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终期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的导论部分,从总体上概括了社会学理性选择研究的历史演化线索、重要流派和主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也对感性选择研究的缘起、基本观点、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了概括性论述。

第一章至第五章是对社会学理性选择研究的主要理论,即交换行为理论、网络结构中的选择行为理论和宏观系统中的选择行为分析理论,做出了理论观点和方法原则的评析。

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对经济学向社会学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公共选择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做出的评析,这两章的内容可以看作在理性选择研究上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视野融合,是学科交叉性成果。

第八章至第十章是本项研究具有更明确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扩展研究,即把理性选择理论的评析扩展到对感性选择研究的考察。感性选择研究是理性选择研究进一步深化必然提出的重大课题。

第十一章对哈耶克关于人类感性行为与感性秩序的理论做出了深入评析,把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的研究同人类社会秩序的生成或建构联系起来的一种考察评析。

作者简介

作者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评论》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和网络社会学。近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两百余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十余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导论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演化与扩展

第一章 小群体中的交换行为

一、 行为主义和经济学的影响

二、 小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三、 社会交换的基本形式

四、 群体凝聚力与交换权力

第二章 交换行为与社会结构

一、 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

二、 社会交换的结构

三、 社会交换中的权力结构

四、 社会交换与社会宏观结构

第三章 社会网络中的交换行为

一、 网络交换理论的理论渊源

二、 埃默森的网络交换理论

三、 网络交换理论的发展

四、 简短结论

第四章 社会网络中的理性选择

一、 对社会学与经济学的批判与综合

二、 弱关系的力量

三、 经济行动的“弱嵌入性”

四、 集体行动的阈值漫射模型

五、 影响与评价

第五章 宏观系统中的理性选择

一、 理性选择研究的视角转换

二、 理性选择研究的起点——微观行动结构

三、 从微观理性行动到宏观社会系统

四、 理性选择理论的意义和困境

第六章 集体行动与公共选择

一、 “经济人”的政治选择

二、 个体行为与集体选择

三、 寻租、博弈与搭便车

四、 集体选择与公共决策

五、 利益集团与政府失灵

六、 公共选择与宪法经济学

第七章 从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

一、 自由悖论与社会选择的可能

二、 对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的批判

三、 新理性观的建构

四、 理性选择中的感性因素

五、 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视界融合

第八章 从形式理性到感性选择

一、 从形式理性到过程理性

二、 经济学逻辑的先验性

三、 感性的经济行为

四、 嵌入性与可视性结构

五、 感性意识的能动性与感性选择

第九章 感性选择的形式、过程与确证

一、 感性选择的根据与逻辑

二、 体验经济与感性选择的确证

第十章 网络情境与感性选择行为

一、 认知心理层次上的个人选择行为

第十一章 选择行为与社会秩序

一、 个人主义方法论的认知基础

二、 自生自发的经济秩序

三、 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

四、 理性选择与社会秩序的扩展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是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少杰。

得书感谢您对《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社会学刊(第2期) 电子书
《社会学刊》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刊登国内外社会学及相关领域最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研究述评、新书书评等。本书是第2期,其中专题研究部分基于上海社会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针对社区参与、社会治理、社区老龄化、社区意识、城市地区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以及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等问题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译介部分则介绍了目前社会学对城市社区研究的相关理解,或者是提出了一种针对社区问题的网络分析方
社会学刊(第4期) 电子书
《社会学刊》第4期,本期专题:住房社会学。
质性社会学导论 电子书
社会学基础理论的创新,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为你介绍质性社会学。
社会学刊(第1期) 电子书
本刊刊登国内外社会学及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研究述评、新书书评等。
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电子书
将人和世界形而上的理性反思和实证的文化批判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