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二辑

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二辑

我想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以上文化读者

在传统中国,经学凌驾于所有的学术之下,而胡适的这部中国哲学史,将其当成独立学科,将经学与之剥离开,因此冯友兰说“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中国哲学史的近代化,其实也就是学术转型,由经学范型转向西学范例,由此可见胡适的创始之功的意义。

内容简介

  我们今日要编中国古代哲学史,有两层难处。一是材料问题:周秦的书,真的同伪的混在一处。就是真的,其中错简错字又是很多。若没有做过清朝人叫做“汉学”的一步工夫,所搜的材料必多错误。第二是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纪载。《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纪述。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

  现在治过“汉学”的人虽还不少,但总是没有治过西洋哲学史的。留学西洋的学生,治哲学的,本没有几人。这几人中,能兼治“汉学”的,更少了。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较的容易多了。

  先生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才满一年。此一年的短时期中,成了这一编《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可算是心灵手敏了。我曾细细读了一遍,看出其中几处的特长:

  一是证明的方法。我们对于一个哲学家,若是不能考实他生存的时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来源;若不能辨别他遗著的真伪,便不能揭出他实在的主义;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辩证的方法,便不能发见他有无矛盾的议论。适之先生这《大纲》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个人的苦心,并且为后来的学者开无数法门。

  二是扼要的手段。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远在老子、孔子之前,是无可疑的。但要从此等一半神话、一半政史的记载中,抽出纯粹的哲学思想,编成系统,不是穷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适之先生认定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发达史,不是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发达史,所以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这是何等手段!

  三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评判哲学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汉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诸子;近人替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这都是闹意气罢了!适之先生此编,对于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

  四是系统的研究。古人记学术的,都用平行法,我已说过了。适之先生此编,不但孔墨两家有师承可考的,一一显出变迁的痕迹。便是从老子到韩非,古人划分做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家的,一经排比时代,比较论旨,都有递次演进的脉络可以表示。此真是古人所见不到的。

章节目录

再版自序

凡例

第一篇 导言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

第一章 孔子略传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正名主义

第五章 一以贯之

第五篇 孔门弟子

第六篇 墨子

第一章 墨子略传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 杨朱

第八篇 别墨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第三章 论辩

第四章 惠施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六章 墨学结论

第九篇 庄子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

第二章 孟子

第十一篇 荀子

第一章 荀子

第二章 天与性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二辑是201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胡适。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二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中华德文化研究 电子书

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关系的高度深入挖掘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文化”资源。
中国美学(第4辑) 电子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四辑。
中国美学(第2辑) 电子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二辑。
中国美学(第1辑) 电子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一辑。
中国美学(第3辑) 电子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三辑。
中华传统文化(慕课版) 电子书

本书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详细剖析易接受知识,配有精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