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民国趣读)

西南联大(民国趣读)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为追忆当年西南联大的文字集纳,生动鲜活地再现了西南联大校园里那些逝去的过往。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皆为民国之大家,如冯友兰、汪曾祺、李建武、闻一多、王景山、贺连奎、朱光亚等,这些民国大家讲述了西南联大八年期间的课堂趣闻、名师风采、社团活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辑 西南联合大学的缘起

第一章 校史杂说

谭文耀:暂驻衡湘 又成离别

左右:史无前例的“长征”

黄钰生:增设师范学院

刘兆武:五个学院

左右:蒋梦麟去蒙自考察

何宇:叙永分校

陈长平:两首校歌

申泮文:三校公物迁移北运

第二章 校长,西南联大之魂

刘兆武:“你是我的代表”

左右:“在联大,我不管就是管”

谢本书:多听少说的梅校长

谢本书:值得回味的定胜糕

谢本书:联大人的“梅迷”情结

第二辑 名师趣事与校风校制

第一章 西南联大名师堂

符开甲:陈岱孙讲《经济学概论》

李广田:风趣的朱自清

李建恩:朱自清披毡入城

李建恩:循循善诱的朱自清

李建恩:朱自清的昆明足迹

王景山:林语堂的演讲

姚渠芳:从不点名的钱穆

王敦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

李赋宁:“哈佛三杰”——陈寅恪、汤用彤、吴宓

冯友兰:《知识论》和《逻辑》

杨起、王荣禧:杨振声讲现代中国文学

杨起、王荣禧:杨振声力倡白话文

杨起、王荣禧:启发式教学

吴晓铃:刘叔雅讲《庄子》

刘兆武:旁听陈寅恪的历史课

刘兆武:张奚若扯闲话

刘兆武:皮名举画地图

庞瑞、杨玉玮:蔡方荫爱说“Now,then”

庞瑞、杨玉玮:不讲半点情面的蔡方荫

刘兆武:推崇《金瓶梅》的沈从文

汪曾祺:创作能不能教?

汪曾祺:沈从文教创作

汪曾祺:不赞成命题作文

汪曾祺:“要贴到人物来写”

汪曾祺:亦师亦友的沈从文

汪曾祺:沈从文痛恨打扑克

汪曾祺:善于谈天的沈从文

顾迈南:华罗庚在西南联大

顾迈南:与闻一多隔帘而居

冯至:翻译《歌德年谱》

冯至:背包里的《歌德全集》

冯至:偶然的十四行诗

冯至:教授很年轻

戴世光:我与西南联大的渊源

刘兆武:“二云居士”刘文典

刘兆武:郑天挺讲明史

孙观华:社会学系的名教授

陈康定:文学史家萧涤非

肖昆云:动员学生复课的傅斯年

田曰灵:严苛的化学系教授

李建武:59.5分也是不及格

董树屏:德高望重的“刘老夫子”

宗孔德:电机系主任章名涛

赵震炎:航空系主任王德荣

赵震炎:畅销昆明的“西曼”墨水

刘兆吉:杨石先、黄钰生深夜整考题

刘兆吉:闻一多畅谈新诗

王佐良:有数学头脑的现代诗人——威廉·燕卜荪

朱德熙:怀念唐立庵先生

傅举晋:“平生爱海伦”的吴宓

林元: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

袁方、全慰天:有所为有所不为

赵捷民:体育行家马约翰教授

朱俊、李红英:英籍教授白英

朱俊、李红英:俄籍教师噶邦福

周崇德:博学多才的罗伯特·温德教授

沈琨、沈靖:生物化学家沈同教授

符开甲:大师荟萃的中文系

杨蓍荀:必须爱惜公物

熊德基:百家争鸣,各展所长

熊德基:新课程层出不穷

张凤祥:偏爱选修课

第二章 漫谈校风与制度

熊德基:四种学号

戴世光:集三校校风之精华

李凌:高效能的行政部门

熊德基:“精兵简政”的典范

朱鸿运:勤奋好学的校风

朱鸿运:“民主堡垒”之美誉

赵乃抟:团结互让,不讲门户

谢本书:联大校训——“刚毅坚卓”

木子:解读西南联大校训

刘兆武:学术自由之风

熊朝隽: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马识途:绝不照本宣科

马识途:推崇真民主和真科学

杨光社:严谨认真的校风

杨光社:三校团结合作的缘由

李凌:没有不上课的教授

王先冲:不到70分不准入系

梅祖彦:西南联大的办学体制

马识途: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杨光社:“通识为本,兼识为末”的培养目标

贺连奎:“中西合璧”的授课方法

第三辑 西南联大的读书生活拾零

第一章 招生与课程设置

李凌:招生标准高

朱光亚:高质量的学生

周明道:报考西南联大

常荣福:迟到的录取通知

钱惠濂:如愿进校门

吴方:考取西南联大的经过

夏雨:二入联大

李凌:文理兼修的课程设置

熊德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王补宣:最怕体育课

田曰灵:化学系的选修课

沈元:航空系的教学安排

沈元:航空系的高淘汰率

贺连奎:最难学的课程——工程力学

陈南平、张远东:联大机械系

第二章 回想当年的校园生活

杨振宁:最好的大学

易颜:李政道在西南联大

章成艳:“二妙”之一李赋宁

吴大猷:漫长的往返路程

陈省身:室友华罗庚

王世堂:“抢书”的朋友

王世堂:不耻下问的“小孩”

