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张金哲院士担任主编,一本反映中国小儿外科水平的经典著作。本书是上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小儿外科创始入之一的张金哲院士担任主编,汇聚全国小儿外科各专业几十位专家共同编写的一本权威著作,并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并被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推荐作为新中国小儿外科专业发展的时代性记录,定期更新。
本书在写作上强调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并重。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全面性;在回顾小儿外科专业发展史的基础上,力求将近年来新的发展全部纳入其中。
全书共33章,涉及小儿麻醉、头颈外科、心胸外科、腹部外科、泌尿生殖外科、骨科等专业各种疾病诊治,并对一些重要技术,如小儿腹腔镜技术等,进行7专门描述。
除了介绍一般性小儿外科的专业性特点,诸如小儿外科门诊、接诊、麻醉、常用技术、护理技术、感染、输血等内容。还对小儿外科专门性的疾病。如小儿肿瘤、畸形、创伤等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
本书为从事小儿外科专业医生的案头工具书。并作为小儿外科的住院医师、临床研究生和基层医生专业培训教材使用。
特别说明,本书的下册电子书还没有上市,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编者张金哲,1920年9月25日出生于天津市,小儿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
张金哲于1946年从上海医学院毕业;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工作,担任住院医师及总住院医师;1949年后历任外科主治医师、助教、讲师、副教授;1950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建立小儿外科专业;1955年调入新建北京儿童医院,历任外科主任、副院长;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特级专家、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担任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院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者名单(以姓氏拼音为序)
主编简介
自序
第一章 专业发展
第一节 小儿外科历史
一、世界小儿外科史
二、中国小儿外科发展史
三、小儿外科创业经验
四、人文医学时代的挑战(challenge in humanisticmedicine era)
第二节 小儿外科的医院管理(hospital adm inistration)
一、门诊(clinics,out patient department,OPD)
二、急症室(em ergency room)
三、病房(ward)
四、会诊(consultation)、出诊(outcall consultation)
第三节 小儿外科医师培养
一、住院医师制
二、隶属大儿科或大外科之争
第四节 小儿外科科研与发展
一、小儿外科如何科研
二、小儿外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三、如何开辟新业务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有关基础医学
第一节 小儿外科应用基础医学
一、新生儿解剖特点与手术关系
二、胚胎病理与预防
第二节 小儿各系统的外科特点
一、神经系统
二、呼吸系统
三、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
四、消化系统
五、脾(spleen)
六、泌尿生殖系统
第三章 小儿外科接诊学
第一节 临床意义
一、接诊学的意义
二、小儿外科接诊学内容
三、接诊学的共性与个性
第二节 诊断学
一、诊断步骤
二、诊断实施的灵活性
三、主诉与症状的分类
四、小儿外科疾病检查方法
五、常见病诊断分析举例
第三节 小儿外科治疗学
一、确定目标制订方案
二、选择路线设计方法
