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了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的史学在华流传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讲一个文化跨国流传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地域、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两个不同时代之间。它讲述了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的思想,历经辗转传述,在二十世纪进入中国后,受与拒的曲折过程。
兰克终身对抗抽象理论的历史哲学,坚持从历史现象、历史事实里了解各个欧洲国家的特质。史实与史料对兰克而言,有“科学”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们蕴含特定的政治取向,甚至有宗教的内涵。
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学术急速的专业化,兰克史学“求真”的面相被后人凸显出来,被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崇拜着,他的史学思想被狭隘化。透过世纪转换期间里的史学方法论、史学史专书,兰克的科学形象在全世界传递开来。二十世纪伊始,兰克进入中国,在人们热情追求新社会、全心信仰科学的氛围里,他的治史方法在中国被辗转传述着,反映出国人心中殷切的期望,也呈现出现实中多重的局限。
作者简介
作者李孝迁,浙江苍南人,197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著有《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域外汉学与中国现代史学》,主编《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导论
写作缘起
研究思路
全书结构
第一章 兰克及其史学
一、 在浓郁的宗教氛围里步入史学
撰写欧洲六个族群的争斗与融合来呈现基督教文明
“它只想呈现,过去原本是如何”:过去原本指基督教族群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 对基督教世界的情怀引领着史料收集
史料考证的私下实作课程:学派的基石
钟爱史料之初现:档案
前往维也纳、意大利搜寻档案
带着丰富的史料回柏林,呈现人际关系垂直的倾向
三、 激发出典范式的历史主义叙事
主编《历史政治杂志》终于昭示了政治立场
政论文章《列强》:无心插柳立下了历史主义史学写作范式
兰克不是民族主义者——王朝是他的价值核心
历史写作从南欧转向中欧,从宗教关怀走向国家政治
与官厅的紧密以及对大学的冷漠
瑙韦克事件与兰克对学术自主的看法
柯盆在《哈勒年报》批判巅峰时期的兰克
告别“老光棍”生涯
四、 对普鲁士王室的忠诚贯穿他的写作
宗教改革推动传统普世帝国走向没落
兰克站在路德立场描写农民战争
宗教精神融入政治:普世性的教会蜕变成独特性的民族文化
评史添策《普鲁士国家史》
历史研究中的“自我”
自我提升与历史的宏观
1848年革命期间的兰克
兰克心灵的创伤
给威廉国王的政治备忘录
“人民主权”是入侵德意志的外来思想
军队是兰克心中的王牌
《普鲁士史九书》:文官体制的历史证明普鲁士不需要外来政治理论
五、 与巴伐利亚国王的情谊成就了兰克学派
《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呼应兰克一生的著作
“主导理念”概念对人神不敬
复数的“趋势”代表兰克历史研究丰富的论点
趋势显现历史中的个体性
历史思考的两套标准
巴伐利亚科学院历史委员会
晚年的前奏
六、 《世界史》是上帝展现的足迹
第二章 兰克在华百年接触史
一、 润物无声:历史与兰克
西洋史教科书
辞书
二、 大行其法:同质的兰克
史学方法论
西洋史学史
三、 众声喧哗:多面的兰克
科学派的兰克
观念论的兰克
“反动派”的兰克
四、 兴无灭资:反面的兰克
第三章 伯伦汉《史学方法论》
一、 伯伦汉的生平
二、 《史学方法论》的各个版本
三、 评论《史学方法论》
四、 伯伦汉史学在东亚的接受
第四章 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史学原论》
一、 成书缘起
二、 史学思想
(一)以人物解释社会结构的演变
(二)怀疑精神与对社会科学的态度
(三)历史学的主观性与科学性
(四)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之间的史学思想
三、 接受与批判
第五章 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
一、 其人其学
二、 隐性流播
三、 坪井九马三与梁启超
史学旅行是202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胡昌智。
得书感谢您对《史学旅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