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

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中国”古今称谓的演变做了全面研究。

内容简介

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纵横一万里广袤空间的中国,古往今来,国号递更,名号众多,域外称谓繁杂。

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地理、民族、政治、语言、文字、心理、名称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全面、深入细密地探讨了中国历代国号、古今名号、域外称谓的形成过程、来源取义、使用情况与复杂影响,得出了“美哉,变动不居而又蕴含深意的中国历代国号;伟哉,沿用不衰而又凝重气派的中国古今名号;妙哉,来源不一而又呈现特征的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的宏观认识。

作者简介

作者胡阿祥,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所长。六朝博物馆馆长,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百家讲坛”主讲人,书香江苏形象大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荣誉副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中古文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地名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插图

导言:解释“中国”

上编 中国历代国号

第一章 夏:“居高饮清”

第一节 夏即蝉

第二节 启以夏为国号

第三节 夏成为国号后产生的引申义

第四节 国号:时代的镜象

第二章 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第一节 纠葛不清的“商”与“殷”

第二节 玄鸟生商:从凡鸟到神鸟

第三节 “商之国号,本于地名”说的弱点

第四节 说殷

第三章 周:重农的特征

第一节 甲金文“周”字及其引申义

第二节 以引申义说周国号的五种说法

第三节 从族名、国号到“有天下之号”

第四章 秦:养马的草谷

第一节 “秦,禾名”

第二节 非子以种秦养马得为附庸国

第三节 秦国号地位的攀升

第四节 秦国号在后世的影响兼说秦置秣陵无贬义

第五章 汉:“语曰‘天汉’,其称甚美”

第一节 项羽立刘邦为汉王

第二节 天汉、汉中、汉水

第三节 几点结论及汉国号的影响

第六章 新:“应天作新王”

第一节 “肇命于新都”

第二节 以新德代替旧德

第三节 新皇帝的新政、新名号情结与新国号

第四节 新德让位于下一个新德

第七章 魏、汉、吴:天下三分

第一节 魏:“代汉者当涂高”

第二节 汉:唯我正统

第三节 吴:“此盖时宜耳”

第八章 晋:“司马昭之心”

第一节 溯源:先秦的晋国

第二节 表象:由高都公到晋王

第三节 隐秘:“代汉者当涂高”

第九章 “十六国”与“南北朝”:纷乱与兴灭

第一节 历史梗概

第二节 “十六国”之汉、赵、成、凉、燕、魏、秦、夏

第三节 “南朝”之宋、齐、梁、陈与“北朝”之魏、齐、周

第十章 隋:吉祥还是晦气?

第一节 弃“随”取“隋”:杨坚的斟酌

第二节 弃“随”取“隋”:后人的嘲讽

第三节 先秦随国与杨氏隋朝

第四节 围绕“随故炀帝墓志”质疑的质疑

第十一章 唐:神尧皇帝的心志与自况

第一节 周追封李虎为唐国公

第二节 陶唐氏帝尧的传说与唐“荡荡也”的美义

第三节 “神尧皇帝”李渊

第十二章 周:“圣母神皇”的“远祖姬周”

第一节 从唐到周:多层原因

第二节 进退自如的“圣母神皇”尊号

第三节 从周到唐:一世而斩

第十三章 “五代”与“十国”:相承与分立

第一节 “五代”相承

第二节 “十国”分立

第三节 “等而下之”的称尊建国者

第十四章 辽、夏、金:汉式国号与民族传统

第一节 辽得名于辽水,契丹意为宾铁

第二节 夏与白上:内外有别

第三节 金:地缘的体认与民族的特征

第十五章 宋:“天地阴阳人事际会”

第一节 宋国号“因所领节度州名也”

第二节 巧合与附会

第三节 “火宋”及其附会之说在当世的影响

第十六章 大元:“大哉乾元”

第一节 大元不等于蒙古汗国

第二节 蒙古大汗国号的演变

第三节 《建国号诏》

第四节 大元国号释义

第十七章 大明:“诸佛光明之王”

第一节 反元复宋

第二节 “明王出世”:小明王与大明皇帝

第三节 “大明之秘义”

第十八章 大清:化被动为主动

第一节 英明汗的“金”:追怀传统

第二节 天聪汗的“大清”:审时度势

第三节 压住、胜过“大明”

第十九章 中华民国:开创国号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节 “一重公案”

第二节 正殿与主峰

第二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实相副的新型民主国家

第一节 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中华民主共和国”

第二节 从“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节 关于是否“简称中华民国”的问题

第二十一章 习称与统称:与国号相关的两方面问题

第一节 《中国历史朝代歌》纠谬

第二节 对同名国号的习称

第三节 对一段时代与一批国家的统称

第四节 名无固宜,名无固实

中编 中国古今名号

第二十二章 中国:天地之中

第一节 释“中”释“国”

