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年谱

齐白石年谱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齐白石生平研究的珍贵资料,年谱写作的经典文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胡适及其学生撰写的齐白石的第一部年谱,具有较高的美术史学术价值。

1946年,胡适受齐白石委托,根据齐白石提供的诗词、文章、书画等资料,撰写《齐白石年谱》。

本书以传统编年的年谱体例,系统总结了齐白石1949年以前的生平和艺术活动,取材广泛,裁剪得当,是研究齐白石的基础性文献。

胡适所编《齐白石年谱》得到了齐白石生前的认可,出版于1949年,此次重新整理排印,对于研究齐白石的书画、生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胡适(1891-1962),现代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胡适文存》《胡适自传》《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胡适日记》论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胡序

黎序

齐白石年谱

清同治二年(1863) 癸亥

同治五年(1866) 丙寅

同治六年(1867) 丁卯

同治九年(1870) 庚午

同治十三年(1874) 甲戌

光绪二年(1876) 丙子

光绪四年(1878) 戊寅

光绪五年(1879) 己卯

光绪八年(1882) 壬午

光绪九年(1883) 癸未

光绪十四年(1888) 戊子

光绪十五年(1889) 己丑

光绪二十年(1894) 甲午

光绪二十二年(1896) 丙申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戊戌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己亥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庚子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辛丑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壬寅

光绪二十九年(1903) 癸卯

光绪三十年(1904) 甲辰

光绪三十一年(1905) 乙巳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丙午

光绪三十三年(1907) 丁未

光绪三十四年(1908) 戊申

宣统元年(1909) 己酉

宣统二年(1910) 庚戌

宣统三年(1911) 辛亥

中华民国元年(1912) 壬子

民国二年(1913) 癸丑

民国三年(1914) 甲寅

民国五年(1916) 丙辰

民国六年(1917) 丁巳

民国七年(1918) 戊午

民国八年(1919) 己未

民国九年(1920) 庚申

民国十年(1921) 辛酉

民国十一年(1922) 壬戌

民国十二年(1923) 癸亥

民国十三年(1924) 甲子

民国十四年(1925) 乙丑

民国十五年(1926) 丙寅

民国十六年(1927) 丁卯

民国十七年(1928) 戊辰

民国十八年(1929) 己巳

民国十九年(1930) 庚午

民国二十年(1931) 辛未

民国二十一年(1932) 壬申

民国二十二年(1933) 癸酉

民国二十三年(1934) 甲戌

民国二十四年(1935) 乙亥

民国二十五年(1936) 丙子

民国二十六年(1937) 丁丑

民国二十七年(1938) 戊寅

民国二十九年(1940) 庚辰

民国三十一年(1942) 壬午

民国三十二年(1943) 癸未

民国三十三年(1944) 甲申

民国三十四年(1945) 乙酉

民国三十五年(1946) 丙戌

民国三十七年(1948) 戊子

一九五七年

邓跋

谭伯羽致胡适信

关于《齐白石年谱》的编写及其它

试续编《齐白石年谱》

引言

《齐白石年谱》续编

谱后

白石老人造像(罗寄梅摄)

齐白石年谱是2020年由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出版,作者胡适。

得书感谢您对《齐白石年谱》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品牌思想简史 电子书
为你构建品牌思想史整体框架,帮你辨析现代品牌思想的格局和思想源流。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 电子书
媲美《冰与火之歌》的中东权力游戏,破解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
中国通史 电子书
【易中天推崇的史学大师吕思勉的国史入门书!华人世界公认的权威国史巨著!】 【普通读者认识中国历史必读的国民性经典读本。】 【以上海开明书店原版为底本。多位名师历时2年,7次精心校对。】 【黄仁宇、钱钟书、李敖、柏杨、易中天、钱穆、顾颉刚、余英时、严耕望、谭其骧,联袂“世纪推荐”。】 【可阅读可珍藏·可传承的典藏级《中国通史》!2020年年度巨献,黑金工致手感,典藏版烫金礼盒。】
中国通史简编 电子书
一部真正好看的中国通史。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电子书
这本书回应了普通话与方言话语次序背后的问题,即普通话是20世纪中国政治的衍生品,亦是形塑“现代中国”的关键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