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研究

“本草纲目”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分为16部、60类。收录原有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对每种药物,以“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等,“辩疑”、“正误”考订药物品种真伪和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修治”说明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能;“附方”搜集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共11000余首。并附有1100余幅药物的形态图。《“本草纲目”研究(套装上下册)》对了多种版本的《本草纲目》,以面向大从,经济实用为目的,以尽可能展示原着的全貌和完整为前的是,按照原书的编写体例进行了白话精译,并适当地删去了一些怪异难得的品物和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医方,以利于读者更好地掌握日常饮食养疗的知识。

章节目录

本草纲目序(王世贞序)

辑书姓氏

新附本草纲目江西版

一、重刻本草纲目序(夏良心序)

二、重刊本草纲目叙(张鼎思序)

三、进本草纲目疏

附图

新附江西版之附图

总目

凡例

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

历代诸家本草

引据古今医家书目

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

采集诸家本草药品总数

神农本经名例

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采药分六气岁物

七方

十剂

气味阴阳

五味宜忌

五味偏胜

标本阴阳

升降浮沉

四时用药例

五运六淫用药式

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

五脏五味补泻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引经报使

本草纲目序例第二卷

药名同异

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

相反诸药

服药食忌

妊娠禁忌

饮食禁忌

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

徐之才诸虚用药凡例

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病有八要六失六不治

药对岁物药品

神农本草经目录

宋本草旧目录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

诸风

痉风

项强

癫痫

卒厥

伤寒热病

瘟疫

湿

火热

诸气

痰饮

脾胃

吞酸嘈杂

噎膈

反胃

呕吐

哕畹

呃逆

霍乱

泄泻

心下痞满

胀满

诸肿

黄疽

脚气

转筋

喘逆

咳嗽

肺痿肺痈

虚损

瘵疰

邪祟

寒热

吐血衄血

齿衄

血汗

咳嗽血

诸汗

怔忡

健忘

惊悸

狂惑

烦躁

不眠

多眠

消渴

遗精梦泄

赤白浊

癃淋

溲数遗尿

小便血

阴痿

强中

囊痒

大便燥结

脱肛

痔漏

下血

瘀血

积聚癜瘕

诸虫

肠鸣

心腹痛

胁痛

腰痛

疝癀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

痛风

头痛

眩运

眼目

口舌

咽喉

音声

牙齿

须发

胡臭

丹毒

风瘙疹痱

疬疡癜风

瘿瘤疣痣

瘰疬

九漏

痈疽

诸疮上

诸疮下

外伤诸疮

金、镞、竹、木伤

跌仆折伤

五绝

诸虫伤

诸兽伤

诸毒

蛊毒

诸物哽咽

妇人经水

带下

崩中漏下

胎前

产难

产后

阴病

小儿初生诸病

惊痫

诸疳

痘疮

小儿惊痫

本草纲目水部第五卷

雨水(一)

潦水(二)

露水(三)

甘露(四)

甘露蜜(五)

明水(六)

冬霜(七)

腊雪(八)

雹(九)

夏冰(十)

神水(十一)

半天河(十二)

屋漏水(十三)

流水(十四)

井泉水(十五)

节气水(十六)

醴泉(十七)

玉井水(十八)

乳穴水(十九)

温汤(二十)

碧海水(二十一)

盐胆水(二十二)

阿井水(二十三)

山岩泉水(二十四)

古冢中水(二十五)

粮罂中水(二十六)

赤龙浴水(二十七)

车辙中水(二十八)

地浆(二十九)

热汤(三十)

生熟汤(三十一)

齑水(三十二)

浆水(三十三)

甑气水(三十四)

铜壶滴漏水(三十五)

三家洗碗水(三十六)

磨刀水(三十七)

浸蓝水(三十八)

猪槽中水(三十九)

市门溺坑水(四十)

洗手足水(四十一)

洗儿汤(四十二)

诸水有毒(四十三)

本草纲目火部第六卷

阳火、阴火(四十四)

燧火(四十五)

桑柴火(四十六)

炭火(四十七)

芦火、竹火(四十八)

艾火(四十九)

附阳燧火珠

神针火(五十)

火针(五十一)

灯火(五十二)

灯花(五十三)

烛烬(五十四)

本草纲目土部第七卷

白垩(五十五)

甘土(五十六)

赤土(五十七)

黄土(五十八)

东壁土(五十九)

太阳土(六十)

附执日天星上土执日六癸上土

二月上壬日土清明日戌上土

神后土

天子藉田三推犁下土(六十一)

附社稷坛土春牛土富家土

亭部中土

道中热土(六十二)

车辇土(六十三)

市门土(六十四)

户限下土(六十五)

千步峰(六十六)

鞋底下土(六十七)

柱下土(六十八)

床脚下土(六十九)

烧尸场上土(七十)

冢上土(七十一)

桑根下土(七十二)