第二节 发现“中或”与中国名号的起源

第三节 地域概念的中国及其地域范围的扩大

第四节 文化概念的中国及其文化意义的伟大

第五节 秦汉及其以后中国概念的流变

第二十三章 诸夏与华夏:继承夏朝与彰显文化

第一节 区夏、有夏、时夏、诸夏

第二节 中夏、函夏、方夏

第三节 华字本义及引申义

第四节 华、诸华、华夏

第五节 华山、昆仑、华水、花族四说辨

第二十四章 中华:大美天地人

第一节 中华之于天文

第二节 中华之于地理

第三节 中华之于文化与民族

第二十五章 禹迹与九州:“中国之《创世记》”

第一节 古史的神话传说与神话传说中的禹

第二节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第三节 禹迹、九州的“孪生兄弟”

第四节 “创世记”的人文意义

第二十六章 四海、海内与天下:大地有多大?

第一节 盖天说与浑天说

第二节 “四海之内皆兄弟”

第三节 “海内”的范围与“四海”的兄弟

第四节 理想的“天下”与现实的“天下”

第二十七章 赤县神州与冀州、齐州:“博览宏识”的大九州说

第一节 “谈天衍”的“海话”

第二节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第三节 冀州与齐州

第四节 “若邹衍者,其圣矣乎”

下编 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

第二十八章 China:失位的“震旦”与变味的“支那”

第一节 关于China缘起的各家说法

第二节 “支那”缘起于“秦”

第三节 “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

第四节 近现代中日之间有关“支那”之争

附节“支那”: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体现

第二十九章 Serice:神秘的丝国

第一节 名副其实的丝国

第二节 三种版本,一样史实

第三节 技术的保密与贸易的艰难

第四节 树上的羊毛与稷养的虫子

第三十章 Taugas:多民族国家的证明

第一节 “桃花石诸事皆巧”与“陶格司中央有大河”

第二节 Taugas的起源与名义

第三节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解释

第三十一章 Cathay:多民族国家的再次证明

第一节 寻找契丹:哥伦布与鄂本笃的故事

第二节 契丹成为中国的域外他称与契丹的含义

第三节 域外文献中的契丹与俄语中的Китай

第三十二章 汉唐与其他:各自的特征

第一节 举例:日本、缅甸、越南对中国的称谓

第二节 伟大而光荣的“汉唐盛世”

第三节 “汉威令行于西北,唐威令行于东南”

第三十三章 龙与狮:传统文化与近代历程

第一节 《时局图》与《猛回头》

第二节 龙:从民族图腾到国家象征

第三节 《龙的传人》与China dragon

第四节 狮子吼:从睡狮到醒狮

结语:为“吾国”说“吾名”

附录一:“名实互证”视野中的中国历代统一王朝

名实互证:国号与王朝

夏:最模糊不清的“创世纪”的王朝

商:最神秘、最迷信的王朝

周:最被称道、最受尊敬的王朝

秦:最令人感慨、影响最为深远的王朝

汉:最相信天命的王朝

新:最没有“地位”的王朝

晋:最虚伪、道德评价最差的王朝

隋:评价最为纷歧的王朝

唐:获得赞美最多、最为令人痛惜的王朝

周:最尴尬、最无奈的王朝

宋:最显得斯文的王朝

大元:非汉民族建立的最金戈铁马的王朝

大明:皇帝最为集权的王朝

大清:精神的力量最为显著的王朝

附录二:拓宽加深中国地名学史的研究

附录三:《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序言

引用文献

后记

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是2018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胡阿祥。

得书感谢您对《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古代文明与秦汉社会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许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魏晋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2015年河南省历史学年会暨魏晋文化研究”会议中“中国古代史”方面的论文合集之一,时段集中在秦汉时期并向前后有所延伸,主要是从考古、出土文献、传世文献的比对和深入分析中,从社会、文化、宗教、儒学、女性、地方等方面对于文明的传播做不同侧面的研讨。
哈尔滨地名与城史纪元研究 电子书
地名具有活化石一般的重要意义,东北地区作为古代不同民族的聚居区,其地名因不同族群的历史文化和语言而呈现极为复杂的情况。作者潜心研究哈尔滨地名含义,提出了“天鹅论”的观点,并逐渐摸索出东北地区历史地名系统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即对东北地区地名系统的研究应从语词性质、语源、语境和语音四个维度对其进行综合考证和研究。作者在哈尔滨城史纪元的问题上,将地名的研究与城史纪元的研究相结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由17篇专题论文改写而成,围绕敦煌吐鲁番文献而展开。
白银与战争:晚清战时财政运筹研究 电子书
本书将晚清战时财政协济行动与非财政问题研究的相结合,近真呈现晚清战时财政制度制演变脉络。
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 电子书
中国考古学史和商周铜器领域经典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