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十五讲(第二版)

道教文化十五讲(第二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对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文化做了概览和专题的研讨,全面、深入而又通俗易懂。

内容简介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在民间流传久远、深广,它有着独特的信仰、经籍、养生精神、炼养方技、法术禁忌、科仪符号等,并影响着相关的文学、艺术、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道教的产生和历史流变,道教林林总总的派别,道教的经典文献,道教哲学,道教里的医学、养生学、科技,道教的修炼方法、道教的科仪、道教文学艺术、道教的洞天胜地等都有介绍,是一本在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推进的上佳著作。本次出版修订版,作者增加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道教发源、兴起的标志,采用道教界自身肇始于黄帝的说法,并引入了更全面准确的新的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詹石窗,1982年厦门大学哲学学士,1986年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硕士,1996年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等职。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凡例

第一讲 扎根国土的道教文化

一 认识道教的偶然机缘

二 道教认识途径的一点思考

三 道教与道教文化的定义

(一)道教的语义学解释

(二)文化由来与道教文化的含义

四 道教文化的基本特色

(一)鲜明特色: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

(二)基本形式特征:自觉地运用象征符号来传递生命意识

五 道教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从鲁迅论道教说开来

(二)道教文化研究的意义略说

六 道教文化研究的学术原则与方法

(一)应该采取“尊重事实与大胆探索”的基本原则

(二)还应该建立一套适合本学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讲 多元复合的道教渊源

一 从伏羲到汉易:道教符号基石

(一)伏羲画卦与易学

(二)汉代易学与道教思想体系的建设

二 道家黄老之学与方仙道:道教渊源之大宗

(一)道家黄老思想在道教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方仙道对道教的启迪

三 儒墨兼用:传统伦理在道教中的神学变迁

(一)儒家道德:道教神学伦理的内核

(二)墨家道德:道教济世度人的依据

四 兵家与道教修炼法门

(一)兵家思想与道家的关系

(二)兵家在道教中的地位

五 两汉谶纬神学在道教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谶纬由来与流布

(二)道教对谶纬的借鉴与吸纳

六 佛教中国化及其对道教的影响

(一)佛教的中国化问题

(二)道教对佛教的借鉴

第三讲 枝繁叶茂的道教派别

一 从《太平经》到符箓派道教

(一)《太平经》与符箓派的名义

(二)太平道与黄巾起义

(三)五斗米道及其“政教合一”方略

二 《周易参同契》与金丹派道教

(一)《周易参同契》的由来与传承

(二)金丹派的传授源流略考

三 魏晋南北朝社会政治与道教

(一)封建统治者对道教的两面政策

(二)天师道的传播与上清派的兴起

(三)灵宝派与楼观派的出现与流布

四 隋唐社会政治与道教的发展

(一)隋唐时期的统治者与道教

(二)隋唐时期道教组织的发展

五 宋元以来北方新道派

(一)太一道

(二)真大道教

(三)全真道

六 宋元以来南方新道派

(一)白玉蟾与金丹派南宗

(二)江南符箓新派与净明道

第四讲 隐喻深远的神仙信仰

一 先民超越生存局限的生命律动

(一)从神、仙的独称到神仙连称

(二)道教神仙与人类摆脱生命局限的企盼

二 神仙:道教的理想典型

(一)人生病痛的叹息与不死的追求

(二)从早期神仙传记看道教的理想追求

三 道教组织与神仙体系的互动

(一)道教组织对神仙体系壮大的推动

(二)神仙体系对于道教派别组织发展的引导功能

四 道教神仙谱系的结构

(一)“三才之道”与天上尊神

(二)对应原则与地祇神明、人间仙圣

五 神仙功能的专门化

(一)道教神仙功能的专门化

(二)道教神仙功能与社会行业分工的关系

六 从神仙功能的扩展看生命意识

(一)从民间信仰看道教神仙功能的扩展

(二)神仙功能扩展的社会心理与深层生命意识

第五讲 别具一格的道门经籍

一 道经缘起的神话传说

(一)经诰发端于妙气

(二)三洞经书与三清尊神

二 道经目录与编纂体例

(一)《抱朴子·遐览》与《三洞经书目录》

(二)“玉纬七部”与“三洞四辅十二类”

三 从《三洞琼纲》到金元道藏

(一)“道藏”述义

(二)《三洞琼纲》

(三)《大宋天宫宝藏》与《政和万寿道藏》

(四)金元《玄都宝藏》

四 正统道藏及其他明清道经之编纂

(一)《正统道藏》

(二)《万历续道藏》

(三)《道藏辑要》

五 道经的现代整理与刊行

(一)关于道经检索工具书与“道藏提要”

