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本破解传播学研究史神话的力作。

内容简介

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本书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

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作者简介

作者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曾任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客座教授(2014),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08-2009)、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2016年入选北京市新闻人才“百人工程”。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 解放灰色地带:对传播思想史叙事的反思

从传播理论到传播思想史

两种传播思想史

传播学术史的意义

传播学术史的叙事结构

灰色地带的生命力

连续与断裂的辩证法

本书的结构及章节

第一章 拉斯维尔:被误读的传播学“奠基人”

缺乏传承的“卡里斯玛”

《社会传播》的5W

拉斯维尔模式≠拉斯维尔的传播观念

注意结构研究与驻防国家

从宣传研究到世界注意结构调查

第二章 超越有限效果理论: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

在天使与妖魔之间的哥伦比亚学派

为什么哥伦比亚学派会成为众矢之的?

哥伦比亚学派=有限效果?

为什么哥伦比亚学派会被贴上“有限效果论”的标签?

抽象的经验主义还是方法的多样主义?

管理学派的是与非

丰富多彩的灰色地带

第三章 帕克与传播研究的芝加哥学派神话

传播研究史的话语争夺

为什么是帕克?

连续中的断裂

从进化论到效果研究

断裂中的连续

传播研究与知识社会学

第四章 宣传的理由:被忽略的伯内斯及《宣传》

传播思想史的学术偏见

创造有利于“宣传”的环境

多元主义与社会秩序

从公众被诅咒到双向互惠

宣传的“科学性”

第五章 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

“传播”还是“交通”?

社会学传统的传播研究

中国社会学者对传播问题的探索

新闻学传统的传播研究

断裂中的连续

重构记忆

第六章 孙本文与20世纪初的中国传播研究

为什么是传播研究?

为什么是孙本文?

公众意见:从社会态度到社会控制

社会学与中国早期传播研究

第七章 “传播学”引进中的“失踪者”:传播批判学派与中国早期的传播学观念

施拉姆访华:中国传播学兴起的助燃剂

批判理论引介的“失踪”

对抗策略:“发育不良”的实证研究

模仿策略:传播学是新闻学的最新阶段?

“不成熟”的社会语境还是“两难”的社会语境?

第八章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从关键词的变迁看中国媒介文化研究

概念的源点:“文化工业”与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工业”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文化工业”概念的引入

错位的批判与通过符号资本展开的争夺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重新定义“文化产业”

第九章 寻找听众:中国传播研究中的创造性互动

新闻学者:传播研究在中国的第一批听众

理想的听众和实际的听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传播研究在经济领域的新听众

听众还是委托人

学术独立与多元的听众

第十章 从受众研究看“传播学本土化”话语

从应然到实然:两种“传播学本土化”

中体西用:三种受众研究

暧昧的“传播学本土化”话语

第十一章 传播研究本土化的两个维度

本土化焦虑的产生

本土化问题的提出方式

充满争议的本土化标准

本土化话语背后的张力

多元竞合的本土化

后记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是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海龙。

得书感谢您对《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态度研究与技术传播(英文版) 电子书
本书是一项针对中国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对在中国高校开设“英语技术传播(写作)”课程主要问题所持态度的定量研究。此项研究旨在调查在评定教授“技术传播(写作)”和该课程及相关专业设置可行性中研究对象态度所起的作用。这项调查将态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英语技术传播”课程与专业设计研究手段,探究了一种全新、实用、系统的研究方法。
传统文化元素的品牌呈现方式与传播策略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案例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品牌中的呈现与传播方式,以及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针对具体的品牌传统文化塑造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在案例研究部分,作者通过多个典型案例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对消费者品牌认知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该如何有效运用传播策略来构建品牌的文化意义,增强品牌的文化底蕴。
走向应用:公务文书写作技法研究 电子书
刘洪英著的《走向应用——公务文书写作技法研究》基于应用的视角,对公务文书写作技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对公务文书写作的基础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立足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最新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及行文规则进行了解读,从写作视角对党政机关公文的结构模式、公文文种的选择确定等公文写作的基本技法和常用党政机关公文的撰写技法进行了研究。结合公务文书写作的实践,研究了常用事务类公务文书、常用职场
红色记忆:黄冈近现代史迹辑录与研究 电子书
本书对黄冈大别山地区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发现的文化遗存与近现代文化遗存进行了系统整理,展示了黄冈近800处近现代史迹资源的全貌,并研究了黄冈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哈尔滨地名与城史纪元研究 电子书
地名具有活化石一般的重要意义,东北地区作为古代不同民族的聚居区,其地名因不同族群的历史文化和语言而呈现极为复杂的情况。作者潜心研究哈尔滨地名含义,提出了“天鹅论”的观点,并逐渐摸索出东北地区历史地名系统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即对东北地区地名系统的研究应从语词性质、语源、语境和语音四个维度对其进行综合考证和研究。作者在哈尔滨城史纪元的问题上,将地名的研究与城史纪元的研究相结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