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

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对农业、能源、装备制造、金融等国家支柱型产业展开产业安全指数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农业、能源、装备制造、金融、房地产、钢铁、电子信息、批发零售、医疗、有色金属、铁路、汽车、旅游、文化、轻工等国家支柱型产业展开产业安全指数研究,研究主要从产业安全现状、产业安全界定与特征、产业安全评价逻辑及安全评价因素、产业安全指数编制、对策建议五个模块进行标准化展示。

作者简介

作者李孟刚,男,1967年4月出生,山东省博兴县人;经济学博士、交通运输工程和理论经济学双博士后;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IEEE物流信息化与产业安全系统专业委员会主席等。现任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NAES)院长。2009年12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著《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产业安全理论研究》、《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分别获北京市第十届、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编《产业经济学》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摘要

第一章 中国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中国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一 中国产业整体发展情况概述

二 中国产业特征分析

三 中国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国产业安全特征及评价机理

一 产业安全生态论

二 中国产业安全评价逻辑概述

第三节 中国产业安全总指数编制

一 中国产业安全总指数定位及编制意义

二 总指数编制的逻辑及技术选择

三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四 中国核心产业安全指数

五 中国产业安全总指数计算

六 指数人工调整机制及人工调整

七 总指数简要分析

第四节 中国产业安全总指数改进建议

第二章 有色金属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有色金属产业安全指数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必要性

三 产业现状

四 编制有色金属产业安全指数意义

第二节 有色金属产业安全基本情况概述

一 有色金属产业安全基本定义

二 有色金属产业安全问题

第三节 有色金属产业安全指数的内容及指标体系

一 编制理论基础

二 编制总体思想

三 有色金属产业安全指数体系的构建原则

四 有色金属产业安全指数体系的构建

五 模型计算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 总体结论

二 指标评价

第五节 对策分析

一 生产安全政策建议

二 经营安全政策建议

三 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第三章 钢铁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钢铁产业安全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钢铁产业安全基本情况概述

一 钢铁产业安全基本定义

二 钢铁产业安全问题

第三节 钢铁产业安全指数的内容及指标体系

一 产业安全指数体系构建原则

二 钢铁产业安全指数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钢铁产业安全指数

一 指数定位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三 各具体指标分值

四 权重确定方法

五 钢铁产业安全指数

第五节 钢铁产业安全问题和对策

一 我国钢铁产业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

二 钢铁产业安全对策

第四章 农业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农业产业安全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编制农业产业安全指数的意义

第二节 农业产业安全基本情况概述

一 农业产业安全基本定义

二 农业产业安全问题

第三节 农业产业安全指数的内容及指标体系

一 编制理论基础

二 编制总体思想

三 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四 农业产业安全指数体系的构建

五 模型计算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 总体结论

二 指标评价

第五节 对策分析

第五章 旅游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

一 旅游产业安全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旅游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旅游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指数编制的意义

一 指数编制的背景

二 旅游产业安全的内涵

三 旅游产业安全评价指数的指标构建

第三节 旅游产业安全评价指数的基础要素

一 指数的功能意义

二 编制的总体思路

三 指数的设计原则

四 指数的指标架构

第四节 核心评价研究结果

一 总体结论

二 分项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节 指数的研究方法概述

一 指数编制的流程要素

二 指标体系与指标解释

三 模型计算

第六章 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指标分析

第一节 产业现状分析

一 产业特点分析

二 发展现状

三 形势展望

第二节 产业安全的界定和特征

一 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现状

二 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定义与分类

第三节 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一 产业发展力分析

二 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三 产业对外依存度分析

四 信息产业控制力分析

第四节 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建议

一 指标体系的选择

二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三 数据准备

四 DEA模型求解

第五节 对策建议

一 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 提高产业控制力

三 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第七章 批发零售业产业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一 批发零售产业情况概述与特征

二 产业现状分析

第二节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一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因素

二 经济周期对产业安全状况影响因素

三 金融政策安全状况因素

第三节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的界定与特征

一 产业安全研究综述

二 批发零售业产业安全的界定

三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的特征

四 批发零售安全评价的意义

第四节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评价逻辑与指标体系

一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评价的分析逻辑

二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评价的内容

三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节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指数编制

