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一位人民日报从业30年的资深记者的数十篇新闻作品,聚焦中国人的命运、奋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内容简介
《记忆中国:新闻串起的历史》对中国的改革岁月作了微观回顾,也从央媒30年报道样式与传播手段的观察视角,反映80年代以来新闻语境的变迁和传播的与时俱进。
作者李泓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均有采写经历,报道样式覆盖消息、通讯、人物、报告文学,时评、政论以及融媒体写作,还曾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记忆中国》既选取了与大时代、大改革、大事件相关的如三峡工程、九八抗洪、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题材,也有与民生及人文温度息息相关的文物抢救、随迁子女教育、代沟问题、路边小店的生存与城市治理等,亦有突发事件如万载爆炸、强制拆迁、阜阳毒奶粉、动车追尾事故等深度报道或评论。
这是新闻串起的历史,是一个从铅字照排时代走到媒体融合时代的记者的社会实录,不管传播载体如何变迁,内容永远值得关注。
作者简介
作者李泓冰,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同年进入人民日报教科文部。1994年,往上海参与创办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现任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题记
序 一个记者的大江大河
1988年
社科院推出改革思路和目标
中国科学院部署基础研究改革 明确重点目标建立开放体制提倡刻苦钻研
失控的纸价与饥渴的课本——关于中小学课本供应问题的调查
1989年
李铁映就教育问题答记者问
自找门路多作贡献——上海代表团小组讨论侧记
“代”的疑惑——互相注视的四代人与第四代人
1990年
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成绩卓著六选手得五枚金牌一枚银牌
他们的未来不是梦——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速写
人力不滋培栋梁安得具——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采访札记
长城捧起太阳——九月二十二日:亚运会开幕式大写实
1991年
逝者如斯夫风流独到今——北京名人故居巡礼
1992年
抢救!抢救!——文物工作喜与忧
1993年
三峡梦寻:不是为了告别——海峡两岸“长江三峡文化资产维护考察团”纪行
“玩”中痴情
1994年
这一手也要硬——从“两会”之声看精神文明建设
龙飞在天——《汉语大词典》编纂前前后后
请记住他们——敦煌研究院人物写意
1995年
警惕麻原
“热”侃“七不”
看不懂的教育经费
1996年
鲜花映冰心
惊看黄河入海处
1997年
“走入农家看文明”主持人手记
1998年
苏雪林:老去还乡宁断肠
世纪末的洪水
恢复生产需思量
江洲何去何从
如果九江大堤投了保……
救灾莫留“被遗忘角落”——永修重灾区见闻
警惕水后生态失衡
谨防复萌滞后观念
步鑫生,剪开企业改革帷幕
借得东风张巨帆——看苏州工业园区如何借鉴新加坡经验
1999年
本报华东分社与网络版联袂创新“行走黄河”采访组开始“行走”
背影(诗)
“行走黄河”到源头首次网上直播大江大河全程采访结束
黄河入海细如溪——“行走黄河”日记之一
今夏黄河安然否拭目大堤缚苍龙——“行走黄河”日记之二
郑州医治断流有药方——“行走黄河”日记之三、四
风陵渡黄河竟已成黑河
河套有条“二黄河”——“行走黄河”日记之五
更有险境在源头——“行走黄河”日记之六
2000年
交河故城门票还能收多久——“文物保护世纪行”采访札记
警惕“西部大开挖”——“文物保护世纪行”采访札记
2001年
万载爆炸事件:痛定思痛谁之过
捍卫高考: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不能寿终正寝
谁为古格解谜?
2002年
锤炼,政以才治
减少农民:甘甜与苦涩——华东扶贫备忘录之二
2003年
家长兜里的两千亿(华东时评)
2004年
阜阳奶粉,还该问责谁(华东时评)
请为平民的群体遇难下半旗(华东时评)
2005年
十九吨垃圾之耻(人民时评)
巴金何以使我们痛楚(人民时评)
2006年
我们需要“鲁迅年”(人民时评)
2007年
梦想·激情·原创——细看陈国强“亮剑”
走好全国一盘棋——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任仲平文章)
中共创建史重要发现——一大“第十五人”揭开面纱
2008年
北川县城,绝不是最后一瞥
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
五洲共阅中国画卷——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侧记
2009年
如何面对网络批评(人民时评)
“一切始于世博会”——写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任仲平文章)
挺立,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献给新中国六十华诞
唐福珍,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孙志刚
疾风知劲草务实破难关——上海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特殊精神应对特殊困难
2010年
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讲真话(人民时评)
迎来开幕100天——上海,与世博共同进步
“如果有来生,我还做记者”
2011年
有憾于故宫的接连“失守”(人民时评)
高铁,仅有速度还不够(人民时评)
让公布遇难者名单成为制度(人民时评)
2012年
直面“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人民时评)
东望上海,转型发展快一拍
有学校在,乡村的“灯”就亮着(人民时评)
上海小囡同桌的“你”——从古北路小学看随迁子女同享义务教育阳光
城门洞开等于教育公平吗(人民时评)
2013年
解析“死猪漂浮”疑团
2014年
这枚“爆竹”究竟响不响
志在四两拨千斤——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面面观
京津冀从一群城市到一个城市群
京津双城欲破茧化蝶
2015年
“洋大学”变的是啥
“燃灯者”邹碧华
端午,道一声“快乐”又何妨(人民时评)
2016年
关了家馄饨铺,打翻了五味瓶
重建医患信任媒体堪当桥梁(人民时评)
2017年
老宅被拆,何以如此重罚(人民时评)
上海:对标全球最高开放之风劲吹
2018年
上海市委书记收“礼”,引出相隔15年改革“对话”
无痛分娩为什么推广难
传奇浦东:开放的先行者
作别金庸,他的侠气不曾飘然远引
“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人民时评)
2019年
为巴黎圣母院痛恻,是为人类文明损失痛恻
且为共和国“扫地僧”轻轻鼓掌
附录 以新闻推动社会进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泓冰从业30年作品研讨会实录
记忆中国:新闻串起的历史是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泓冰。
得书感谢您对《记忆中国:新闻串起的历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