王世堂:爱说“Pure”的邓稼先

姚秀彦:漫画版冯友兰

龙美光:联大图书馆

高小文:暑期的军事训练

张定华:“翻车事件”

孙观华:活跃的辩论会

杜汝楫:考高分不容易

冯至:林场茅屋

冯至:习以为常的跑警报

钱德基:学生自治会的改选

杨天堂:大西门外的新校舍

王景山:别具特色的“八宝饭”

王景山:灰布长衫是主流

任之恭:迁校初期的艰难生活

郭沂曾:“跑警报”

张闻博:教室设在古庙里

张闻博:贫穷学生的“贷金”待遇

张闻博:茶余饭后打桥牌

贺连奎:活泼调皮的学生

胡邦定:编报人的辛苦

黎勤:婚姻恋爱问题座谈会

张凤祥:别开生面的讲演活动

贺连奎:工学院的实习区——江西会馆

贺连奎:工学院的教学区——迤西会馆

郭沂曾:联大物理系

赵乃抟:从不计较穷和苦

熊德基:“难民大学”

田曰灵:恶劣的学习条件

田曰灵:贴补生活

田曰灵:自由选择学生宿舍

王宪钊:靠目力和“手感”观测气象

陈炎创:实习与勤工俭学相结合

陈炎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光德正:工学院学生的课余生活

黄钰生:公费师范生

卢华焕:在注册组工作的日子

何期明:座无虚席的图书馆

何期明:联大学生的衣着

张凤祥:联大的“民主墙”

吴铭绩:简陋的设备

吴铭绩:一书难求

吴铭绩:在茶馆里自习

张之良:滇西翻译官

高小文:军训风波

汤衍瑞:长沙临时大学生活点滴

李桂华:游泳趣事

姚秀彦:南院女生

姚秀彦:课堂内外

姚秀彦:苦中作乐

刘兆武:提高英文的途径

刘兆武:从土木系到历史系

徐达仁:名目繁多的奖学金

申泮文:10元补助费

王浩:谁也不怕谁

胡邦定:没有分数

第四辑 学生社团与革命

第一章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刊物

章成艳:“湖畔绅士”英语俱乐部

邢福津:学生自治会的成立

邢福津:学生自治会的竞争

刘兆吉:南湖诗社始末

张定华:联大剧团的产生

张定华:联大剧团的贡献

钱德基:群社

张维亚:群社的兵役宣传活动

冯至:和冬青社的接触

孙观华:社会科学研究会

方复:铁马体育会

翟国瑾:国民剧社的成立

翟国瑾:拮据的演出经费

钱德基:《春秋》壁报的风波

魏铭让:神曲社的成立

冯至:林元和文聚社

黄宏煦:“流火”壁报社

杨显公:筹办《春雷》壁报社

王明:联大新诗社

胡邦定:僧音合唱团

吴宝璋:创办“民众夜校”

傅乐炘:“炔社”

朱鸿运:剧艺社

胡邦定:感人至深的话剧演出

张映庚:《国文月刊》

林元:《文聚》创刊的经过

贺连奎:《学生报》

黎勤:女同学创办的壁报——《南苑》

第二章 丰碑永驻的运动与革命

钱德基:各派政治力量在联大

钱德基:联大的地下党总支

邹文靖:“倒孔运动”

邹文靖:“倒孔”示威游行

黎勤:读书会的秘密活动

马豫:参加空军的联大学生

彭国涛:三次从军抗日高潮

李光荣:“五四”纪念活动

朱鸿运:“一二·一”运动

闻一多:亲历“一二·一惨案”

张友仁:四烈士公葬典礼

西南联大(民国趣读)是2016年由中新华创出版,作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得书感谢您对《西南联大(民国趣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名家读唐诗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张若虚、陈子昂、孟浩然、贺知章、王之涣、李白、高适、杜甫、钱起、韩愈、李贺、李商隐等诗人的诗作及其评论。
玩转小古文:跟着导图趣学文言文 电子书
精选150篇经典文言文,助力小学生学习,配图与音频诵读,趣味体验。
名家读宋元明清诗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杨亿、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汪藻、陆游、杨万里、赵师秀、元好问、唐寅、吴伟业、黄景仁等诗人的诗作及其评论。
读爱,在花开的春野 电子书
《读爱在花开的春野》是项丽敏的一本散文集,是作者近十年来的精选之作,内容包括食味、自然、阅读、观影、片段的生活笔记、思想笔记,以及对写作与人生的感悟。作者的文章没有鸿篇巨制,似信手拈来般轻松自然,而细读之下,即可感受到每篇文章都携带着作者灵魂的气息,是真诚的、安静的、悲悯的,有女性独有的细腻,又葆有赤子的天真。
和孩子共读的国学启蒙:声律启蒙 电子书
国学启蒙读物:儿童声韵训练,琅琅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