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法新视阈:破产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共生与融合

破产法新视阈:破产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共生与融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张钦昱教授10年来撰写的破产法相关文章的归集。

内容简介

破产与各种不同的法律领域均会发生关联。当破产与其他法律领域发生关联时,仅仅依靠适用破产法,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本书,不仅讨论了破产法与宪法、与《民法典》诸编的关系,讨论了破产法与公司法、金融法、财政法、税法的关系,还讨论了破产法与反垄断法、劳动法、环保法、诉讼法的关系,甚而讨论了破产法与司法和营商环境法治的关系。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讨论都是从某个部门法的一个小专题切入,如在宪法部分探讨的是破产歧视与反歧视,在合同法部分探讨的是重整计划制定权的归属,在环保法部分探讨的是环境债权的清偿问题,这些讨论,不仅深化了破产法的细节研究,而且使得破产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共生与融合关系具有扎实可信性。

作者简介

作者张钦昱,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副主任,数据法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成员,钱端升青年学者。兼任中国商业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经济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理事,中证资本市场法律服务中心公益调解员,入选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英才”培养计划。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赛达破产法丛书”总序

第一章 破产法与宪法:以破产歧视与反歧视为视角

第二章 破产法与物权法:以特殊财产处理与一般程序规则为视角

第一节 非经营性资产在企业破产时的处理

第二节 债务人财产出售的程序

第三章 破产法与合同法:以重整计划制定权的归属为视角

第四章 破产法与侵权责任法:以大规模侵权纠纷的应对为视角

第五章 破产法与知识产权法:以知识产权许可合同的处置为视角

第六章 破产法与公司法:以顶层设计与微观治理为视角

第一节 破产规则在公司法中的顶层设计:以公司法修改为契机

第二节 破产规则在公司法中的替代机制:以强制注销制度为例

第三节 破产程序中公司的内部治理规则:以出资人权益保护为例

第七章 破产法与反垄断法:以垄断行为的规制为视角

第八章 破产法与金融法:以金融创新为视角

第一节 融资租赁的处理

第二节 破产隔离的原理

第三节 债务催收的实现

第四节 区块链时代的变革

第九章 破产法与财政法:以软预算约束为视角

第十章 破产法与税法:以税收债权的清偿为视角

第十一章 破产法与劳动法:以劳动债权的清偿为视角

第十二章 破产法与环境法:以环境债权的清偿为视角

第十三章 破产法与诉讼法:以和解程序与重整程序为视角

第一节 和解程序的改良

第二节 重整强裁的限缩

第十四章 破产法与司法制度:以破产法院与破产管理局为视角

第十五章 破产法与营商环境法治: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为视角

后记

破产法新视阈:破产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共生与融合是2021年由北京法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出版,作者张钦昱。

得书感谢您对《破产法新视阈:破产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共生与融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淡忘,政府亟须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当前,保护“非遗”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此书对于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既是一部科普之作,也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手册。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
法医影像诊断与鉴定 电子书
本书收集大量关于创伤的法医诊断、鉴定的案例,就如何依据影像学征象、诊断要点,发挥其在法医鉴定中的证据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 电子书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税务会计,先提出了"税务会计概念结构",并简述了纳税基础,之后按我国现行主要税种分章叙述其基本内容、应交税金的计算及会计处理方法,其会计确认、计量与申报均以我国现行税收法规为准,其会计记录则体现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的"混合"。第二部分纳税筹划,先从理论上界定了税务筹划的基本含义、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然后从实务操作上简述了税务筹划的方法和技巧。
资产评估基础与实务 电子书
本书提供最新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劳动关系理论与实务 电子书
内容提要随着企事业单位的转制以及互联网时代劳动力市场的转变,已有的一些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和操作实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本书的编写正是适应了上述需求。本书详细介绍了劳动关系的概念、表现形式、管理模式,劳动关系立法,劳动合同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督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并附有案例分析;同时,还将行政单位和其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其工作人员因工作原因建立的社会关系也纳入了劳动关系的范畴,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