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图书评介30部优秀科普作品,提供学术性指导和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对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30部获奖图书的评价和介绍,主要是从作者(译者)、编辑和读者的角度,分别介绍了获奖图书的科普创作理念、编辑理念和科普作品书评。本书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牵头主编,延续了第三届、第四届获奖图书的评介图书传统,本书中的文章都由相关的作者、编辑和书评专家撰文,形成了文章约50篇,内容准确详实,有很高的的学术性,对科普从业者、内容创作者,以及科普创作的相关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参考,有较为实用和有价值的指导。

章节目录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专家指导委员会

编委会

前言

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评奖工作始末

目录

创作感悟

1 科学与美学深度融合的健康科普

2 一切源于对鸟类的热爱

3 从项目主持人到出版策划人

4 做传达中国声音的创新科普形式

5 儿童本位的原创科普绘本创作

6 解决需求痛点 专业团队立体化创作

7 科研经历是科普创作的底色

8 坚守中国科幻的科学之根和中国之根

9 前沿的科学 严谨的科普

10 用企业项目运营思维去做书

11 从科研创新到科普创作

12 传达出原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气质

编者手记

1 巧策划,细耕作,全景再现航天追梦历程

2 读图时代的纸质版医学普及读物

3 从璞玉到美玉

4 穿越亿万年时空,讲述地球及生命演化的故事

5 依托重磅作者,打造原创科普特色精品

6 高站位策划 跨社合作托举农村妇女减贫梦想

7 原创儿童科普绘本的探索之路

8 打造好一部科学家的科普书

9 面向科技前沿的原创科普图书策划

10 “坚持原创,推陈出新”理念下的数学科普图书出版

11 纸面上演的“纪录片”

12 如何让科普童书好看好玩又好懂

13 用心培育精品,铸就出版“高峰”

14 天上飘着的那些微云

15 少儿本位图书的引进出版

16 把它给我的感动,说给你们听

17 老书新作,如何下足功夫

18 如何选择引进有价值的海外图书

19 结合国家战略策划健康科普图书

20 体味作者创作心境 展现作品人文之美

读者品鉴

1 一部立体的太空探索画卷

2 文画同行 美美与共

3 绘本中的科学与人文交融

4 知识守护生命,科学终结恐慌

5 冰与火之歌

6 一部专为儿童量身打造的原创数学百科全书

7 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精髓纵览

8 于无形中成就最好的生命教育和自然教育

9 让备孕过程不再头大

10 给读者可操作性的阅读体验

11 给孩子以最好呵护与最深切的善意

12 地球上所有的身体:唯有相安,无法独善

13 一以贯之的阅读逻辑和绵延的思绪

14 给我一支温度计,我能给你讲整个世界的科学秘密

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图书

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图书

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是2021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 陈玲。

得书感谢您对《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978~2018) 电子书
改革开放40年,既是中国经济腾飞的40年,也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在曲折中前行的40年。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本书旨在总结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历史进程,提炼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就和经验,探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参考和
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 电子书
本书结合双层博弈框对气候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
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1896~1919) 电子书
本成果寻绎了19世纪末来自日本的汉语借词“科学”由外而内地生成中国“科学”概念的全过程,揭示一路走来,“科学”泛化为信仰的缘由。探求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社会变革之间发生的复杂深刻的纠葛。
国际AAHRPP认证解读与实操——中国背景下的实践 电子书
本书的编写强调以实操为主,通过对AAHRPP认证标准的解读,将临床研究的过程融入到管理制度和SOP中,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中国碳排放:区域分异、部门转移与市场衔接 电子书
本书建立了对中国碳排放,特别是工业部门碳排放在核算、评价、预测、市场配额方面的模型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全国分区域/部门碳排放清单分析、中宏观尺度LEAP预测模型、部门间碳转移评价与预测模型、碳排放权及用能权市场配额设计模型,并结合模型分析结论,给出了对中国碳排放区域/部门分异、部门间转移路径和相应环境权益市场衔接的评价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