三、方案施行方式与条件
四、治疗实施的方法(如何开医嘱)
五、有关手术的特殊要求
六、疗效评价建议
七、治疗一贯负责制
八、突发事件急救知识
第四节 接待学
一、医生职业性质
二、如何做好接待工作
三、医德修养
四、医患矛盾
第五节 透明行医
一、简介
二、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 edicine)
三、透明要求的内容
四、透明行医实施例释
五、透明行医的矛盾
附:新编接诊学“四四诀”(goldenfour of therapeutics)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麻醉
第一节 小儿生理解剖特点
一、呼吸系统
二、心血管系统
三、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
四、神经系统
五、泌尿系统
六、消化系统
七、体液平衡及代谢
八、皮肤
第二节 小儿药理特点
一、药理学
二、药代动力学
三、常用麻醉药物
第三节 小儿常用麻醉方法
一、麻醉前准备及麻醉前用药
二、局部麻醉
三、神经及神经丛阻滞
四、椎管内麻醉
五、全身麻醉
第四节 小儿麻醉术中管理
一、小儿麻醉术中输液输血管理
二、小儿麻醉期间呼吸管理
三、小儿麻醉期间循环管理
四、小儿麻醉术中监测
第五节 小儿围术期疼痛管理
一、小儿疼痛的特点
二、围术期小儿疼痛管理的原则
三、儿童疼痛评估的标准
四、围术期急性疼痛的常用药物
五、围术期急性疼痛的给药方法
六、疼痛治疗期间副作用的产生及处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手术基本技术
第一节 基础技术
一、徒手稳定技术
二、器械操作技术
三、显微外科技术
四、镜管操作技术
五、屏幕操作技术
第二节 各部位手术特点
第三节 手术年龄特点
一、麻醉
二、手术体位与护理
三、切皮与缝合
四、腹腔手术
五、胸腔手术
六、泌尿手术
七、开颅手术
八、骨科手术
第四节 各专业手术特点
一、管腔吻合
二、肿瘤分离
三、植皮手术
四、骨骼手术
第五节 急救手术
一、人工呼吸
二、心脏按摩
三、静脉切开
四、气管插管
五、减张穿刺
第六章 特殊手术
第一节 腹腔镜手术
一、腹腔镜外科发展史
二、基本技术
三、我国的发展任务
第二节 器官移植手术例示——肝移植
一、概述
二、儿童肝脏移植常见疾病
三、手术方式
四、移植疗效及展望
第三节 胎儿外科手术综述
一、胎儿外科概述
二、胎儿外科的三种手术方法(入路)
三、胎儿外科治疗疾病
第七章 液体疗法及营养支持
第一节 小儿外科疾病的液体疗法
一、电解质平衡简述(electrolyte balance)
二、电解质紊乱
第二节 小儿外科特点
第三节 液体需要量的评估
日需量(daily requirem ent)
第四节 小儿外科液体治疗方案
第五节 常见病的液体疗法(fluid treatment)
一、小儿烧烫伤的液体疗法
二、严重创伤的液体疗法
三、肠梗阻的液体疗法
四、小儿消化道大出血的液体疗法
五、腹膜炎的液体疗法
第六节 营养需求及营养状态评估
小儿营养需求
第七节 电解质(electrolyte requirement)
第八节 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 requirement)
一、营养状态评估及营养不良
二、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的目的
第九节 肠外营养
一、适应证
二、营养需要量
三、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四、肠外营养实施方法
五、肠外营养监测
六、肠外营养的护理
七、肠外营养并发症
第十节 肠内营养
一、适应证
二、营养需要量(详见小儿营养需求一节)
三、输注途径
四、实施方法
五、肠内营养监测(assesment of EN)
六、肠内营养并发症(complication of EN)
第八章 常用治疗技术
第一节 处理创口
一、更换辅料
二、伤口拆线观察
三、开放伤口填塞
四、肉芽面处理
第二节 石膏固定
一、材料
二、形式
三、做法
四、注意点
五、两半石膏床
六、两半石膏管型(bivalve cast)
七、小儿石膏护理
第三节 牵引技术
一、基本技术
二、常用方法
第四节 洗 肠
一、方法
二、洗肠禁忌
三、常见困难问题
四、合并症
第五节 管道器官扩张治疗
一、指征与禁忌
二、扩张技术与器械
三、小儿扩张操作特点
四、扩张作用的两种模式
五、合并症的处理
第六节 引流管防脱与换管
一、引流管固定
二、换管
第七节 强化休息
一、睡眠疗法(sleeping treatment)
