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巡礼敦煌艺术殿堂,触碰超越千年的源流、传承与内涵。
内容简介
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带领我们逆时光长河而上,走进敦煌这一举世无双的艺术宝库。敦煌艺术历经一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发展,特别在唐宋时期,其圆融、飞跃的状态,奠定了汉民族艺术审美体系的成熟自信、博大包容。
敦煌壁画之中,线与色交融,流光溢彩;敦煌雕塑与建筑,乃空中妙有的艺术塑造。透过它们的璀璨光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各个朝代艺术的传承和演变的脉络。特别是散落海外的艺术明珠—敦煌藏经洞绢画,更是让我们厘清了中国卷轴画、唐卡艺术发展的源头。
在有“石窟艺术奇葩”之称的莫高窟第290窟,我们更是可以看到敦煌相当精美的佛传故事连环画。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凭借上苍赋予的灵性觑见了艺术的神韵,将毛笔书写象形文字的情感线条用于造型艺术,那是传递物体形神的非凡超越,让我们的心灵直接与先祖产生艺术对话。
看见敦煌,同时也看见了自己。
作者简介
作者谢成水,1950年生于福建省长汀县,197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1982年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1984年应聘到敦煌莫高窟从事敦煌艺术研究,曾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其临摹的敦煌壁画临本被敦煌研究院收藏,并多次作为国家文化的交流之作,先后在日本、韩国、印度、美国、法国等国家展出。他参加过11次敦煌学及国际学术研讨会。40多年来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有《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290窟》《谢成水敦煌壁画线描集》《敦煌壁画线描精品集》《中国石窟壁画修复与保护》(合著)等。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牛郎织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创作中国画《送别》参加全国美术展览,获优秀作品奖。创作杭州韬光寺宝珠观音塑像,获首届中国当代佛教艺术展金奖。研究传统壁画防潮防霉制作新工艺,并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6年6月任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被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兼任杭州佛学院艺术院教研室主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敦煌之路
第一章 敦煌壁画
第一节 敦煌壁画中的线歌笔舞
一、印度线法与中国线法相融合的早期艺术
二、北周时期中国线法的形成
三、隋唐时期中国线法表现的鼎盛
四、宋元时期线法的发展
第二节 藏在线条中的“点”的秘密
第三节 从敦煌壁画看中国绘画中的反透视
第四节 飞天与乐舞在敦煌壁画中的表现
第五节 色彩塑造的辉煌
第二章 敦煌绢画
第一节 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绢画
第二节 走进大英博物馆斯坦因密室
第三节 解密遗失千年的敦煌绢画技法
一、丰富浑厚的绢画色彩塑造
二、画刀的妙用
三、草稿和正稿浑然合一
四、用刻印法追求黑色的明亮
五、以颤笔法表现生命的力量
第四节 敦煌绢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一、敦煌绢画本是敦煌壁画的衍生品
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绵延千载的文化影响力
第三章 雕塑与建筑
第一节 从杭州中天竺寺佛像说起
第二节 敦煌彩塑造型中的线法
一、敦煌彩塑的源头活水
二、形体的“减弱”与“加强”
三、塑画同源
第三节 唐代佛教塑像的理想美
第四节 雕塑与建筑艺术的神形合一
一、仿真的建筑空间
二、洞窟形制的演变
三、雕塑的“形变”处理
四、透视线的玄机
五、门窗的“开光”
第四章 第290窟
第一节 敦煌最精美的佛传故事连环画
一、第290窟的石窟形制
二、国内外的佛传故事连环画
三、佛陀出世
四、太子出游
五、离家出走
六、悟道菩提
七、弘法传道
第二节 线条表现壁画的立体空间
一、第290窟的空间布局
二、线的交响曲
三、色彩的绝唱
四、线的无限空间
五、汉民族艺术审美的回归
六、艺术处理的自由
七、艺术造型中的减法
第三节 塑像开始服从于线的表现
一、童贞的佛塑像
二、塑造新手法的探索
三、塑与画的技法并用
四、孩童造像最生动的时代
五、开启线造型情感表现的新世界
第五章 敦煌文化与中原文化源流探源
第一节 敦煌壁画与文人水墨画中“以神写形”的“大写意”表现
一、从“以形写神”到“以神写形”
二、水墨大写意画派的继承和发扬
三、“以神写形”的水墨大写意画派发展及其影响
第二节 栖霞山石窟:南方文化影响下的敦煌艺术
一、中国南方是中国佛教最早的兴盛地
二、南京栖霞山石窟的开凿及其艺术
三、敦煌石窟的形成与背景
四、敦煌莫高窟早期艺术及其演变
五、南方文化对日本法隆寺壁画的影响
第六章 跨跃“鸿沟”
第一节 敦煌艺术对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的影响
第二节 一个世纪以来受敦煌艺术影响的著名艺术家
第三节 敦煌与中国现当代艺术
跋 那一抹神秘的色彩
看见敦煌是2025年由博集天卷出版,作者谢成水。
得书感谢您对《看见敦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