胡燕窠土(七十三)

百舌窠中土(七十四)

土蜂窠(七十五)

蜣螂转丸(七十六)

鬼屎(七十七)

鼠壤土(七十八)

鼢鼠壤土(七十九)

屋内蠕下虫尘土(八十)

蚁垤土(八十一)

白蚁泥(八十二)

蚯蚓泥(八十三)

螺蛳泥(八十四)

白鳝泥(八十五)

猪槽上垢土(八十六)

犬尿泥(八十七)

驴尿泥(八十八)

尿坑泥(八十九)

粪坑底泥(九十)

檐溜下泥(九十一)

田中泥(九十二)

井底泥(九十三)

乌爹泥(九十四)

弹丸土(九十五)

自然灰(九十六)

伏龙肝(九十七)

土墼(九十八)

甘锅(九十九)

砂锅(一○○)

白瓷器(一○一)

乌古瓦(一○二)

古砖(一○三)

烟胶(一○四)

墨(一○五)

釜脐墨(一○六)

百草霜(一○七)

……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九卷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十卷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十一卷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九卷

本草纲目草部第二十卷

本草纲目草部第二十一卷

下册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

胡麻(油麻)(八八八)

亚麻(壁虱胡麻)(八八九)

大麻(麻蒉)(八九○)

小麦(八九一)

大麦(八九二)

矿麦(八九三)

雀麦(燕麦)(八九四)

荞麦(八九五)

苦荞麦(八九六)

稻(糯米)(八九七)

粳(八九八)

籼(八九九)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三卷

稷(九○○)

黍(九○一)

蜀黍(九○二)

玉蜀黍(九○三)

粱(九○四)

粟(九○五)

秫(九○六)

穆子(九○七)

稗(九○八)

狼尾草(九○九)

附蒯草

东唐(九一○)

菰米(九一一)

蓬草子(九一二)

菌草(九一三)

筛草(九一四)

薏苡(九一五)

罂子粟(御米丽春花)(九一六)

阿美蓉(九一七)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四卷

大豆(九一八)

大豆黄卷(九一九)

黄大豆(九二○)

赤小豆(九二一)

腐婢(九二二)

绿豆(九二三)

白豆(九二四)

稆豆(九二五)

豌豆(九二六)

蚕豆(九二七)

豇豆(九二八)

藕豆(九二九)

刀豆(九三○)

黎豆(狸豆)(九三一)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

大豆豉(九三二)

豆黄(九三三)

豆腐(九三四)

陈廪米(九三五)

饭(九三六)

青精乾石锶饭(九三七)

粥(九三八)

耖(九三九)

糕(九四○)

粽(九四一)

寒具(九四二)

蒸饼(九四三)

女麴(九四四)

黄蒸(九四五)

麴(九四六)

神麴(九四七)

红麴(九四八)

蘖米(麦芽谷芽)(九四九)

……

“本草纲目”研究是2009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作者郑金生。

得书感谢您对《“本草纲目”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临床研究体系建构实践 电子书
全书首次对临床研究体系建设要素进行系统性论述,借鉴成功实践理论框架,涵盖了有利于临床研究发展的顶层设计、科研管理模式、专业科研和管理团队建设、临床研究方法学、数字化平台搭建学科建设和质量控制,内容全面,为读者展现出一套适合国内医疗、学术机构发展的临床研究建设体系。
方剂类方现代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为段金廒教授及其团队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典方剂类方理论创新及研究成果。主要内容以三拗汤类方、四物汤类方、二妙丸类方功效物质基础与生物学机制研究为示范,研究中医类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类方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类方功效物质基础表征的适宜方法与技术、类方生物学机制的适宜方法与技术等,系统揭示类方体系中基本方与衍化方生物效应与功效物质基础。既有理论和方法技术体系的创新
临床研究设计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出发,以临床实际案例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作为知识点串联其中,突出实用性,系统介绍了临床科学研究全过程。本书共分十二章,介绍了包括个例报告、病例系列研究、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比较效果研究、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诊断试验、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概述、生物标记物驱动的临床研究设计、以及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平台建设及应用等章节。每一章以一个或多个实际案例
中药药效研究方法学 电子书
本书提出的“中药药效研究方法学”,研究中药主治疾病的辨证药效和辨病药效研究方法,介绍一系列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方法,包括部分病证的动物模型及研究实例,反映了我国中药主治病证的药效研究方法学成就。构建适合研究中药药效的方法学,是对《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极大地丰富了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可进一步明确中药主治病证的科学内涵,阐明中药对主治疾病的科学原理。本书的出版对进一步推进中药主治病证药
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分7章。第一章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本书的理论根基——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阐述了有关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教师发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构建并验证了大学护理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的作用机制理论逻辑模型。第四章阐述了我国大学护理教师访谈结果,进一步探究我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综合文献研究和质性访谈结果,阐述了美国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