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会:价值基础与社会治理

陌生人社会:价值基础与社会治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角度看,现代化与现代性促成了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

内容简介

陌生人社会秩序的建构需要共享价值观念作为基础以实现社会认同与整合,价值基础缺失或建构不充分就会引发伦理风险,使社会秩序出现裂痕。化解伦理风险需要坚持超越性的价值观念、强化道德权威,同时需要重新发现和建构道德空间与道德共同体。夯实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与社会治理尤其是柔性社会治理具有内在统一性。

作者简介

作者龚长宇,黑龙江人,社会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近年来出版专著2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在《世界哲学》《哲学动态》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致力于社会学理论、道德社会学及政治社会学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言

第一章 陌生人、陌生人社会及其现代性根源

一、 何谓陌生人

(一)齐美尔、鲍曼:社会空间意义上的陌生人

(二)恩格尔哈特:“道德异乡”意义上的陌生人

(三)国内学者对陌生人问题的关注

(四)陌生人的基本含义

二、 陌生人社会及其特征

(一)陌生人社会与共同体的区别:基于滕尼斯的理论解析

(二)陌生人社会的主要特征

三、 现代化、现代性与陌生人社会

(一)现代化与现代性相辅相成

(二)现代化与现代性是陌生人社会的实践场域和理论背景

第二章 陌生人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与价值基础

一、 社会秩序问题是社会学的恒久主题

(一)第一阶段:霍布斯—孔德—涂尔干的社会秩序论

(二)第二阶段:帕森斯——新功能主义的社会秩序论

(三)第三阶段:吉登斯的结构、行动与制度秩序

(四)哈耶克的社会秩序类分

二、 社会秩序依赖于价值基础

(一)社会秩序的基础

(二)社会秩序、社会模式与价值基础

(三)价值基础对社会秩序的导向与整合功能

三、 社会制度是支撑和维系陌生人社会秩序的基本力量

(一)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社会制度是维系陌生人互动与合作的基本力量

第三章 陌生人社会秩序价值基础的解释范式

一、 陌生人社会秩序价值基础的几种解释范式

(一)自由主义的解释范式

(二)社群主义的解释范式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范式

二、 合情利己主义:亚当·斯密的

古典自由主义的价值解释范式

(一)启蒙运动:探寻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之可能的时代课题

(二)合情利己主义: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

(三)富国裕民: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价值目标

(四)常规性规则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价值规约

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价值基础解释范式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与西方社会学传统相对立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社会秩序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价值基础的批判与探寻

第四章 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伦理风险及其致因

一、 风险与伦理风险

二、 陌生人社会秩序伦理风险的表现

(一)信任危机

(二)身份认同危机

(三)价值纷争

三、 陌生人社会伦理风险的致因

(一)个体化与个体道德空间封闭

(二)陌生人缺少共同的道德背景,难以确立信任

(三)陌生人缺少共同的道德权威,无法实现道德认同与赏罚

(四)陌生人缺少道德热情,难以实现责任担当

四、 化解陌生人社会秩序伦理风险的基本原则

(一)依托超越性的伦理理念规避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风险

(二)通过“包容”和“允许”获得道德权威

(三)重构责任理念唤起陌生人之间的道德热情

第五章 陌生人社会秩序伦理风险的化解机制

一、 重新发现和建构道德空间

(一)齐美尔、勒温、鲍曼和泰勒对道德空间的审视

(二)道德空间的内在结构、特点及功能

(三)道德空间的拆除:伦理时代的终结

(四)道德空间的重建:无伦理的道德自治

二、 重新发现和建构道德共同体

(一)滕尼斯对共同体道德性的分析

(二)现代社会对逝去道德共同体的乡愁

(三)现代社会道德共同体的再建构

第六章 筑实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

一、 陌生人社会秩序价值基础的社会根源

(一)源于特定的生产方式

(二)源于特定的文化传统

(三)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二、 陌生人社会秩序价值基础的基本向量

(一)信任

(二)责任

(三)宽容

(四)允许

(五)尊重

(六)社会公正

三、 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整合机制

(一)法与制度机制

(二)意识形态机制

(三)道德整合机制

(四)社会分工机制

第七章 我国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与柔性社会治理

一、 我国正处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过渡阶段

(一)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陌生人社会的开启

(二)传统乡土社会、农村社会和城市单位社会的“熟人”特质

(三)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基础的转变

二、 建构道德空间与道德共同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利益共同性与意义共同性的辩难

(二)身份归属与责任意识的辩难

(三)价值共识与价值多元的辩难

三、 柔性社会治理与夯实价值基础的内在同一性

(一)社会治理与柔性社会治理

(二)建构陌生人社会秩序价值基础与柔性社会治理的内在统一性

四、 柔性社会治理的操作手段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二)以民间团体尤其是志愿组织培育责任意识

(三)塑造城市精神,使城市成为市民的精神共同体

参考文献

后记

陌生人社会:价值基础与社会治理是202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龚长宇。

得书感谢您对《陌生人社会:价值基础与社会治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眼动追踪与中文阅读(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论丛) 电子书
本书就研究成果在深化中文眼动阅读模型的建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释。
云南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实务与经验汇编 电子书
针对流动人口、女性、老年人等,如何进行社会治理?本书汇总了云南省的实践和理论经验。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团体与地方治理 电子书
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中国市民社会,进入21世纪后呈现何种发展趋势呢?迄今为止,大多数学者都从中国内部出发,探寻20世纪80年代以后结社活动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而将中国放在比较的视野下,动态地把握中国市民社会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的实证研究却屈指可数。本书为筑波大学和北京大学多年来共同研究的成果,试图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
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能力研究 电子书
两个相邻的地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有声有色,蒸蒸日上;另一个地区则是困难重重,甚至举步维艰。为什么?具体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两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治理能力差异是关键。
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安全风险的演变与治理 电子书
本书是对我国农村日益复杂严峻的安全威胁的一次理论与实践上的回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原则,在“理论探源—一般性推论—实然描述—应然认知—实践举措”的层次架构下,运用文献分析、历史分析、系统分析、问卷调查和要素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安全风险的演变与治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