(二)《藏外道书》与《道藏精华》的编辑出版

(三)《中华道藏》与《中华续道藏》

六 道经阅读与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学习与研究应该循序渐进

(二)必须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并且掌握如何使用的一些要领

(三)应该养成探索与分析的习惯

第六讲 心通玄机的哲学探究

一 “玄机”与道教哲学

(一)“玄机”与“心通”释义

(二)“玄机妙用”与道教哲学体系的建构

二 道教哲学概念内涵透析

(一)道教哲学概念意义的种种理解

(二)道教哲学的定义

三 自然宇宙论和神学创世论

(一)自然宇宙论

(二)神学创世论

四 以人为主体的生命论

(一)生命多样性与形神关系论

(二)形神的复杂关系与生命的形态转化

五 道教哲学的认识论与思维方法

(一)道教哲学认识论

(二)道教的主要思维方法

六 道教哲学的基本特征与作用

(一)道教哲学的基本特征

(二)道教哲学的主要作用

第七讲 重道贵生的伦理思想

一 道教伦理形成的历史根据

(一)伦理词义考原

(二)道教伦理的产生

二 道教伦理的主体内容

(一)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关系

(二)人与众物之间的“生命”关系

(三)人与诸神的关系

三 道教伦理的基本特点

(一)“劝善成仙”精神奠定了道教伦理的主调

(二)神明监督是道教伦理的强化手段

(三)道教伦理的符号示范

四 道教伦理的思想原则

(一)“自然无为”是道教伦理的核心准则

(二)“尚中”是道门中人的伦理方法论

五 道教伦理与善书教化

(一)道教善书的由来与发展

(二)道教善书的分类与主要伦理思想

六 道教伦理的现实价值

第八讲 救己济人的医学法脉

一 道教医学研究的学术回顾

(一)道教医学研究之肇端

(二)道教医学的专题研究与纵深发展

二 道教医学的流派根据

(一)道教医学与祖国传统医学主体内容的相容性

(二)道教医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流派的事实

三 道教医学的实践精神

(一)从方药看道教医学的实践精神

(二)从治疗方法的总结看道教医学的实践精神

四 道教医学的历史发展与思想建树

(一)道教医学的兴衰变化脉络

(二)道教医学思想与成就

五 道教医学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环境”的意义及其生态结构

(二)道教医学与文化环境的互动表现

六 道教医学的历史地位与未来发展

(一)道教医学的历史地位

(二)道教医学的未来发展

第九讲 我命在我的养生精神

一 道教养生的主体意义

(一)养生主体性的内涵

(二)“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养生的主体精神

二 阴阳大化与“执天之行”

