二章 文以明道:传统命题的新内涵
第一节 “文以明道”与中国古代士人的生命价值观
一 文、道关系的三个层面
二 文、道疏离与文论家的态度
三 “文以明道”:文与道的价值折衷
第二节 王慎中的学术思想与自我身份认同
一 徘徊于程朱与阳明之间:王慎中的学术思想
二 王慎中罢黜后的人格心态与自我身份认同
第三节 “道其中之所欲言”:“文以明道”理论内涵的新拓展
一 “文道合一”与王慎中的文学价值观
二 “道其中之所欲言”的理论内涵与价值
第三章 本色论:在守正与出新之间
第一节 “小心”与“脱洒”:唐顺之“真精神”的思想特征
一 去欲:唐顺之学术思想的起点
二 “归寂”思想的接受与反思
三 佛、道思想的影响
四 “脱洒”与“小心”
第二节 “德艺之辨”与唐顺之文学态度之反复
第三节 “本色论”的确切内涵与理论张力
第四节 “性气诗”与唐顺之晚年诗学思想
第五节 自得与真情:阳明心学与归有光的文学观
一 阳明心学与归有光的“返本”之学
二 归有光的生命历程与人格心态
三 归有光主自得、重真情的文学观
第四章 师法唐宋:古文谱系的建构与拓展
第一节 “文统说”的学理依据与现实动机
第二节 师法对象的范围与重心
第三节 法度与风格:师法内容的实际倾向之异同
第五章 从“义法”到“风神”: 文学性的游离与回归
第一节 “义”与“法”的平衡与倾侧
第二节 “法寓于无法之中”:有法还是无法?
第三节 从“性情之效”到“得其风神”:审美取向之转移
一 “性情之效”与王慎中的文学风格论
二 质朴中得风神:归有光的文章风格取向
结束语:唐宋派文学思想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阳明心学对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影响
二、八股文与唐宋派的古文观
三、唐宋派文学思想的整体认知与判断
参考文献
后记
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是202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尊举。
得书感谢您对《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