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深入讨论了纳粹主义的神奇魔力、纳粹德国体制的实际运作方式,以及与大屠杀相关的诸多难题和德国人的认罪困境,这使得本书成为研究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的最全面、最权威的著作。

内容简介

克劳斯·P.费舍尔所著的《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讲述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从19世纪晚期的起源到20世纪中期灾难性毁灭的历史。作者以时间为轴线,详实阐述了希特勒的崛起、纳粹党的兴起及其夺权路径,以及希特勒如何一步步将德国引向战争直至最终毁灭的过程。在历史性讲述的基础上,作者不仅讨论了纳粹主义的神奇魔力、纳粹德国体制的实际运作方式,而且在结论部分提出了与大屠杀相关的诸多难题和德国人的认罪困境,由此提升了本书的历史高度,将读者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有关人类问题的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克劳斯·P.费舍尔,1942年生于德国慕尼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获得文化与知识史学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玛利亚市阿兰汉考克学院。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上部

第一章 极权主义的诸种起源

欧洲背景

德国背景

第二章 军事失败和经济崩溃的心理创伤,1919—1923

第二帝国的终结

处于革命骚乱中的德国

魏玛和凡尔赛

政治混乱、暴动和金钱的终结

第三章 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希特勒的祖先

童年时代的人格定型

青春期的幻想

无家可归的局外人,1908—1913

希特勒在慕尼黑,1913—1914

战争拯救了希特勒,1914—1918

观念的诞生

小结

第四章 纳粹党的兴起,1919—1923

从红色革命到白色反革命,1918—1919

纳粹党的起源和成长

党的成员、财政和准军事组织

第五章 啤酒屋政变及其后果

1923年11月8日—9日希特勒政变

对希特勒的审判

兰德斯堡和《我的奋斗》

纳粹党的分裂

第六章 政治荒野的年月,1924—1929

魏玛共和国破裂

希特勒重建纳粹党,1924—1929

扬格计划和大萧条的来临

第七章 纳粹党掌权

议会民主的崩溃

纳粹党的崛起和布吕宁的终结

巴本和施莱歇时期

致命的拥抱:保守主义精英选择了希特勒

结论 谁支持了希特勒?

下部

第八章 权力的稳固,1933—1934

纳粹党对政府的攻击

一体化的方法和工具

蜂鸟行动:清洗罗姆

第九章 极权主义的种族国家

元首和元首原则

纳粹党

国家体制

国中之国:党卫队

第十章 纳粹德国的生活

大众诱惑的美学和心理学

青年和教育

妇女和家庭

宗教和教会

纳粹统治下的文化状况

经济和劳动力

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

第十一 通向战争之路,1933—1939

两次大战之间的强国

希特勒的外交政策

里宾特洛甫和新纳粹外交政策

穿过危险区,1933—1937

吞并奥地利

苏台德危机和慕尼黑绥靖

捷克斯洛伐克的毁灭

最后的危机:波兰

第十二 闪电战:德国权力的扩张,1939—1941

战争心理和战争能力

闪电战和胶着战:1939年9月1日—1940年5月10日

针对西方的战争

英国之战

地中海战场:巴尔干和北非,1940—1941

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

第十三 欧洲新纳粹种族主义秩序

纳粹对大陆的占领

纳粹的罪行

大屠杀的前奏:东部的种族灭绝政策

大屠杀

第十四 纳粹德国的战败,1942—1945

命运转折点: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格勒”

进入意大利和墨索里尼的灭亡

希特勒和德国人的失败

纳粹在海上、空中和实验室里的失败

对德国的包围:从D日诺曼底到“突出部战役”

同盟国军队进入德国:1945年1月—5月

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末日

结论 德国罪行问题

纳粹德国大事年表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是2016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作者[美]克劳斯.P.。

得书感谢您对《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黑水为证:旅俄华侨的历史记忆 电子书
这是一部黑龙江上中游地区旅俄华侨的血泪史、奋斗史、发展史,更是黑龙江移民史的缩略。
上海之声:二战时期来华犹太流亡者的心声 电子书
一幅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的完整画卷,一部大屠杀文学史上独特的文献。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研究明清时期的户籍赋役制度,尝试探索一种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的解释路径。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电子书
美国知名史学专家柯博文从局外视角,剖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规训革命.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