(一)阴阳大化的养生客体

(二)从阴阳大化中把握养生活动之玄机

三 以德养生与身国共治

(一)以德养生的理论根据

(二)身国共治:以德养生的技术模式

四 “德化和气”与生态整体维护

(一)“德化和气”说的由来

(二)依“玄德”而治的生态功用

五 形神俱炼与生命复归的逻辑指向

(一)形神俱炼的理论依据

(二)形神俱炼的理论导向

六 生命自我超越与“道性”发明

(一)形神“亦离亦合”:生命自我超越的自由状态

(二)道性复归:生命自我超越的精神指向

第十讲 多彩多姿的炼养方技

一 集中意念的守一、存思术

(一)“守一”技术的由来及其在道教中的发展

(二)从“守一”到“存思”:道教心灵调节术的扩展

二 顺畅血脉的服气、胎息术

(一)服气术的理论基础及其类型、要领

(二)胎息:服气的高深层次

三 以仿生为特色的动功炼养法

(一)动功的由来及其法理

(二)动功的要领及其基本类型

四 啸法:动静相兼的养生奇门

(一)啸法的内涵与技艺特点

(二)啸法形态的演变及其影响

五 效乾法坤、颠倒五行的金丹大道

(一)金丹大道的渊源与历史发展

(二)内丹修炼的要素、法象

六 以男女俱仙为目标的房中术

(一)道教房中术的历史考察

(二)道教房中术养生机理分析

第十一讲 消灾祈福的法术禁忌

一 占筮之法:道教基本预测术

(一)道教占筮的主要思想来源

(二)道教占筮的主体形式

二 占筮变体:太乙、六壬、遁甲及其他

(一)太乙占卜之由来及其在道教中的应用

(二)六壬占法的基本内涵及其在道教中的流布

(三)遁甲的结构内涵与道教的变通

三 符咒之法:道教沟通人神的主要媒介

(一)符箓的由来及其结构功用

(二)咒语的缘起与特点

(三)道教符咒思维模式与易学的关系

四 堪舆之法:道教的环境选择方式

(一)道教堪舆与古老的生殖崇拜

(二)道教堪舆程序与基本原则

五 禁忌之法:身心健康需求的表现

(一)禁忌的由来与主要类型

(二)道教禁忌的内容与特点

六 道教法术的理性审视

(一)道教法术的科学技术内容发掘

(二)道教法术所寄托的人文精神

第十二讲 生生不息的科仪符号

一 道教科仪的由来

(一)道教科仪的历史渊源

(二)以斋醮为主体的道教科仪

二 道教科仪的分类

(一)以个人修身极道为主的道教科仪

(二)为他人他事而进行的种种醮神度鬼科仪

(三)人我合益的道教科仪

三 道教科仪的实施条件

(一)外斋类科仪的主持者

(二)科仪坛场的设立

(三)科仪法器、法服、供品、文检诸物的预备

四 道教科仪系统的符号性

(一)符号的类型和属性略说

(二)道教科仪的符号特性分析

五 道教科仪是一种通讯语言

(一)道教科仪的表意功能

(二)道教科仪的信息传递

六 道教科仪语言的内在结构

(一)道教科仪语言的词法

(二)道教科仪语言的句法

(三)道教科仪语言的章法

第十三讲 包容广阔的道教文学

一 道教文学概念的形成与含义

(一)道教文学概念的提出

(二)关于道教文学定义范畴的看法

二 从题材角度看道教文学的范围

(一)道教文学的内容范围

(二)道教文学题材内容的边缘性问题

三 道教文学的主要体式

(一)道教散文

(二)道教小说

(三)道教诗词

(四)道教戏曲

四 道教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生命理想化的强烈意识

(二)生命理想原型的象征表达及其变格

五 道教文学作品之鉴赏

(一)道教文学鉴赏的注意事项

(二)道教文学作品鉴赏举例

六 道教文学研究的价值

(一)关于道教文学定位的误区

(二)关于道教文学总体价值的思考

第十四 讲率情任真的道教艺术

一 道教音乐理想与形态

(一)音乐理想

(二)道教音乐品式要略

二 道教舞蹈与戏剧神韵

(一)道教舞蹈

(二)道教戏剧

三 古朴飘逸的道教绘画

(一)神仙道人画

(二)山水画、方术示意画及其他

四 凝固的空间旋律:道教雕塑与建筑

(一)以印篆、造像为主体的道教雕塑

(二)协和有情的道教建筑艺术

五 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

(一)符号象征的理论追溯

(二)从符号象征角度看道教艺术

六 道教艺术审美情趣与人的精神

(一)道教艺术怪诞美、模糊美与自然美

(二)道教艺术美与人的精神

第十五 讲魅力无穷的洞天福地

一 洞天福地的思想渊源

(一)地理博物传闻:道教洞天福地模式的原初资源

(二)海外仙岛的体系化

二 洞天福地体系的形成

(一)二十四治的内容与堪舆理念

(二)从二十四治到洞天福地

三 洞天福地与宫观圣迹

(一)道教宫观的由来与建设

(二)道教宫观与洞天福地的关系

四 洞天福地的文化积淀

(一)洞天福地的故事传说

(二)洞天福地的碑铭题刻

五 洞天福地的生态结构

(一)生态与洞天福地的空间特征

(二)洞天福地的时间特征

六 洞天福地的旅游价值

(一)从历代诗人的诗词创作看洞天福地的旅游价值

(二)洞天福地旅游的复合功能

后记

修订版后记

道教文化十五讲(第二版)是201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詹石窗。

得书感谢您对《道教文化十五讲(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道教学刊(2020年第1辑/总第5期) 电子书
《道教学刊》为集刊,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引领国际道教学术前沿。每辑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本辑包括《遵道而得路——法国学者傅飞岚教授访谈》《关中地区新发现的两通元代全真教碑石》《镜像关系的经典——佛说罪福报应经>和太上说转轮五道宿命因缘经>》等10篇文章。本集刊的出版介绍了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提供
中华传统文化(慕课版) 电子书
本书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详细剖析易接受知识,配有精美插图。
国际孔孟学刊(第二辑) 电子书
《国际孔孟学刊》是关于海内外儒学研究及传播的国际性高端集刊,重点关注海内外儒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以及儒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状况。
中华德文化研究 电子书
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关系的高度深入挖掘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文化”资源。
胡适文化观研究 电子书
胡适的整个思想体系宏大而庞杂,其文化观理论更是博大精深。胡适文化观的研究绝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也不是将散落于文献中有关文化观的只言片语采摘出来,更不是生硬胡乱地编造与罗织。本书从文化观的视角,重新诠释与爬梳胡适的理论观点,型构出胡适文化观范式;并选择胡适所参与的主要文化论战进行研究,全方位地系统展示胡适文化观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