幌马车之歌

幌马车之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直面历史现场 追寻信仰踪迹。侯孝贤作品《悲情城市》《好男好女》的故事原型。

内容简介

《幌马车之歌(增订版)》在寻访幸存者及其亲友并搜集查阅大量机密档案的基础上,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描绘了客家籍台湾革命青年锺浩东短暂而炽热的一生——从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到九死一生回国投身抗日,再到为改革台湾社会献身教育事业,直到最后为了台湾的解放慷慨赴死,为理想牺牲。

作者以众多类似的“锺浩东们”作为背景,在史料、记录、文学的交错纷呈中,力图将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被刻意湮灭甚至扭曲的台湾近现代史还原重现。在追索这些青年的革命事业与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本书向我们坚定地传达着历史深处所蕴藏的力量,借助这一力量,读者能以全新的视野去亲近那段充满伤痛与遗憾的海峡两岸的记忆。

本书曾被选为台湾地区1988年最好小说(洪醒夫小说奖),1991年《联合文学》十大好书作家票选第一名,侯孝贤依据此故事中的部分原型创作了电影《悲情城市》与《好男好女》,并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作者简介

作者蓝博洲,1960年生于台湾苗栗,1983年开始创作小说,1987年加入陈映真先生创办的《人间》杂志报告文学队伍,从此展开迄今仍在进行的台湾民众史调查、研究与写作。出版有《台共党人的悲歌》等二十余部相关著作。现任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隐没在战云中的星团

序二 美国帝国主义和台湾反共扑杀运动

序三 凡记下的就存在

序四 救赎的历史,历史的救赎

幌马车之歌

序曲 伴着脚链声的大合唱

第一乐章 故乡

你这个子弟十分天才

民族歧视的殖民教育

素朴的祖国情怀

第二乐章 战云下的恋歌

戴白线帽的青年

白衣少女

锺九河的爱与死

筹组抗战医疗服务团

我是不打算结婚的!

第三乐章 原乡人的血

在上海

从港九到惠阳

白薯的悲哀

从惠阳押解到桂林

送子

第四乐章 战歌

在罗浮山区

妇女夜校

旅店生子

策反台侨

到原乡走了一趟

第五乐章 归乡

归乡

丧子之痛

朴实求才的校长

民主刻苦的校园

第六乐章 “二二八”

接上关系

这些队员都到哪去了

筹建民盟台湾省工作委员会

“二二八”

事变之后

第七乐章 白与红

地下组织

《光明报》

形势逆转

创刊《新世代》

混乱的经济秩序

第八乐章 风暴

学潮的浪花再现

事态非常严重了

散珠有串

怕自己还有一点人性

校长太太,我们是人民解放军

应急对策

军警包围校舍

逃亡与牵连

惜别

没有什么话好讲

历史的轨道改变了

第九乐章 枪决

审讯与判决

诀别

佛祖的骨灰

尾声 和鸣!你在哪里?

啊啊!和鸣!你在哪里?

附录

本书相关人物小传(1)

口述证言

文字资料

大事年表

评论与回应:未完的悲哀

未完的悲哀

重找一个阅读《幌马车之歌》的角度

《幌马车之歌》对大陆文学的启示

谁的《幌马车之歌》

缘起

《幌马车之歌》的出土

结束语

一条前行的路

让历史不再有禁忌,让人民不再有悲情

开场白

林老师与锺浩东

“二二八”的定性

《幌马车之歌》

五十年代的白色恐怖

流亡鹿窟

《悲情城市》的时空错置

啊!祖国

抵抗派的知识分子

文清之主题

台湾人与祖国的辩证统一

结束语

二〇〇四年版后记

二〇一五年版后记

幌马车之歌是2018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蓝博洲。

得书感谢您对《幌马车之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钝感力 电子书
  《钝感力》是渡边淳一经典励志大作。书中作者告诫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要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这部作品可以让我们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部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的经典力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无障碍精读版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电子书
  教育部新课标推荐读物,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一部激励了无数人的经典佳作,被视为青年人的生活教科书。团中央给青少年树立“人生的路标”必读书之一,生命中不容错过的文学名著。一部慷慨激昂的青春颂歌,一段探寻人生价值的生命之旅。
无障碍精读版名著-猎人笔记 电子书
   屠格涅夫先生的《猎人笔记》,借猎人出猎的事件揭露出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的悲惨现实,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屠格涅夫被拘捕、放逐。 屠格涅夫先生并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将农民描述成愚昧无知、缺乏素养的形象,而是在书中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和农民一起打猎,平等地谈论生活,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描写这些普通劳动人民所具有的许多好品质。作品表现出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   
无障碍精读版名著-鲁滨逊漂流记 电子书
   《鲁滨孙漂流记》是笛福根据当时一个真实故事而创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执,被扔到安·菲南德岛上达四年零四个月之久。后来他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    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孙"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西方文学中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他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鲁滨孙漂流记》塑造了鲁滨孙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的艺术形象,而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逼真的自然环境和细节描写,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和浮华空洞的文体风格,为英国现实主义启蒙小说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第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    笛福在作品中弘扬了人的智慧与劳动创造能力,把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幸福的新的价值取向,赋予了"劳动"这个概念以具体的内涵。作品在对神学思想的荒谬理论和宗教教条的不断否定中,进一步认识了人的本质和创造能力,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