二、冬眠疗法(hibernation)
三、阿托品疗法(atropine therapy)
第九章 护理技术
第一节 小儿手术前的护理
一、心理护理
二、饮食管理
三、手术区皮肤准备
四、其他常规准备
五、健康教育和指导
第二节 小儿手术后的护理
一、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记录
二、体位护理
三、常用导管与引流管的护理
四、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五、日常护理
六、康复教育
第三节 外科常用护理操作方法
一、卧位摆置技术
二、更换敷料、拆线
三、外科备皮技术
四、胃肠减压做法
五、鼻饲法
第四节 专业性特殊护理
一、骨科牵引护理
二、石膏护理
三、胸腔水封瓶引流护理
四、留置尿管护理
五、巨结肠洗肠法
六、多功能培养箱的使用
第五节 无痛外科的展望
一、人文医学时代对儿科的要求
二、无痛外科治疗的内容
三、无痛外科与透明行医
第十章 医学伦理学
第一节 定义与范畴
一、伦理学的定义
二、医学伦理学的定义
三、小儿外科伦理学特点
第二节 医学伦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医学伦理学
二、近代医学伦理学
三、生物伦理学的时代冲击
第三节 现代生物伦理学基本原则与现代小儿外科的不适应性
一、小儿外科中生物伦理与文化的冲突
二、现代生物伦理与临床道德冲突
三、现代生物伦理与小儿外科研究
第四节 现代生物伦理与小儿外科疾病
一、产前诊断与胎儿外科
二、多发畸形新生儿的处治
三、危重症患儿的放弃治疗
四、两性畸形的治疗
五、“绝症”患儿的手术选择
六、器官移植
第五节 我国小儿外科伦理学的展望
一、国内现状
二、课程设置
第十一章 创伤总论与创伤外科
第一节 小儿外伤发病率
第二节 小儿创伤原因
一、新生儿产房窒息
二、新生儿产伤
三、摇篮儿产褥伤
四、怀抱儿(6个月以上)常见损伤
五、学步儿(一岁以上)常见伤
六、幼儿(幼儿园年龄3~6岁)常见伤
七、学龄儿童(包括小学生及中学生)常见伤
八、野外创伤
九、车祸
十、脚踏(自行)车伤
十一、虐待伤与暴力伤
十二、自杀
十三、医疗损伤
十四、灾害
十五、贫困社会家庭创伤
十六、违法童工机械创伤
十七、非法鞭炮伤
第三节 致伤因素及预防
一、致伤因素
二、预防
第四节 小儿创伤分类
一、小儿创伤分类方法
二、创伤病理分类
第五节 小儿创伤后病理生理变化
一、局部病理变化
二、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
第六节 小儿创伤诊断
一、病史询问
二、体格检查
三、辅助检查
第七节 小儿创伤治疗
一、基本原则
二、伤情分类
三、战略要求
四、明确目的
五、制订计划
六、操作要求
七、常用创伤止痛措施
第八节 多发性创伤
一、定义
二、五步检诊程序
三、多发伤的急救
四、复合伤
第九节 慢性创伤
一、疾病概述
二、症状体征
三、病因
四、病理生理
五、治疗方案
第十节 康 复
一、小儿康复特点
二、一般康复原则
第十二章 感染总论
第一节 小儿局部性急性感染的免疫特点
第二节 小儿局部性急性感染的病理
第三节 分类与名称
一、按病因分类
二、按病理分类
三、按临床表现分类
四、现时分类情况
第四节 病因(临床病因)
第五节 小儿局部急性感染病原学
第六节 症 状
第七节 小儿局部急性感染的诊断
一、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二、结核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三、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诊断标准
四、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五、寄生虫病的诊断标准
第八节 治 疗
一、治疗的目的
二、治疗的路线
三、治疗的方法
第九节 小儿急性局部感染的抗感染用药
第十节 感染外科治疗
一、切开引流
二、晚期感染扩创
三、切除病灶(阑尾炎)
四、取异物、死骨(骨髓炎)
五、活检
六、修复成形(晚期修复)
第十一节 小儿常见局部性急性感染
一、婴儿皮下坏疽
二、颌下蜂窝织炎
三、急性颌下淋巴结炎
四、婴儿肛瘘
五、小儿痱毒疖肿
六、化脓性关节炎
七、小儿骨髓炎
八、婴儿骨皮质增生
九、髂窝脓肿
十、急性脓气胸
第十二节 结核性感染
一、淋巴结核
二、骨结核
三、寒性脓肿
四、腹部结核
五、泌尿生殖结核
第十三节 寄生虫外科合并症
一、蛔虫
二、蛲虫
三、包囊虫
四、猪囊虫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肿瘤总论与肿瘤外科
