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印史

考古印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在考古学的显微镜下,全面介绍古代印章的知识和发展历史。收录685个图例,也是学习篆刻的入门读本。

内容简介

玺印的制作与使用,是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寥寥数字,携带者种种的历史痕迹。宋代至清代,金石学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学兴起以后,古玺印成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重要门类,同时也为认识中国古代印章提供了“显微镜”,为研究古玺印开启了新的大门。

《考古印史》从考古学分析切入,对古代玺印的基本分类、材质、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鉴定、辨伪等作了全面的阐述介绍,并对古玺印从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学分期及其演变发展,作了系统梳理,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对古玺印的鉴定与辨伪,以及篆刻的学习,具有实用性的指导。

本书展示了685个图例,绝大部分为原大尺寸,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钮的形制、泥封拓本、印陶等,均为收录。

作者简介

作者周晓陆,1953年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长期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地从事考古学、文物学、汉字学、博物馆学、艺术史学的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汉字艺术》《步天歌研究》《元押》《秦封泥集》《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中国消失的文字》《考古印史》《古陶文明博物馆藏甲骨文》《古陶文明博物馆藏战国封泥》等,在《考古》《文物》《史前研究》《农业考古》《南京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学术成果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国家古籍整理二等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

壹 古代印章与考古学收获

一 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

(一)纵贯古今的玺印文化

(二)古代社会的记录载体

(三)民族文化艺术的渊薮

二 考古学与古玺印文化

(一)存世古代玺印的来源

(二)考古学收获的玺印文化新资料

(三)考古学对传世玺印的鉴定确认作用

(四)考古学对玺印文化研究的贡献

(五)古玺印研究对考古学的作用

贰 古代印章的考古学分析

一 基本分类

(一)私印

(二)公印

二 印体、钮制的材质及製法

(一)材质

(二)印体(附:封泥匣、印函、印囊等)

(三)钮制

(四)古代玺印製法

三 印面分析

(一)面形与边栏、界画

(二)文字(附画印)

(三)玺印的专称

(四)印面的读法

(五)印面文字、图形製法

四 用法及遗痕

(一)抑印

(二)烙现

(三)钤色

(四)佩印

五 古代印章的鉴定

(一)辨误

(二)辨伪

叄 古代印章的考古学分期

一 已有的认识

(一)邓散木分期法

(二)沙孟海分期法

(三)罗福颐分期法

(四)本书的分期法

二 胚孕期

(二)相关的讨论

三 第一段 萌生期

(三)西周玺印资料

(四)小结

四 第一段 蓬勃期

(一)蓬勃期玺印的文献记载

(二)本期玺印的考古发现

(三)分域

(四)小结

五 第一段 典则期

(一)典则期印章的一些记载

(二)分节

六 第一段 涣解期

(一)涣解期公印的制度规定

(二)分节

(三)小结

七 第二段 更变期

(一)更变期公印的制度规定

(二)分节

(三)小结

八 第二段 规范期

(一)规范期公印的制度规定

(二)分节、分区

(三)小结

九 第二段 新流期

(一)新流期公印的制度规定

(二)公印的分节

(三)小结

十 考古印史与印章艺术(本书代结语)

(一)简略回顾

(二)历史印章与艺术印章关係

(三)艺术印章发展的几个时期

(四)尾声

《考古印史》图例总表

後記

考古印史是202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周晓陆。

得书感谢您对《考古印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浙江汉六朝考古 电子书
从文物中寻找汉六朝浙江的社会风尚。
考古学集刊(第23集)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杂志社编辑,本册是第23集。
考古学集刊(第20集)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杂志社编辑,本册是第20集。
考古学集刊(第21集)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杂志社编辑,本册是第21集。
东南考古研究:第五辑 电子书
本书为关于东南考古的论文集,涉及的主要选题有:中国东南及东南亚、太平洋岛屿最新田野考古报告;中国东南及邻近地区早期古文化研究;中国东南与周邻地区古代文化关系的考古学研究;与东南考古有关的方法论、学术评论、学术史研究;其他相关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