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社会学诗学

俄罗斯社会学诗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苏联社会学诗学发展史:一统天下至新发展。

内容简介

社会学诗学曾在苏联诗学中一统天下,后来又有新的发展。专著内容包括俄国社会学诗学的流派;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诗学的形式;20世纪上半期社会学诗学的发展及其与庸俗社会学的斗争;20世纪下班期、特别是“解冻”以后社会学诗学的新发展;专著探讨了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社会学诗学为何将横向和纵向的多维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内在整合起来。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跨文化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总序

《20世纪俄罗斯诗学流派研究》总序 从一元到多元,从对立到对话

目录

第一编 俄国文学社会学批评的源流

第一章 社会学批评在欧洲的缘起

第一节 法国的文学社会学

第二节 俄国文学社会学批评的缘起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社会学思想

第四节 20世纪欧洲的文学社会学

第二章 俄国的文学社会学批评传统

第一节 别林斯基:社会学批评的社会之维

第二节 车尔尼雪夫斯基:社会学批评的审美之维

第三节 杜勃罗留波夫:社会学批评的现实之维

第三章 20世纪20年代的形式学派与社会学派之争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多元文学批评思想

第二节 形式主义理论的产生与消亡

第三节 形式主义的终结

第四节 巴赫金的形式主义批判

第四章 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

第一节 巴赫金社会学诗学观念的缘起

第二节 巴赫金社会学诗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编 文艺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派

第一章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学美学、文艺学思想

第一节 对艺术本质及规律的社会学解释

第二节 艺术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介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审美与艺术的起源

第四节 普列汉诺夫文艺批评观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 列宁的社会学批评方法论

第一节 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论基础的反映论

第二节 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论核心的历史主义

第三节 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论灵魂的辩证法

第三章 托洛茨基的现实主义美学观

第一节 社会生活是艺术美的来源和基础

第二节 作为对理想现实表达的艺术

第三节 艺术家的主体建构

第四节 形式探索与服务社会的双重维度

第五节 艺术与理性规则的对立

第六节 托洛茨基美学观的传统渊源

第七节 托洛茨基社会学美学中的“人”

第四章 卢那察尔斯基辩证的社会学批评

第一节 自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

第二节 社会语境中的艺术家个性

第三节 艺术标准与阐释语境

第五章 沃罗夫斯基的文艺社会学思想

第一节 把社会心理学引入文艺理论与批评

第二节 把意识形态引入文艺理论与批评

第三编 20世纪上半期的社会学批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对话

第一节 庸俗社会学在俄国

第二节 彼列韦尔泽夫的社会学文艺批评

第三节 弗里契的艺术社会学理论

第四节 弗里契的社会学文学史论

第五节 弗里契庸俗社会学的内在矛盾

第二章 作为历史现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的文艺政策

第二节 新时代对新方法的诉求

第三节 卢那察尔斯基的有关论述

第四节 高尔基的有关论述

第五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

第六节 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重新思考

第三章 高尔基的社会学批评思想

第一节 高尔基文艺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高尔基早期的文学批评

第三节 苏联时期高尔基的文学批评

第四章 叶尔米洛夫对社会学批评的拓展

第一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叙事与现实叙事的胜利

第二节 从“活生生的人”到人道主义传统

第四编 20世纪后半期的社会学美学与文艺学

第一章 20世纪后半期的社会学批评

第一节 文坛的艰难转型

第二节 恢复文学社会学批评中的“真实性之维”

第三节 社会学批评中人道主义维度的确立

第二章 20世纪后半期的艺术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艺术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概况

第二节 达维多夫的艺术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 20世纪后半期的社会学美学

第一节 布罗夫的艺术审美本质论

第二节 斯托洛维奇的艺术审美价值论

第三节 波斯彼洛夫的艺术意识形态本性论

第四章 20世纪末的俄国文学社会学

第一节 “教诲激情”向“超个性激情”的转化

第二节 列弗申娜:跨学科的艺术社会学

第三节 鲍列夫:美学——艺术社会学

第四节 解体后的文化诗学批评转向

参考文献

后记

俄罗斯社会学诗学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志耕。

得书感谢您对《俄罗斯社会学诗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社会学刊(第4期) 电子书
《社会学刊》第4期,本期专题:住房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通论 电子书
本书回归社会学经典传统,回应中国发展的重大关切,以社会本体论和二律和合论为研究视角,以增长-发展、转型-变迁、传统-现代、分化-整合、冲突-控制、本土化-全球化为发展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以社会需求-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为分析框架,研究发展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品格,分析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需求、社会行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中国凤凰涅槃的路径及中国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后发国家。
社会学刊(第2期) 电子书
《社会学刊》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刊登国内外社会学及相关领域最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研究述评、新书书评等。本书是第2期,其中专题研究部分基于上海社会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针对社区参与、社会治理、社区老龄化、社区意识、城市地区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以及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等问题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译介部分则介绍了目前社会学对城市社区研究的相关理解,或者是提出了一种针对社区问题的网络分析方
社会学刊(第3期)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专题研究、译介两个部分,收录《司法大数据视角下的涉性犯罪:类型与演变》《计算社会科学与社会地理计算的空间交互网络分析方法》《计算社会学:创造连接》等文章。
转型中国的社会学透视 电子书
本书收集了作者从事社会学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来,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部分文章。全书共分为六个板块——“农民工权益”“劳动者观念”“企业组织”“社区”“社会不平等”“社会变迁与治理”,每一个板块都按照文章出版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基本呈现了作者的学术发展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