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盗罪发展演变和相关立法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盗罪研究》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系统了解盗罪发展演变和阅读理解古代盗罪立法所必需的总结说明;二是为全面掌握古代包括“准盗论”、“以盗论”和“同强盗法”等在内的广义盗罪之分析阐释;三是作为《中国古代盗罪研究》核心的为深化研究古代狭义盗罪即“强盗”和“窃盗”以及具有交叉转化关系的“共盗”制度等犯罪构成的法理论证。
《中国古代盗罪研究》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作者孙向阳,1966年出生,河南省柘城县人。1985至今工作于商丘市,其间2005年至2010年工作于夏邑县。1996年6月获中山大学法学硕士,2013年6月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曾在《法学杂志》、《*国刑事法杂志》、《求索》、《河北法学》、《检察日报》等刊物发表文章近十数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摘要
导论
一、写作的缘起
二、内容的确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选题的意义
五、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盗罪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盗罪源流考察
一、古代已有对三代以前存在财产性犯罪的认识
二、西周时期开始出现财产性犯罪意义上的盗罪
三、春秋战国时期大量使用“盗”字表示财产性犯罪
四、战国中晚期“盗”的“秘密窃取”含义更加明确
五、魏文侯时包括强盗窃盗的“盗”罪立法开始出现
第二节 盗罪成文立法
一、秦汉时期盗罪立法丰富具体,奠定后世盗罪立法基础
二、魏晋时期遵循秦汉盗罪立法,丰富发展盗罪律学理论
三、隋唐时期盗罪立法周密完备,达到古代盗罪立法顶峰
(一)隋代盗罪立法的基本定型
(二)唐代盗罪立法的成熟完备
(三)宋代盗罪立法的完全继承
(四)元代盗罪立法变化初露端倪
四、明清立法体系内容发生变化,有关盗罪立法建树不多
第三节 盗罪范围界定
第二章 盗罪的适用术语
第一节 “以盗论”与“准盗论”
一、关于“盗”
二、关于“以”和“准”
三、关于“以盗论”和“准盗论”
第二节 “常盗”、“凡盗”与“监守盗”、“常人盗”
一、“常盗”
二、“凡盗”
三、“常人盗”与“监守盗”
第三节 “与盗同法”、“与盗同罪”和“坐赃为盗”
一、“与盗同法”
二、“与盗同罪”
三、“坐赃为盗”
第四节 “以盗为例”的法律适用规范
第三章 《名例》对于盗罪的特别适用
第一节 盗罪与“十恶”的关系
第二节 盗罪与特权的适用
一、盗罪与上请的适用
二、盗罪与赎权的适用
三、盗罪与除名的适用
四、盗罪与免官的适用
五、盗罪与“奏闻取旨”的适用
六、盗罪与“常赦所不原”的适用
第三节 盗罪与刑罚执行的变易
一、“家无兼丁”与盗罪的折杖适用
二、“老幼废笃”与盗罪的收赎适用
三、“工乐户、妇人及天文生”与盗罪的留住适用
第四节 盗罪与犯罪主体的认定
第五节 自首对盗罪的适用
一、盗罪的“首露”自首
二、盗罪的自首与“倍赃”
三、盗罪的“自首不实不尽”
四、盗罪的“罪犯互捕”自首
第六节 “共犯首从”对盗罪的适用
第七节 盗罪与“罪数”的关系
一、盗罪与“二罪以上俱发”
二、盗罪与“频犯赃”
三、盗罪与“一事分为二罪”
四、“盗决堤防”的“罪数”分析
第八节 盗罪与赃物处置
一、“正赃见在”赃物处置
二、“已费用”的赃物处置
三、对“盗者”的赃物处置
四、对“会赦及降”的赃物处置
五、赃值核定的“平赃”制度
第九节 盗罪的“倍赃”制度
第十节 “盗人所盗”之赃的处置
第四章 盗罪构成的共同要素
第一节 “不以赃计罪”的犯罪对象
一、田宅与财物的划分
二、财物的类型划分
(一)一般财物和特定物品
(二)财物和“人”
(三)“器物之属”、“阑圏系闭之属”和“放逸飞走之属”
(四)“私家不应有”和相应的“私家可应有”
(五)“无人看守之物”和“有人看守之物”
(六)“官物”和“私物”
(七)原物和孳息、主物和附随物
(八)银两和银票
三、财物的使用状态
四、财产性利益
第二节 “取得”和“弃毁”的侵犯形式
一、“取得”之盗
二、“弃毁”之盗
