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对决(精华版)

黄埔对决(精华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详述黄埔师生政治斗争、毕业后战场对决,彰显中国现代军事史。

内容简介

黄埔军校是在苏共、中共的帮助下,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其广大师生日后成为中国现代化军队的主干。本书在扎实史料的基础上结合最近解密的文献资料,叙述了1924~1949年黄埔师生在校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毕业后的战场对决,如东征、北伐、内战、抗战和解放时期的国共将领的各场战役、战斗。他们斗智斗勇的对决,不仅决定两党和国家的命运,而且彰显了中国现代军事史的灿烂篇章。

作者简介

作者李金明,北京军区政治部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报告文学四百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辅文

文前彩插

自序

引子

第一章怒潮

一 军校在黄埔初建

二 黄埔学子露峥嵘

三 周主任与蒋校长

四 “血花”与“白花”

五 东征陈炯明,平定杨、刘

六 国民革命军成立和二次东征

七 党争与北伐

第二章血海

八 蒋、汪叛变革命,黄埔军校风雨飘摇

九 动乱中的上海和武汉

十 南昌!南昌!

十一 起义此起彼伏

十二 毛泽东处决秋收起义四位黄埔军官

十三 黄埔学生,红军最早的参谋长

十四 黄埔军官成为红军通信和侦察的栋梁

十五 群英荟萃四反“围剿”

十六 第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突围

十七 漫漫长征路

十八 从鄂东北到鄂豫皖

十九 风雨中的三次反“围剿”

二十 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

二十一 风雨西行三千里

二十二 川陕新曲

二十三 决战刘湘,强渡嘉陵江

二十四 松潘战役吓病胡宗南

二十五 黄埔师生汇集黄土高原

第三章御寇

二十六 扣蒋抗日

二十七 皖南悲歌

二十八 “反叛”的黄埔青年

二十九 黄埔师生“桌上谈兵”

第四章决胜

三十 重庆“鸿门宴”

三十一 黄埔师生的情报战

三十二 钳形攻势的终结

三十三 抢占先机

三十四 不是败仗的败仗

三十五 “双子星座”四平逞威

三十六 北撤,北撤

三十七 三下江南

三十八 再战四平入险境

三十九 参谋总长请缨来东北

四十 血战塔山、攻克锦州

四十一 长春黄埔校友起义投诚

四十二 辽西会战

四十三 战场上的尴尬会见

四十四 初战华东

四十五 从涟水到宿北

四十六 莱芜大战

四十七 大战孟良崮

四十八 周主任对蒋校长的“反间计”

四十九 海南大战

五十 末日与新生

参考文献

黄埔对决(精华版)是201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金明。

得书感谢您对《黄埔对决(精华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方博弈往事 电子书
几乎从来没有一本书,能把西方的历史解读得如此有趣、深邃。本书能够让人们轻松地纵览西方历史的全局和细节。 当人们通过《西方博弈往事》深刻地了解了西方的历史、经济、金融、文化、军事之后,就会平视地看待西方的事物。也会对西方乃至世界的未来的走向有了依据和参考——未来的西方会走向更坏还是更好?未来的世界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局?世界变化运转的主轴是什么?世界变化的轨迹是什么…… 通过《西方博弈往事》,深刻认知世界,看懂过去和未来。
以色列 电子书
作者戈迪斯是在美国出生并完成高等教育后移民以色列的犹太人。这种背景使他迥异于那些以色列背景的现代以色列历史的研究者。他在观察以色列时,既有那份能够入乎其内的谙熟,又有一份出乎其外的超然。 本书除了关注巴以冲突外,更多地聚焦于以色列犹太人的内部矛盾,对它们的来龙去脉做了见树见林的交代,这是有别于同类著作的特色之处。因此,本书并非又一部顶着通史名号的阿以战争史、巴以冲突与和谈史,再加犹太移民史,而毋宁是在此基础上对整个以色列社会的鸟瞰。作者想谱写的,不是以军乐为主的铜管乐,而是多声部的交响乐;作者想捕捉的,与其说是政治事件、军事行动、谈判桌、协议内容、营救策略,不如说是这些东西背后的人、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观念。 书中收录了8幅极具史料价值的历史地图和45幅极富现场感与时代意味的历史图片。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电子书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电子书
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华夏与华夏化。
此生只为守敦煌 电子书
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 常书鸿: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 讲述从张大千到常书鸿再到段文杰、樊锦诗的百年敦煌。 常书鸿曾说:“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 常书鸿决定了敦煌今天的这般模样。 没有人见到敦煌后能无动于,就像你无法不对常书鸿心怀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