第一节 儿童肿瘤特点
一、儿童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二、儿童肿瘤发生与环境因素
三、儿童肿瘤分子生物学特点
四、儿童肿瘤耐药特点
五、儿童肿瘤临床特点
第二节 良性及恶性肿瘤
一、良性恶性肿瘤的差异与分类
二、良性肿瘤的特点
三、恶性肿瘤的特点
四、儿童肿瘤的良恶性变化
第三节 病 理 学
一、儿童肿瘤的病理分类
二、儿童肿瘤组织学特点
三、儿童肿瘤的生长特性、扩散、转移及复发
四、儿童肿瘤的病理学诊断
第四节 肿瘤临床诊断
一、儿童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二、临床表现
三、儿童肿瘤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应用
四、儿童肿瘤临床诊断方法
五、儿童肿瘤临床分期
六、TNM分期
七、几种儿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五节 肿瘤治疗
一、外科治疗原则
二、化疗概论
三、儿童肿瘤放射治疗
四、儿童肿瘤的免疫治疗
五、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
六、儿童肿瘤治疗方案
第六节 手 术
一、肿瘤外科手术的作用
二、肿瘤外科的治疗原则
三、肿瘤外科手术方法
四、肿瘤手术注意事项
第七节 化 疗
一、常用化疗药物及作用机制
二、化疗原则
三、化疗副作用及处理
四、肿瘤细胞诱导分化治疗
五、儿童肿瘤临床常用化疗药物(common drugs in tumor treatment)(表13-23)
六、常见儿童肿瘤临床化疗方案
第八节 儿童实体肿瘤的放射治疗
一、放射物理学概论
二、肿瘤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三、临床肿瘤放射治疗学基础
四、儿童肿瘤放射治疗
五、常见儿童肿瘤的放射治疗
第九节 预 后
一、病理类型
二、临床分期
三、病变原发部位
四、发病年龄
五、治疗方法
第十节 类癌、囊肿、全身性肿瘤
一、类癌
二、囊肿
三、全身性肿瘤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先天性畸形与新生儿外科
第一节 病因与遗传
一、物理因素
二、化学因素
三、药物
四、生物因素
五、父母身体本身因素
第二节 胚胎病理
一、先天畸形产生的机制和种类
二、胚胎发育各阶段中致畸因子的影响
第三节 预 防
一、优生和遗传咨询
二、孕前检查和妊娠期产前检查
第四节 诊 断
一、产前诊断
二、出生后诊断
第五节 治 疗
一、产前治疗
二、产时处理
三、产后处理
第六节 新生儿外科总论
一、新生儿外科专业建立的历史回顾
二、新生儿外科专业的定义和范畴
三、新生儿外科专业医生
四、新生儿围手术期的管理
五、新生儿外科手术特点
第七节 新生儿外科常见情况的处置
一、产伤
二、常见新生儿感染
第八节 联 体 儿
第九节 寄 生 胎
第十节 医学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类外科问题三态问题
第一节 定 义
第二节 背 景
一、历史
二、现况
三、例示
第三节 常见的类外科问题
一、环境适应反应类(disease of adaptatior)
二、忽视性不良习惯
三、对生理现象的误解
四、暂时性胎位后遗畸形
五、隐性畸形
六、术后不适
第四节 类外科病理生理特点
第五节 类外科的治疗
一、原则
二、具体治疗步骤
第六节 设置三态专科的设想
一、必要性
二、基本任务与内容
三、现实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门诊外科学
第一节 概 论
一、小儿门诊外科学发展历史(history of pediatric ambulatory surgery)
二、小儿门诊外科特点与专业性
三、小儿门诊外科的范围与病种
四、开展小儿外科门诊的几点经验
第二节 皮肤、皮下
一、脓疱病
二、皮肤深层化脓
三、慢性伤口
第三节 头 颈 部
一、产伤头颅血肿
二、外伤性头皮血肿
三、头面部小型出血伤特点
四、头面部小脓肿
五、舌系带短缩
六、舌下囊肿
七、鳃裂囊肿瘘管
八、头面部小型血管瘤、淋巴管瘤(lym phangioma)
九、面部微小美容问题
十、斜颈
十一、颈部淋巴结
十二、急性淋巴结炎
十三、慢性淋巴结炎
十四、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 手 足
一、手指割伤
二、手足小烫伤
三、手足冻伤
四、手指挤压伤与指甲掀脱
五、缠绕指(趾)
