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上帝的诗学

猜测上帝的诗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上帝是不能猜测的,能猜测的,不过是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能带我们走多远、多高,离上帝多近。

内容简介

本书所贯彻的是作者生命本体论的诗学观念,传承中国诗学中“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以及对关怀现实的人文情怀主导的写作倾向的致敬。有关于诗学问题的随想,也有对近年国内诗歌状况的总体述评;有对当代诗歌写作伦理的分析,也有对经典诗人作品的细读。作者所追求的随笔和散记的笔法,是《猜测上帝的诗学》的一个特色。

作者简介

作者张清华,男,1963年10月生于山东博兴。文学博士,曾任教山东师范大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出版文学评论与理论著作10余部,发表文章300余篇。曾获省部级社科成果一等奖(1998)、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南方报业集团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批评家奖(2011)等。2000年秋至2001年春应邀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古代学与东方学学院讲学,讲题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2006年应邀讲学于瑞士苏黎世大学东亚学院,讲题为“新世纪的中国文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汉园新诗批评文丛·缘起

猜测上帝的诗学? (代序)

谈诗,或连续的片段

1.生命成长中的诗歌

2.诗歌的“实践”与伦理

3.诗歌或诗人的四个范畴

4.中国诗人的身份与写作

5.“现代诗”的最大特点是经验化

域外散记

海岱山下读冯至

雨夜思

诗歌里的乡愁

英雄的末路

在苍穹下沿着荷尔德林的足迹

“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

我们时代的中产阶级趣味

我们会不会错读苦难 ——看待“5.12地震诗歌”的若干角度

诗歌标准·网络平权·无难度写作

先驱者归来 ——英译《食指诗集》

序言

哑默:在不可遏止的潜流中

舒婷:“丛林莽原都在他翅翼的阴影下”

林莽:“我渴望在人们心中抛下一片光焰”

在民间的黑夜里“独自成俑” ——关于诗人梁小斌的随感

黑暗的内部传来了裂帛之声 ——由纪念海子和骆一禾想起的

“谁是那狂想和辞藻的主人” ——想象欧阳江河的一些片段

“谁来追赶这令人心碎的变化” ——阅读翟永明

“这几乎使我失明的光……” ——读寒烟

谁触摸到了时代的铁 ——关于郑小琼的诗歌

热爱并且践踏生活 ——关于诗人长征的闲话

当代诗歌的民间版图(一)

《发现》:语言的蝴蝶

《北回归线》:南方的精致

《扬子鳄》:语词·闪电·如歌的行板

《非非》:在“文本”与“人本”之间

《他们》:必然的终点和或然的起点

《女子诗报》:经由爱的伤口深入世界

《第三条道路》:“道路的前面还是道路”

《独立·零点》:“在金黄的阳光中抓出钙铁”

《活塞》:深渊上翱翔着时代的蝙蝠

当代诗歌的民间版图(二)

《太阳》:这辛辣而炽烈的光

《诗歌》:像黄河一样奔涌并且沉默

《葵》:穿越无意识世界

《诗歌与人》:热带的熔点

《诗参考》:胀破时代的修辞与伦理

《存在》:透过丛林诉说悦耳之声的羊肠小径

《阵地》:“将半空悬浮的事物请回大地”

《自行车》:“自行”的“南蛮”

《东北亚》:黑土的火焰抑或雪上的脚迹

《新死亡诗派》:向着死亡思考存在

雨夜的细读 ——关于三位当代诗人的漫笔

一个人逆水而上

屋檐上的春雨不绝于耳

喷泉的水珠失控而出

后记

猜测上帝的诗学是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清华。

得书感谢您对《猜测上帝的诗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
映照的认知诗学研究:隐喻、象征和讽喻(英文版) 电子书
《白鲸》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一篇长篇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执意追逐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却最终自取灭亡的故事。本书从生态、社会政治和酷儿理论三个角度,对小说中的隐喻、象征和讽喻的映照进行了研究,有机结合了读者、文本和社会文化语境,为作品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的范式,并通过隐喻的连贯性、象征的系统性和讽喻的一致性等因素对阅读的有
程序诗学视阈下英国历史小说文类的发展与嬗变 电子书
本书以俄国形式主义程序诗学为研究角度,结合英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西方文史理论思潮,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三种英国历史小说文类形态的嬗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性阐释。这对于弥补英国历史小说文类整体性研究和西方历史小说研究理论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