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历史问题研究

西藏历史问题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扎实的史料论证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西藏的历史,从语言、血缘、文化渊源、经济、政治,以及宗教与文化上从切磋借鉴到密切交流,民族心理上由隔膜走向相互认同等角度,证明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书中深刻揭露了以达赖为首的“藏独”分子以暴力方式破坏我国藏族地区的稳定、和谐、发展的局面的分裂本质,为我们正确认识西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张云,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特聘教授、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西藏历史文化丛书”序言

一 西藏与祖国内地关系史说略

一、语言、血缘和文化渊源上的密切联系

二、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与紧密联系

三、政治上从分治到大一统

四、宗教与文化上从切磋借鉴到密切交流

五、民族心理上由隔膜走向相互认同

二 西藏自古是中国一部分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西藏”地方与“中国”关系的几种主要说法及其依据

二、认识西藏地方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一部分问题的几个关键

三、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一部分说法的依据

三 怎样认识和对待西藏历史上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如何看待历史上历代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二、如何看待西藏地方的行政区划沿革及其大小问题

三、如何看待西藏地方历史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关系

四、余论

四 关于正确评价历史上中央政权的西藏政策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客观评价历代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意义

三、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经验与教训

五 古代历史上西藏地方政权兴衰与中原王朝兴衰的关系问题

一、吐蕃王朝的兴衰与唐朝的关系

二、青唐唃厮啰兴衰与北宋的关系

三、萨迦地方势力兴衰与元朝的关系

四、帕木竹巴噶举派和噶玛噶举派政权兴衰与明朝的关系

五、甘丹颇章政权兴衰与清朝的关系

六、民国时期西藏和内地的关系

六 甥舅关系、贡赐关系、宗藩关系及“供施关系”

一、甥舅和亲关系

二、贡赐(贸易)关系

三、宗藩关系

四、供施关系

五、不同关系形态与相应治策

六、余论

七 西藏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及其启示

八 茶马古道长,藏汉情义深

一、汉藏之间茶马古道的开通

二、内地和西藏间有几条茶马古道

三、丝茶源源入藏,良马纷至沓来

四、茶马贸易与治藏政策

五、茶庄马帮抗日情

九 萨班与凉州会谈

一、萨班

二、凉州会谈

三、余论

十 元朝西藏地方纳入中央政府直接行政管辖之下的史实

一、蒙元对西藏的经营与早期施政

二、元朝加强对西藏地方事务的管理

十一 乾隆皇帝治藏宗教政策的思想基础

一、《喇嘛说》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基础

二、《喇嘛说》是乾隆皇帝治藏宗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乾隆皇帝治藏宗教思想与其先祖的影响密切相关

四、藏传佛教政和教合一的特征以及藏传佛教干预地方政治,尤其是活佛参与叛乱,造成不良影响的事实,增强了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上述认识,也使他在治藏宗教政策方面保持清醒的头脑

五、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的态度,有他个人不盲从他人,能够精于思考、勤于学习和探讨的因素

六、宗教政策的形成是成熟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它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还与高超的处理手法和很好地把握机遇有关

十二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的形成与版本问题

十三 乾隆皇帝处理廓尔喀侵藏善后事务的一些基本思想

一、提高驻藏大臣地位,增强操控地方能力

二、约束僧俗贵族,控制活佛转世

三、重视世家贵族,体恤普通百姓

四、建立正规藏军,维护地方安宁

五、划定边界,巩固西南边防

六、严明规章,体察人情

十四 和琳驻藏

一、和琳的家世与进藏前之经历

二、和琳驻藏事迹

三、驻藏时期的人际关系

四、从和琳看清朝鼎盛时期驻藏大臣的地位与作用

十五 论历史上的“安藏必先安康”

一、为什么说“安藏必先安康”

二、历代中央政府在康区所采取的政策

三、“安藏必先安康”的借鉴意义

十六 西藏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与历史命运

一、西藏传统文化的构成

二、西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所面临的挑战

三、西藏传统文化的出路与历史命运

十七 民族学与当代民族的历史命运

一、西藏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

二、西藏民族在文化、心理上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与途径

三、民族学应该关心西藏民族的发展命运和西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再度辉煌问题

十八 西藏历史研究法的困惑与出路

一、中国传统史学方法在西藏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得失评估

二、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与西藏历史研究的规范化

三、当前西方西藏历史研究方法中的误区

四、中国西藏历史研究方法之我见

十九 西藏历史研究的责任与使命问题

二十 藏传佛教活佛管理的历史定制与制度创新

一、“活佛转世”的由来

二、活佛管理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定制

三、活佛管理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二十一 论所谓的“供施关系”

一、藏文史书中大量存在有关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是“供施关系”的说法是事实,而这样的记载并非客观史实同样也是事实

二、西藏地方是中央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而不是一个置身于化外的教区

三、西藏地方的政教领袖是行政职官系统中有官阶的官员,而不只是教派领袖

四、没有事实依据,不合客观实际,严肃的古代藏汉史家都并不采纳的“供施关系”的说法,为什么今天的政客、“学者”却大肆鼓吹呢?他们的意图是什么?