六、指头脓炎
七、表皮大疱
八、甲沟炎
九、咬蜇伤
十、微小异物滞留
十一、多指、并指、弹响指
十二、手指血管瘤
第五节 外生殖器
一、包茎
二、嵌顿包茎
三、过敏水肿
四、包皮拉锁伤
五、疝
六、水囊肿
七、小肿瘤
八、小阴唇粘合
九、尿道黏膜脱垂
十、前庭大腺囊肿
第六节 肛 门
一、小儿后天性肛瘘
二、女婴后天性直肠外阴瘘(acquired valvo-anal fistula)
三、小儿肛裂及前哨痔
四、蛲虫性肛门炎
五、霉菌性肛门瘙痒
六、小儿直肠息肉
七、臀红
八、脱肛
九、肛表折断
第七节 慢性腿痛与跛行
一、慢性腿痛
二、活动无力或麻痹
附录:门诊临时应急措施
一、外科的出诊问题
二、外科门诊临时急救任务
三、基层开展小儿外科门诊的设想
第十七章 急症外科学
第一节 小儿急症外科专业概论
一、定义
二、历史背景
三、急症外科业务内容
四、急症外科再分专业的发展
五、急症分级
六、外科急症患儿诊断要求
七、基本手术方案
八、急症外科医师三年基本技术培训内容
九、急诊科人员组成
十、病床协调利用
第二节 基本病种与任务
一、基本病种
二、基本任务
第三节 常见抢救情况与急救技术
一、休克
二、大出血急救
三、呼吸停止
四、心跳骤停
五、昏迷
六、躁动
七、恶性高热
八、体温不升
第四节 集体突发事件
一、定义
二、分类
三、工作原则
四、应急保障
第五节 群体突发事件急救工作方法
一、组织指挥
二、诊断分类技术
三、初步处理与转运方法
第十八章 儿科会诊
第一节 手术与麻醉对内科疾病的影响
一、手术当时影响
二、术后影响
三、免疫功能变化的启示
四、内科病与手术的相互影响
五、神经病理学说
第二节 内科患者常见的外科会诊(慢性患者发现外科情况)——讨论是否急需手术问题
一、内科病有可能选用外科治疗
二、内科患者临时发生外科急症
三、肿瘤化疗中的合并症
四、无关的并发症
五、终末期合并症(term inal comp lication)
第三节 外科患者内科会诊 ——请内科医生协助解决如何手术比较安全
一、外科患者临时发生内科急病(感冒、肺炎、腹泻、月经)
二、慢性患者手术
三、营养不良患儿手术
四、心肺、肝肾损害患儿手术
五、血液病患儿手术
第四节 外科手术后中医会诊
一、口炎,鹅口疮
二、发热
三、腹胀
四、便秘
五、腹泻
六、食欲不振
七、黄疸
参考文献
第五节 协助危重抢救及植物人维持性手术
一、气管切开
二、静脉切开
三、脑室引流
四、胸腔引流
五、肠造瘘
六、胃造瘘
第六节 活 检
一、淋巴结切除
二、肿瘤组织活检
三、器官活检(肝、肾、胸膜、腹膜、关节滑膜)
四、骨活检
第七节 内外科疾病并存时的手术原则
一、手术目标确定
二、手术方法选择
三、手术操作原则
第十九章 体表外科(烧伤与整形外科)
第一节 烧 伤
一、概述
二、烧伤临床与病理生理
三、烧伤的急救处理
四、烧伤的早期处理
五、烧伤创面的处理
六、植皮和创面覆盖物
七、全身性感染
八、并发症
九、特殊原因烧伤
十、特殊部位烧伤
十一、冷伤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体表外科疾病
一、血管瘤
二、淋巴管瘤
三、脂肪瘤
四、黑色素细胞痣
第三节 整形外科
一、绪论
二、小儿整形外科治疗范围
三、整形外科的特点
四、整形外科操作原则
五、基本技术操作
六、局部整形的基本技术
七、移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八、组织移植生物学
九、皮肤的组织学
十、皮肤的生理功能
十一、皮片移植
十二、全厚皮片移植
十三、皮瓣移植
十四、显微外科的应用
十五、皮肤扩张术
第二十章 头颈外科
第一节 概 述
一、前言
二、专科历史与展望
三、小儿头颈外科特点
第二节 小儿颈部解剖与应急手术
一、气管切开术
二、纵隔引流术
第三节 产 伤
一、头皮水肿
二、头皮血肿
三、颅内出血
四、颅骨骨折
五、产钳损伤
六、臂丛损伤
七、膈神经损伤
八、星状节损伤
第四节 头皮外伤
一、头皮血肿
二、头面裂伤与擦伤
三、头皮撕脱伤
第五节 颌面创伤
一、鼻骨骨折
二、脱齿
三、咬舌
四、颌骨骨折
五、腮腺和腮腺导管损伤
第六节 颈部开放损伤
一、救治原则
二、颈部血管损伤
三、咽喉、气管、食管损伤
四、开放性颈部伤口的清创缝合
五、颈部开放外伤并发症及处理
第七节 头面部感染
一、头部感染
二、颜面感染
三、化脓性腮腺炎
第八节 颈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一、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二、颌下急性蜂窝织炎
三、口底蜂窝织炎
四、颈深部脓肿与假性动脉瘤
第九节 淋巴结肿大
一、颈部结核性淋巴结炎
二、卡介苗反应性淋巴结炎
