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奋斗:1965—2020

一个村庄的奋斗:1965—2020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一二三四”解读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探索中国乡村建设的全新方法论。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查阅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记述了四川省战旗村自农业学大寨立村以来55年的变迁历程,分析了村庄演变中宏观政策调整和村庄内在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核心――乡村作为中国“去依附”的微观基础;两个视角――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相结合;三个阶段――政治化竞争阶段的红色战旗、产业化竞争阶段的金色战旗、生态化竞争阶段的绿色战旗;四个启示――成本内化、村社理性、资源权益、空间正义。

以“三生三治”协同作用下的“村社理性”为基础,在一定的资源权益制度空间和社会企业分配内涵下,乡土社会可以有效消化国家宏观风险,从而成为中国在国际挑战中维护主权独立和综合安全的坚实的微观基础。

作者简介

董筱丹,女,1978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区域发展、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等。主要著作:《再读苏南》《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参与写作:《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解读苏南》《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等。以第一和主要获奖人身份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农民集体的“伟大斗争”——兼谈中国去依附的微观基础

一、“偏师借重黄公略”

二、在乡村中发现中国,在乡村建设中发现中国

三、道可道,非常道:宏微观相结合的村庄案例研究

四、本书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概述 中国里的战旗,战旗里的中国

一、三维空间里的战旗

二、中国里的战旗

三、从乡村看中国:地方竞争制度70年演变

四、战旗启示

第一篇 1949—1973红色战旗——社会主义补课与村庄内生动力的激发

第一章 社会主义教育补课(新中国成立前—1964)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二、征粮受阻与推行合作化

三、集体经济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二章 农业学大寨,西部举战旗(1965—1973)

一、农业学大寨与战旗农业高产

二、平衡家庭理性与集体理性,实现副业高产

第二篇 1974—2003金色战旗——村庄工业化起步与扩张

第三章 村庄工业的艰难起步(1974—1977)

一、核心脉络:地方政府公司主义

二、政治红利促进内部化积累

三、集体企业案例:战旗砖厂

四、管理制度:工分制(1974—1982)

第四章 制度环境变化与村庄工业结构化扩张(1978—1987)

一、乡镇企业的属性与目标

二、资本扩张下的大规模建厂

三、集体企业案例:凤冠酒厂

四、管理制度:承包制(1982—1994)

第五章 宏观经济波动与集体经济制度演变(1988—1994)

一、背景:乡镇企业改制

二、集体产业勉力维持经营

三、集体企业案例:复合肥料厂

第六章 集体经济二次改制与租理论视角下的改制分析(1995—2003)

一、管理制度:股份合作制(1995—2003)

二、管理制度:租赁制(2003—2020)

三、宏微观因素与乡镇企业改制

四、租理论视角下的乡镇企业改制

第三篇 2003—2019绿色战旗——重构新型集体经济与生态化转型

第七章 土地再集中与集体经济再出发(2003—2010)

一、2003年土地集中初试水

二、2006年新政推动500亩耕地向合作社集中

三、2007—2011年宅基地整理助推全村土地大集中

四、经验归纳:撬动土地集中的村社理性

第八章 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建设用地入市(2008—2015)

一、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奠定入市基础

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一槌三鼓”自我赋能

第九章 新时代的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转型(2011—2019)

一、生态化转型的宏观背景与时代特征

二、以组织整合和要素整合为基础的空间重构

三、空间资源生态化利用在战旗村的实践

四、新农业,新资源,新价值

五、生态化转型的正外部性

第四篇 专题研究

第十章 社会资本运作与土地价值增值——以2003年以来的土地集中与开发为例

一、农村土地价值增值的宏观背景

二、政治信任的基础和强化作用

三、制度场的撬动作用

四、亲友缘网络的促进作用

五、链接型网络的提升作用

六、结论

第十一章 村社企业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先锋酿造厂为例

一、依托村社整体资产优势“占天时”

二、“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享地利

三、重构村企治理边界得人和

四、小结

第十二章 一个宏观周期中的村社企业——战旗村会富豆瓣厂的十年

一、宏观经济高涨中起步(1992—1993)

二、经济过热与萧条危机下的企业改制与经营(1994—2002)

三、企业转制与村社集体经济再出发(2003)

第十三章 空间资源整合开发的模式创新——迈高公司与战旗村的合作探索

一、迈高公司及其运作模式简介

二、迈高公司和战旗村合作的契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三、迈高模式在战旗村的应用

第五篇 战旗启示

第十四章 成本内化——国家“去依附”的乡村基础

一、党建引领、勇于担当

二、集体为先、团结互助

三、艰苦奋斗,敢于创新

四、与时俱进,善用政策

五、公字当头,勇于斗争

第十五章 村社理性——乡土中国的“三生”与“三治”

一、东方农业文明与政府理性

二、作为村庄发展制度内核的村社理性

第十六章 资源权益:乡村资源收益的实现和维护——以乡镇企业改制和妈妈农庄为例

一、资源的多重属性辨析

二、“龙虾两吃”的战旗实践

三、新时期空间资源权益的实现机制

四、小结

第十七章 空间正义——乡村基层资源配置与收益分配的中国特色

一、背景

二、社会企业并非“舶来品”

三、以乡村作为社会企业的战旗

四、展望:农村社区的新发展阶段

后记

一个村庄的奋斗:1965—2020是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董筱丹。

得书感谢您对《一个村庄的奋斗:1965—2020》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顺安村卷:“石山王国”村庄贫困治理的逻辑 电子书
顺安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石山王国”之称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里资源极度匮乏的贫困山村,通过2017年的驻村调查,课题组分析了贫困治理过程中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理论难题与实践困境。研究认为,由于资源匮乏、山村人口承载力差,人口外迁进城是脱贫的根本出路。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通过农、文、旅相结合,促进留村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和收入水平不断提升。
一个投机者的告白·实战版 电子书
教你活用科斯托拉尼的投机智慧,找出自己的制胜方法。
铁道新语——一个铁路人的观察手记 电子书
本书主要分为党的建设篇、理想信念篇、安全管理篇、经营管理篇、文化强企篇、优质服务篇、学思践悟篇、作风建设篇等。收入的文章,多是近年来作者对铁路改革发展进程中党建、安全、服务、经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持续观察与思考。
伏牛传:一个社群品牌的内部运营笔记 电子书
适读人群 :创业者、潜在创业者(尤其是高校学生)和社群运营者   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揭秘社群品牌运营背后的规律和逻辑   90后创业者张天一白手起家,在伏牛堂创立一年之际,已是京城大众点评口碑佳湖南牛肉粉店、获得四轮数千万投资,他是如何做到的?   餐饮品牌伏牛堂如何建设20万人的青年人生活社群“霸蛮社”,并快速成为知品牌?   随书赠送精美书签(即优惠券),扫码使用,单次在微信商城购买商品立减十元,不限次数,终身有效。
同一个梦想 电子书
本书收录的12篇文章是厦门大学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缩影。采用中英双语的形式,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