二十二 “大西藏”与“西藏独立”的梦想

一、所谓“大西藏”的说法缺乏依据

二、西藏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客观实际

三、达赖集团搞“大西藏”居心何在

二十三 再论西藏行政区划与“大西藏”问题

一、历史上不存在一个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大西藏”,因而建立“大西藏”这一行政建制缺乏历史依据

二、中国实行的是符合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特点和现实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非民族共和国联邦制,搞“大西藏”既不符合新中国的根本制度,也不利于民族团结

三、从行政区划和管理角度来看,建立“大西藏”也不是一个明智的举措

四、从经济联系来看,建立“大西藏”必然削弱藏区和其地区经济上的联系,使藏区在经济上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

五、从民族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搞单一民族的“大西藏”只能增加民族交流壁垒和成本,而限制了民族之间的沟通与相互借鉴

六、从西藏和其他藏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数十年来的实践来看,这一制度,以及当前的行政区划有利于西藏和其他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合理制度

二十四 评“蒙古满洲非中国”说

一、民族和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同

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

三、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组成的,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亲和力

四、元朝的蒙古皇帝和清朝的满族统治者都以华夏正统自居,从未自外于中国

五、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政权得到包括汉族、藏族在内的各个民族的承认

六、古今中外的没有人否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蒙古满洲非中国”是分裂主义分子别有用心的

二十五 评夏格巴的《藏区政治史》一书

一、夏格巴其人

二、《藏区政治史》的产生背景、版本、流传与社会影响

三、对《藏区政治史》的几点评述

二十六 西藏属于中国的说法不容歪曲

(一)

(二)

二十七 西方人眼里的西藏封建农奴制

数百年前中世纪的社会

封建农奴制下的阶级划分

封建农奴主和农奴的两种生活

灭绝人性的残酷刑法

无以复加的精神控制

日薄西山的西藏封建农奴制

二十八 拉萨“3·14”事件与达赖集团的分裂本质

一、不是“和平”“非暴力”,而是暴力犯罪

二、“和平”是伪装

三、“民族”旗号是招牌

四、“宗教”信仰是幌子

五、“人权”是外衣

六、“西藏独立”是目标

二十九 民主改革:伟大的变革,不朽的业绩

附录一 20世纪西藏历史研究概述

附录二 西藏与内陆亚洲研究概述

一、古代西藏与甘肃、青海、宁夏及蒙古高原

二、古代西藏与中亚、西亚

三、古代西藏与南亚

附录三 1996—1997年藏族历史研究概况

附录四 近十余年来国内清代西藏历史研究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附录五 伯戴克教授与他的《中部西藏与蒙古》一书

附录六 《金钥匙·十七条协议》读后

附录七 民族历史学研究的一股清风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读后

附录八 藏史研究巨擘,学术创新楷模

参考资料

西藏历史问题研究是202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张云。

得书感谢您对《西藏历史问题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藏古文明中的中原文化因素 电子书
本书是石硕教授牵头的课题组集体经过数年调查研究完成的。上编石器时代主要从西藏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出发,论证西藏古文明中的中原文化因素。下编则从吐蕃时期以藏、汉文字记载为依据,明显看出中原文化因素对西藏地区日益加深的影响。本书有理有据,实事求是,材料丰富,论证充分,值得一读。
钱玄同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叙述钱玄同先生一生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特色,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庚子救援研究 电子书
八国联军侵华引发庚子国变,这本书研究这一非常时期由上海绅商发起、各省疆吏合力促成的大救援。
《尚书》诠释研究 电子书
《〈尚书〉诠释研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所有讨论的专题都是《尚书》学与语言学长期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有些还关涉古典文献学、辨伪学、辑佚学、哲学、思想史研究等领域。作者皆能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文献功底、深厚的理论素养,探隐索微,反复论证。全书分析透彻,逻辑严密,例证丰富,其结论或正前人之失,或对有关问题的论证有所推进,或给读者以新的启迪,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近代天津典当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博弈论作为理论工具,利用近代天津典当档案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近代天津城市的典当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性,对近代天津城市史和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