一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指数定位

二 批发零售业安全指数编制技术选择

三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四 指数计算数据的搜集和处理

五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应用

六 指数数据的统一化处理

七 安全指数的定性分析

八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指数的解读

第六节 批发零售产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 批发产业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

二 零售产业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八章 铁路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铁路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一 铁路产业发展情况概述与特征

二 铁路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第二节 铁路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一 产业外部环境因素

二 产业政策因素

三 产业市场供需因素

四 产业资本因素

第三节 铁路产业安全的界定与特征

一 铁路产业安全的界定

二 铁路产业安全特征

三 1994~2013年铁路产业安全评价的意义

第四节 铁路产业安全评价逻辑与指标体系

一 铁路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二 铁路产业安全指数人工调整机制及人工调整

三 铁路产业安全指数百分数表示

第五节 铁路产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 铁路产业安全存在的问题

二 我国铁路运输发展政策建议

第九章 中国能源产业安全度研究

第一节 能源产业现状分析

一 世界能源格局

二 中国能源产业概述

第二节 能源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一 价格波动

二 可获得性

三 能源与环境

第三节 能源产业安全的界定与特征

一 能源安全概述

二 煤炭产业安全

三 石油产业安全

四 天然气产业安全

五 电力产业安全

第四节 能源产业安全度测算与分析

一 指标选取原则

二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三 能源产业安全指数指标

四 指标说明及能源安全度测算

五 中国能源产业安全度测算及分析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十章 汽车产业安全评价及产业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汽车产业界定与特征分析

一 汽车产业的界定

二 汽车产业的经济特性

三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汽车产业安全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一 汽车产业安全的概念

二 汽车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汽车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简化

第四节 汽车产业安全指数计算

一 指数定位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三 指数计算过程

四 指数计算结果

五 指数简要分析

第五节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 中国汽车产业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 中国汽车产业安全维护对策

第十一章 金融行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金融行业概述

一 金融行业概述

二 金融行业的特点

第二节 国际及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一 2014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及货币政策

二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货币政策

第三节 中国金融业的运行及安全现状

一 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及安全现状

二 保险业运行及安全现状

三 金融市场运行及安全现状

第四节 金融行业安全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一 金融行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 金融安全指数选用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

第五节 金融安全指数编制

一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二 主成分分析

第六节 改善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 世界金融业经营模式及发展历程

二 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与监管模式现状分析

三 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推进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稳健发展

第七节 金融安全指数总结

第十二章 中国房地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房地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一 房地产业发展情况概述与特征

二 房地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第二节 房地产业安全的界定与特征

一 房地产业安全的界定

二 我国房地产业安全状况的特征

第三节 房地产业安全评价逻辑与安全评价因素

一 房地产业安全评价逻辑概述

二 开发主体安全评价因素分析

三 消费主体安全评价因素分析

四 监管主体安全评价因素分析

五 宏观环境安全评价因素分析

第四节 房地产业安全指数编制

一 房地产业安全指数定位及编制意义

二 指数编制技术选择

三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四 房地产业安全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

五 指数计算

六 指数简要分析

第五节 提升我国房地产业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土地供应机制

二 合理规划引导房地产开发

三 建立积极有效的房地产信贷政策

四 增加住房有效供应

五 征收房产税以调控住房价格

六 优化社会公共资源配置

第十三章 文化产业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一 文化产业

二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 文化消费意识薄弱

二 用于文化方面的有效支出较少

三 文化产品不能满足需求

四 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

五 区域发展不平衡

六 创新能力弱、技术含量低

第三节 文化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与特征

一 文化产业安全概念界定

二 文化产业安全特征

第四节 文化产业安全状况评价

一 环境评价

二 产业竞争力评价

三 外资控制力评价

四 对外依存度评价

五 产业发展评价

第五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计算

一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 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三 评价方法选择

