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从空间结构来理解中国历史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
全书分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三大部分,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边缘’的‘核心’”、“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回答“统一、多元中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这一宏大命题,得出了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认识。
作者简介
鲁西奇,男,1965年10月生,江苏东海人。1982-1995年间就读于武汉大学,1995年获博士学位;1989-2007年间在武汉大学工作,2001年任教授。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研究。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等专著6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空间与历史: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历史 (代序)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
一、景观多样性
二、历史进程与道路的多样性
三、区域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一、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二、适应、抉择与互动:历史道路区域性差异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
一、三大经济带格局的形成
二、三大经济地带的变动
三、影响地带性差异之形成及其变动的诸因素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一、冀朝鼎的“基本经济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二、“核心区”概念的重新界定
三、不同层级的核心区与王朝国家的地方控制方式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
一、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转移:从关中到“三河”
二、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关陇、河东与河洛
三、六朝及南唐、南宋的核心区:宁镇与江淮
四、中晚唐五代与北宋的核心区:汴洛与河北
五、辽金元三朝的核心区:从草原到燕地
六、明清两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南北直隶与畿辅
七、结语
“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
一、隙地、蛮荒以及帝国疆域内部的“化外之区”
二、“内地的边缘”的区域特征
三、“内地的边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边缘”的“核心”:白莲教“襄阳教团”的形成与扩散
一、问题之提出:传统中国秘密社会的结构性特点
二、明清时期的鄂西北地区:“异端的渊薮”
三、清中期鄂西北白莲教传播的“核心区”及其“核心集团”
四、跳跃式传播:“襄阳教团”的扩散及其方式
五、边缘区域内边缘人群中“核心集团”的凝聚与分散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一、城市:权力运作的场所和工具
二、城墙:威权的象征
三、城墙内外:城市的空间分划及其意义
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路
城墙内的城市?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
一、问题之提出
二、城墙之有无
三、附郭街区的形成与发展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一、问题之提出
二、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三、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四、从散村到集村: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的总体趋势
五、散居与聚居形态下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方式的差异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是2014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鲁西奇。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