第三节 “取非其有”的犯罪故意
一、占有财物的目的
二、“取非其有”的非法
三、“知非其有”的认识
四、知情的法律意义
五、动机的法律意义
六、“取非其有”的现代意义
第四节 “得财”、“不得财”的犯罪形态
一、“得财、不得财”的理解
二、“成盗、不成盗”的判断
三、盗罪的预备
四、盗罪的实施
五、盗罪的中止
第五章 强盗
第一节 “以威若力”和“以药迷人”的通常强盗
一、“以力”
二、“以威”
三、“以药迷人”
第二节 “以强盗论”和“同强盗法”的特定强盗
一、“故烧人舍屋及积聚之物而盗”
二、“本以他故殴击人,因而夺其财物”
三、“略奴婢”
四、“因斗髡发,遂将入己”
五、“略人、略卖人而杀伤”
六、“不因食次而强持瓜果”
七、其他情形的特定强盗
第三节 “图财害命”的强盗
一、构成图财害命的情形
二、不构成图财害命的情形
(一)非出于图财目的而谋害人命
(二)“他事杀人,取财灭迹”
第四节 “临时行强”和“临时拒捕”的“先盗后强”
一、临时行强
二、临时拒捕
第五节 “始行窃盗、因盗而奸”的结合强盗
一、犯罪构成
二、类型划分
三、借鉴价值
第六节 “死伤”和“持杖”
一、唐代立法
二、宋元时期
三、明清时期
第七节 “弃财逃走、因而拒捕”的非强盗
一、基本立法
二、犯罪构成
三、现代意义
第八节 白昼抢夺
一、基本构成
二、人数与持杖
三、时间与场所
四、其他问题
第六章 窃盗
第一节 “潜形隐面”的基本构成
一、“潜形隐面”的法律意义
二、“潜形隐面”的特殊表现
(一)拐逃
(二)藏匿
(三)掉包
(四)窃盗与拐带、诓骗、局骗、费用受寄财物
三、“潜形隐面”的现代启示
(一)秘密窃取的内容
(二)秘密窃取的判断
第二节 “以盗论”的特别情形
一、唐律规定
(一)“验畜产价有增减”
(二)“官物私自贷无文记”
(三)“因本以他故殴击人而窃取”
(四)“和诱奴婢”
(五)“贸易官物”
(六)“辄取已加功力刈伐积聚山野之物”
(七)“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
(八)“主司强持田园瓜果”
(九)“弃毁”特定物品
二、明清立法
第三节 “持杖”与“死伤”
一、“持杖”的行为情节
二、“死伤”的后果加重
第四节 “于一家频盗”和“一时而盗数家”
一、古代立法
二、犯罪构成
三、现代适用
第五节 “经断更行”的特别累犯
第六节 “弃财走,因相杆\"的非窈盗
第七节 “非凡盗”的犯罪
第八节 “准盗论”的定罪处罚
第七章 共盗
第一节 “通常共盗”
一、形态构成
二、法律意义
第二节 “盗贼窝主”
一、立法渊源
二、表述根据
三、概念内涵
四、法律适用
五、立法弊端
第三节 “相遇共盗”
一、形态构成
二、行为类型
三、立法不足
第四节 “家人共盗”
一、唐代立法
二、立法形成
三、宋元时期
四、明清规定
第五节 “监守与凡人共盗”
一、形态的构成
二、明清律的适用
第六节 “主仆共盗”
第七节 “家人与外人共盗”
一、犯罪构成
二、明清立法
第八节 “共盗临时杀伤”
一、共同的犯罪构成
二、不同的构成之处
第九节 “谋行不一”
一、立法规定
二、法律适用
第十节 “必要共盗”
第八章 亲属相盗
第一节 亲属相盗形态萌芽与立法
一、亲属相盗形态的萌芽
二、亲属相盗立法的形成
第二节 亲属相盗犯罪的构成与处罚
一、亲属相盗的犯罪构成
(一)别居的亲属相盗
(二)同居亲属之“盗”
二、明清律的“奴婢、雇工人之盗”
三、明清律的亲属抢夺情形的处理
第三节 排除适用于相盗亲属的法律制度
一、“经断更行”
二、“倍赃”
三、“干犯名义”
第四节 亲属相盗的意义
一、境外立法处置
二、我国现代立法
三、现行立法的完善
结 论
一、古代盗罪立法历史悠久,沿革清晰,继承关系明确
二、盗罪犯罪构成的科学与严密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
三、定罪上折射出现代刑法主客观相一致的科学原则思想
四、量刑上体现出现代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公平规则观念
五、对于当代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著作
三、期刊文章
四、学位论文
后 记
中国古代盗罪研究是2013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孙向阳。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古代盗罪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