四 文化产业安全度计算

五 对策建议

第十四章 装备制造产业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装备制造产业现状分析

一 装备制造产业基本内涵

二 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成就

第二节 装备制造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拥有数量相对不足

二 资产负债率始终居高不下

三 就业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偏低

四 研究和试验发展投入增长不够

五 能源消耗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六 企业数量过多、产业竞争过于激烈

第三节 装备制造产业的特征分析

一 具有纵深大、范围广、门类多和高就业的特征

二 具有技术含量高、节省能(资)源、高附加值的特征

三 具有明显的规模化、集约化、集中化特征

四 具有贡献大、带动性强和基础性、关键性的特征

第四节 装备制造产业安全的界定与指数模型构建

一 装备制造产业安全界定

二 装备制造产业安全指数模型构建

第五节 指标数据斟选分析和产业安全指数测度评估

一 装备制造产业安全指数研究指标数据斟选分析

二 相对于自身的装备制造产业安全指数测度评估

三 相对于全部产业的装备制造产业安全指数测度评估

第六节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 装备制造产业安全指数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 基于投入产出优化分析的产业安全发展直接对策

三 基于战略视角的产业安全发展对策

第七节 装备制造产业2013~2014年安全发展趋势分析

(一)装备制造产业和国民经济全部产业2013~2014年发展相关指标测算

(二)相对于自身的装备制造产业2013~2014年安全指数趋势预测

(三)相对于全部产业的装备制造产业2013~2014年安全指数趋势预测

第十五章 医疗产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医疗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一 医疗产业发展情况概述与特征

二 医疗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第二节 医疗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一 创新因素

二 劳动力因素

三 环境因素

四 外资因素

五 竞争因素

六 政策因素

第三节 医疗产业安全的界定与特征

一 医疗产业安全的界定

二 医疗产业安全的特征

三 医疗产业安全评价的意义

第四节 医疗产业安全评价逻辑与指标体系

一 医疗产业安全评价的分析逻辑

二 医疗产业安全评价的内容

三 医疗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节 医疗产业安全指数编制

一 指数定位

二 指数编制技术选择

三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四 基期选择与指数计算

五 指数简要分析

第六节 医疗产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 完善医疗产业法律与政策

二 加强医疗产业研发

三 加快完善医药创新体系

四 合理利用外资

五 提升管理水平

六 加强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度

七 培育规模型企业

第十六章 轻工业安全评价及安全指数研究

第一节 轻工业安全现状分析

一 轻工业发展情况概述与特征

二 轻工业安全现状分析

第二节 轻工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一 成本因素

二 外贸因素

三 政策环境因素

四 品牌因素

五 “两化”因素

第三节 轻工业安全的界定与特征

一 轻工业安全的界定

二 轻工业安全的特征

第四节 轻工业安全评价逻辑与指标体系

一 轻工业安全评价的分析逻辑

二 轻工业安全评价的内容

三 轻工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节 轻工业安全指数编制

一 指数定位

二 指数编制技术选择

三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四 基期选择与指数计算

五 指数简要分析

第六节 轻工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 积极接轨国际标准,提高轻工产品品质

二 着力疏通内销渠道,营造良好商业环境

三 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行业转型转移

四 贴近民生发展要求,建设放心消费工程

五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六 借助国家预警平台,加强行业调控指导

七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倒逼国内产业升级

八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孟刚。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研究 电子书
本书探讨我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化潜力,并从宏观的市场化政策研究与具体的市场化策略两个维度对我国老龄产业市场化潜力进行研究。
前“车”之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道路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电子书
入选社科院老年学者文库,全面介绍汽车工业领域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实证研究 电子书
探索分析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影响机制,并尝试构建了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的理论模型。
中国银行产业升级研究 电子书
全面揭示中国银行产业升级的各方各面。
文化地产的定位与规划 电子书
本书根据所依据开发项目的文化要素,从理论和实践案例的角度阐述历史文化驱动开发、艺术文化驱动开发、工业文化驱动开发、农业文化驱动开发、文化mall的可行性和定位与规划特点,从对精选案例进行全盘扫描与精细分析中总结各类型文化地产的定位与规划成功要素,旨在从中找到不同城市、不同规模商业项目成功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