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可安身:古源村的扎根型城镇化

故乡可安身:古源村的扎根型城镇化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一个村庄的故事中读懂中国乡村向何处去,乡土文化根脉何以存续。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对于缺乏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农村来说,其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讨。“扎根型城镇化”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涌现的一种城镇化类型。乡村社会在走向开放、异质、流动的同时,出现了一幅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别样图景。农民往返穿梭于城乡之间,社会整合和系统融合共生。

古源村这样一个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隙地”村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国家与市场主导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到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中。

在城镇化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乡土社会的根脉依然在顽强地赓续绵延着。本书以古源村为个案,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解剖麻雀”,从社会基础这一视角出发,从家庭、生计、秩序、观念等具体领域展开,讲述了古源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中发生的故事,进而考察“扎根型城镇化”的轨迹、逻辑和机制。

作者简介

作者董磊明,男,1972年11月生,江苏如皋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研究。

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2010年被评为“马工程”重点教材《农村社会学》首席编写专家,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 乡村何以成为根

导语

第一章 “隙地”村庄整合的历史

1. 大姓主导与不对等均衡格局

2. 国家主导与地域社会的形塑

3. “隙地”与国家

第二章 迈向扎根的城镇化

1. 走向流动与城镇化的进程

2. 渐行渐远的枝叶与深扎村庄的根系

第三章 扎根型城镇化下村庄的生产与消费

1. 村庄生产的韧性

2. 物欲潮流中的主体性消费

第四章 宗族社区中的个体与家庭

1. 乡土中国的个体、家庭与宗族

2. 城乡中国的个体、家庭与宗族

3. 宗族底色下的个体与家庭

第五章 延展在城乡之间的社区

1. 打工地的“旅居客”:回望家乡

2. 县城的“定居者”:复制家乡

3. 村庄的“守望者”:再造家乡

第六章 伦理经济的社区实践

1. 古源村的伦理经济

2. 伦理经济的变化

3. 浅论伦理经济

第七章 伦理与秩序

1. 斗而不破:乡土社会中的底线秩序

2. 疏而不离:城乡社会的秩序调适

结语 “拔根”还是“扎根”?

后记

故乡可安身:古源村的扎根型城镇化是202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董磊明。

得书感谢您对《故乡可安身:古源村的扎根型城镇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济背景与实践探究 电子书
本书研究的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形成和发展。
生态经济与新型城镇化 电子书
深入探索生态经济与生态城市领域中的理论、技术以及实践模式创新的探索。
学习型社会 电子书
为重新思考中国的教育改革以及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
绿色城镇化战略: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一方面尝试探究城镇化对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城镇化环境效应的机理模型,另一方面就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战略进行了深入思考。
古“语”文体述论:英汉对照 电子书
本书共四章:格言体、对话体、事语体、专论体,内容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事语体的生成和形态、专论体的生成、奏疏体的生成、奏疏体的类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