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

中山舰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要认识中山舰,先要了解中山舰的历史。

内容简介

中山舰是中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物之一,该舰经历了护法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围绕着它发生了如陈炯明叛变、中山舰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身影出现在上海高昌庙海军司令部的暗杀行动中,出现在黄埔水域的炮战中,出现在长江之滨的抗日烽火中。

本书史料翔实,情节生动,充分展示了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不仅令我们追忆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贡献,还将海峡两岸的同胞和海外的炎黄子孙的爱国力量拧成一股绳,在复兴中华民族的大业中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作者简介

作者陈立华,曾用名:彼得·海洋、东方剑、彼·海洋、司马诫,行伍出身,军事文学作家。现为香港新华人民出版社总编,香港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内地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曾被邀请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讲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彩插

自序

第一卷护法舰队

一、暗杀海军司令

二、永丰舰上的搏斗

三、蛇岛海战

四、午夜的阴谋

五、兵发海南岛

六、大败龙济光

七、炮击观音山

八、暗杀风波

九、吴雪梅遇难

十、教训莫荣新

十一、林葆怿出走

十二、杀机四伏

十三、劫船

第二卷陈炯明叛乱

十四、矛盾重重

十五、邓铿之死

十六、暗杀朱执信

十七、谋杀与反谋杀

十八、阴云密布

十九、廖仲恺蒙难

二十、郑仙祠内的阴谋

二十一、炮击总统府

二十二、海军参战

二十三、炮战

二十四、何香凝的忧虑

二十五、联俄联共

二十六、阴谋破产

二十七、温树德的威胁

二十八、强袭车歪炮台

二十九、活捉徐直

第三卷中山舰事件

三十、廖仲恺的境遇

三十一、杀手入境

三十二、廖仲恺遇刺

三十三、李之龙

三十四、雨夜阴谋

三十五、蒋介石出手

三十六、逮捕李之龙

三十七、清党

三十八、智斗

第四卷血染长江

三十九、可怕的敌人

四十、舰炮的力量

四十一、战局恶化

四十二、安庆空战

四十三、血战宁海舰

四十四、威宁号血染长江

四十五、激战平海舰

四十六、突袭日军机场

四十七、两舰殉国

四十八、敢死队

四十九、逸仙舰殉国

五十、喋血建康舰

五十一、血战海军基地

五十二、水雷杀敌

五十三、笕桥空战

五十四、击毙丰田

五十五、巫山台阵地

五十六、冯玉祥的愤怒

五十七、处死韩复榘

五十八、大通歼灭战

五十九、艇战

六十、义胜号

六十一、突袭波田司令部

六十二、歼灭松下骑兵

六十三、敌空军的罪恶

六十四、噩梦来临

六十五、血染长江

附录一:护法舰队

附录二:金口血战中山舰阵亡官兵

附录三:金口血战中山舰幸存者

附录四:中山舰大事年表

难忘今宵

中山舰是2011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立华。

得书感谢您对《中山舰》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白银时代”的落地 电子书
由江西财经大学讲师邱永志所著,描述历史上“白银时代”的形成,以及由此形成一系列货币制度和形态体系。
改革之路:我们的四十年 电子书
一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简史。回顾四十年改革得失利弊,可以清楚地看到,唯有继续推进改革,才是中国保持强劲发展的关键。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电子书
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最前端”的著作。
西方博弈往事 电子书
几乎从来没有一本书,能把西方的历史解读得如此有趣、深邃。本书能够让人们轻松地纵览西方历史的全局和细节。 当人们通过《西方博弈往事》深刻地了解了西方的历史、经济、金融、文化、军事之后,就会平视地看待西方的事物。也会对西方乃至世界的未来的走向有了依据和参考——未来的西方会走向更坏还是更好?未来的世界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局?世界变化运转的主轴是什么?世界变化的轨迹是什么…… 通过《西方博弈往事》,深刻认知世界,看懂过去和未来。
以色列 电子书
作者戈迪斯是在美国出生并完成高等教育后移民以色列的犹太人。这种背景使他迥异于那些以色列背景的现代以色列历史的研究者。他在观察以色列时,既有那份能够入乎其内的谙熟,又有一份出乎其外的超然。 本书除了关注巴以冲突外,更多地聚焦于以色列犹太人的内部矛盾,对它们的来龙去脉做了见树见林的交代,这是有别于同类著作的特色之处。因此,本书并非又一部顶着通史名号的阿以战争史、巴以冲突与和谈史,再加犹太移民史,而毋宁是在此基础上对整个以色列社会的鸟瞰。作者想谱写的,不是以军乐为主的铜管乐,而是多声部的交响乐;作者想捕捉的,与其说是政治事件、军事行动、谈判桌、协议内容、营救策略,不如说是这些东西背后的人、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观念。 书中收录了8幅极具史料价值的历史地图和45幅极富现场感与时代意味的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