三、慢性淋巴结炎
四、非典型结核分枝杆菌慢性淋巴结炎
五、猫抓病
六、真菌性慢性淋巴结炎
第十节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患
一、概述
二、单纯性甲状腺肿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四、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五、甲状腺异位
六、甲状腺炎
七、甲状旁腺疾病
第十一节 先天性唇腭裂
一、唇腭裂的流行病学与发病因素
二、唇裂
三、腭裂
第十二节 颈部先天性囊肿及瘘管
一、甲状舌管囊肿和瘘
二、颈鳃源性囊肿和瘘
三、耳前窦道
第十三节 先天性颈静脉扩张
先天性斜颈(参见骨科——第三十一章)
第十四节 肿 瘤
一、头颈部血管瘤
二、颈部囊状淋巴管瘤
三、腮腺肿瘤
四、甲状腺肿瘤
五、颈动脉体瘤
六、颈淋巴结肿瘤
第二十一章 颅脑疾患与神经外科
第一节 颅脑损伤
一、颅脑损伤总述
二、脑疝
三、脑死亡
四、闭合性颅脑损伤
五、开放性颅脑损伤
第二节 脑膜脑膨出
第三节 脑 积 水
第四节 颅内肿瘤
一、畸胎瘤
二、颅咽管瘤
三、颅内脊索瘤
四、下丘脑错构瘤
五、髓母细胞瘤
六、脉络丛乳头状瘤
七、星形细胞瘤
第五节 儿童烟雾病
第六节 癫痫的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胸部疾患与胸外科
第一节 胸部创伤
一、胸部创伤总论
二、肋骨骨折
三、血气胸
四、创伤性窒息
第二节 胸廓畸形
一、漏斗胸
二、鸡胸
三、胸骨裂
四、Poland综合征
第三节 胸膜疾病
一、脓胸
二、乳糜胸
第四节 纵隔疾病
一、正常和异位组织
二、纵隔炎
三、纵隔肿物
第五节 气 管
一、气管损伤
二、气管、支气管异物
三、先天性气管狭窄
第六节 肺 疾 病
一、先天性肺囊肿
二、先天性肺叶性气肿
三、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
四、隔离肺
五、支气管扩张
六、肺肿瘤
第七节 食管疾病
一、食管异物
二、食管化学烧伤
三、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
四、先天性食管狭窄
五、食管短缺治疗的讨论
六、贲门失弛缓
七、胃食管反流
第八节 膈 疾 病
一、先天性膈疝总论
二、先天性后外侧疝
三、胸骨后疝
四、食管裂孔疝
五、膈膨升
六、膈损伤与后天性膈疝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心脏外科
第一节 先天性心脏病总论
一、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麻醉
三、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
四、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五、先心病介入治疗
六、小儿辅助循环
第二节 大血管畸形
一、主动脉弓缩窄
二、主动脉弓中断
三、主肺动脉窗
四、主动脉瓣上狭窄
五、动脉导管未闭
六、血管环和肺动脉吊带
七、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八、单侧肺动脉起源异常
九、永存动脉干
第三节 心隔畸形
一、室间隔缺损
二、房室间隔缺损
三、房间隔缺损
四、肺静脉异位引流
五、三房心
第四节 右心畸形
一、肺动脉瓣狭窄
二、法洛四联症
三、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四、三尖瓣闭锁
五、三尖瓣下移畸形
第五节 其他畸形
一、单心室
二、右室双出口
三、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四、先天性纠正性大动脉错位
五、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第六节 小儿心脏肿瘤
一、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
二、原发性恶性心脏肿瘤
三、继发性心脏肿瘤
张金哲小儿外科学(下册)是201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张金哲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张金哲小儿外科学(下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