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温儒敏教授近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论说选集。

内容简介

全书分五部分:“用好统编教材”“教材编写叙录”“新高考新课改新教法”“读书为本,读书为要”“附录”。

此前已出版《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此为三书的续集。

本书多篇涉及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及统编教材的“热点”,曾引起关注和讨论。

作者简介

作者温儒敏,现任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聘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至三集)》《书香五院》等著作17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记

第一辑 用好统编教材

回答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的十个问题

小学四、五、六年级语文教材的使用建议

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如何用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

如何用好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如何用好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

新教材,新在哪里?

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第二辑 教材编写叙录

往课外阅读及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小学初中语文教材的七点创新

编审杂录四则

在国务院教材工作会议上的汇报

关于语文教材中的诗歌

编教材要实事求是,照规律办事

“语用”和“方法性知识”

关于高中语文“双线组元”的意见

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大纲形成的某些困扰

网络戾气有碍于学术讨论

在高中语文封闭统稿会上的发言

我与人教社的三度合作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

第三辑 新高考 新课改 新教法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高考语文试卷命题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中作文教学为何“全线崩溃”?

在高考考试大纲公布宣讲会的发言

高考作文不宜导向写“小社论”

语文课重点学的是书面语

核心素养、任务群与建构主义

“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课外阅读能否课程化?

小学语文中的“诗教”

和中学生谈谈如何读《朝花夕拾》

《乡土中国》导读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点与难点

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种子”

第四辑 读书为本,读书为要

《温儒敏谈读书》出版感言

要的是“浸润式”阅读

培养纯正的阅读口味

为何要通识教育?

《温儒敏语文讲习录》前言

为师范生培养竖起卓越的标杆

让经典喜闻乐见

孩子们喜欢《哈利·波特》的 N个理由

和流俗文化保持一点距离

扎根基层有真材实料的教育家

刷视频玩游戏还是读书,这是一个问题!

抖落学生的任性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往事

《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前言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题记

说说我的研究著作

附录

以教师为“志业”,不只是“职业”

温儒敏:温良儒者,敏慧前行

澹泊敬诚的问学之道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是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温儒敏。

得书感谢您对《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应用文写作 电子书
本书共包括八章内容,分别是应用文总论、策划应用文、行政应用文、经济应用文、日常应用文、科技应用文、事务应用文、礼仪应用文。
应用文写作 电子书
针对当代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编写的大学教材。本书包括写作基本理论、应用文体的写作以及写作训练等三大部分内容。力求突出实用性,侧重经济性。实用性系统地介绍了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
财经应用文写作 电子书
全书贴近财经商贸岗位实际需要,精选了41种典型的财经应用文,将这些应用文划分为7种类型,合理设置了7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财经公务文书写作、财经事务文书写作、财经商贸文书写作、财经社交文书写作、财经报告文书写作、财经宣传文书写作、财经诉讼文书写作。针对每一文种设计了完整的学习流程:范文赏析→知识→规范探究→模板定制→写作训练,以应用文范文为,以范文剖析和写作训练为重点,以训练写作技能为主线,以强化
基于《论语》英译的中国典籍翻译传播创新研究 电子书
本书借助语料库,结合定性分析,对《论语》英译概况以及《论语》及其英译的语篇特征、文化特征、修辞特征、传播历程、传播模式、传播途径、海外接受调查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基于《论语》英译传播研究进而对中国典籍翻译传播的主体多元化、路径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本书着重探讨了《论语》译介传播过程中的文本内外制约因素,分析译者风格、语篇特征、文化特征、修辞特征、翻译传播环境、翻译传播模式与翻译
教育哲学 电子书
  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教育哲学是不是太抽象?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导言主要致力于思考这些问题,从分析“哲学”与“教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人手,说明哲学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价值,继而重新阐释“哲学”的概念,消除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哲学的“恐惧”,最后阐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对于日常教育生活的不充分性,以便为教育哲学的独立存在做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