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教育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教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挣脱思想束缚,重新审视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历史和成就,是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一个窗口。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欧美教会在中国创办了大学、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不仅为中国建立了最早的学科研究体系,如农学、化学、心理学专业等,还沟通了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奠立了基础。

此外,西方教育体系和思想,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由意识,酿成了诸如脱离教会学校的“六三离校事件”,从中可以窥见20世纪上半叶的校园风云。

作者简介

作者肖清和,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末清初天主教史、宗教哲学等,并已取得一系列较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其博士论文《“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获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第五届博士论文奖,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多项,著有《20世纪宗教观研究》(合著)、《<铎书>校注》(合校)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曾赴香港中文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学术机构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学术工作坊。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使者的足迹、文明的桥梁: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教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0年来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与近代中国教育

适应与变通:东吴大学的本色化实践(1871—1939)

“收回教育权运动”再审视——从圣约翰大学到光华大学

近代基督徒与非教会学校研究——以南开学校为中心

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联合办学经过

徐汇中学“崇思楼”设计者叶肇昌与土山湾乐队

教会学校对澳门社会发展的作用——比较中等教育中教会与非教会学校

基督教青年会与南开学校早期教育

民国时期燕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变迁与发展

抗战时期福建女子高等教育研究——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为中心

“以灵修功夫,代神学教育”——贾玉铭与中国基督教灵修学院变迁

藏书视角中的岭南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

近代陕西天主教中等教育之探索——以玫瑰女中为例

扎根:抗战初期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施善与教化:路德会在近代中国东北开办的社会事业

早期基督教在陕西办学情况及其教育理念和影响——以西安市三中前身“尊德学堂”为例

教会学校与中国新诗中基督性的生成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农学的兴起

19世纪来华传教士在英汉字典编纂中的“译名之争”

予且早期创作与圣约翰大学20年代的新文学气氛

Foreign Puppets, Christian Mothers or Revolutionary Martyrs? The Multiple Identities of Missionary School Students in Zhejiang, 1923-1949

法国政府和天主教双重背景的上海震旦大学医学教育

民国时期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与职业教育

近代基督新教在广州的文字事工探略

基督教大学对国民政府党化教育方针的顺应机制研究——以金陵大学为考察中心

论教会大学福建协和大学的基督化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教育是2018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灵。

得书感谢您对《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教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近代史 电子书
一部好看又权威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电子书
《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中国近代史》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近代闽台社会风貌 电子书
本书中的译文都选材于《教务杂志》。其不仅是作为来华传教士交换讯息及探讨当时传教士在中国的相关迫切问题的平台,而且也丰富地呈现了一幅幅西方人与中国人跨文化交流的画卷。内容涉及近代闽台地区有关教育、贸易、习俗、风光、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见证了闽台地区的对外交流以及闽台之间的密切关系。
涵育与超越:文化传统与鄞州近代人物 电子书
本书通过研讨、剖析鄞州独特的人文现象和历史轨迹,丰富了鄞州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开启了地方史志和民国人物研究的新境界,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意义。
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电子书
地方近代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