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事件回忆

五四事件回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深挖史料,还原真实的“五四事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着眼于对“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发生的爱国游行”这一事件进行“事实描述”(这就决定了,书中既不收除游行之外的思想文化、罢工罢市等其他材料,也不收录北京之外的全国各地五四情形)的“稀见材料”(与已有的相关材料“绝不重复”)进行收集整理。

这部书基本内容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其一、“台湾地区”材料。居留台湾的“五四青年”的五四事件回忆。其二、“民国时期”材料。民国报刊档案中的五四事件叙述。

书中基本内容有六部分:

1.“和会秘辛”通过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伍朝枢、西园寺侯爵、重光葵等巴黎和会参与者,以及当初在法国发动同胞阻止中国代表团签字的李宗侗的文章,让读者大致可以了解巴黎和会上中国所处的困境,是为北京学生五四游行的直接动因。

2.“现场存真”是从当时的书信、日记、密电、呈文、报纸中将五四当时游行的现场呈现出来。

3.“亲历者忆”收录了日后台湾地区“五四青年”的回忆,民国报刊中关于五四事件的叙述,这些亲历者的五四回忆,这也是本书最主要的内容。

4.“日本五四”收录了关于1919年5月7日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游行示威,以及被日本警察和民众阻挠、殴打、镇压的记述,这个事件向为人忽略,但也是五四事件的一个向度。

5.“五四演义”收录了蔡东藩、蔷薇园主、周瘦鹃、程生、汪静之等人数篇关于五四事件的“文艺创作”。

6.“告日人书”辑录了当初各界人士,如北京学生、林长民、张继、何天炯、戴季陶、李大钊等人,推心置腹、苦口婆心地劝说日本放弃侵略的“讲理”之辞。

作者简介

作者陈占彪,陕西韩城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任职于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当代文化研究、汉文化圈国家与中国关系研究。主持国家课题一项,出版著作多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退到“五四”的原点

和会秘辛

巴黎和会的历史真相(上)

巴黎和会的历史真相(下)

巴黎中国留学生及工人反对对德和约签字的经过

青岛交涉失败史

陆徵祥谈和会

和会中的山东问题

中日专使对记者的谈话

现场存真

自彊轩五四日记

五四家书

吴炳湘致王怀庆密电

陆军部驻署宪兵排长白歧昌呈文

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

补记北京学界示威以前筹备之情形

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

学生界事件昨闻

国耻纪念日之国民大会

被捕学生全体释放

纪事

亲历者忆

六十年前的五四运动

从“五四”到“六三”

北京学界之奋兴

巴黎和会失败拒签约,五四运动终身受冤诬

附曹汝霖与五四运动——《曹汝霖一生之回忆》读后平议

我所参与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何以爆发于民八之五月四日?

我所知道的五四运动

附蔡校长出京之缘起

“五四”的回忆与平议

我所记得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之回顾

五四运动之经过及其意义

五四运动之回忆

“五四”之日

芮恩施对于五四运动的观感及其辞职的理由

五四运动当时的情形

五四运动之真相

对“五四”的回忆和感想

火烧曹公馆

五四运动的经过

“我没有一种很激昂的情绪”

附论学生事件

我看五四

一九一九年访问北京

从“五四”到“六三”

许德珩先生讲演词

傅孟真先生与五四运动

日本五四

八年“五七”之巷战

留日学生之继起

附留日学生之痛史

“五七”大闹东京

驻日代办庄珂致政府电文

五四演义

民国通俗演义之五四

五四历史演义

卖国奴之日记

白旗子

新时代的男女

SHANTUNG

山东

告日人书

北京学生告日本国民书

全国学生联合会致日本黎明会书

张继何天炯戴传贤告日本国民书

林长民告日人书

日本人听者

敬告日本国民

中日真正的亲善

附录

附录一“五四事件回忆”其他篇目

附录二细说五四

后记 当初的觉悟与今日的应对

五四事件回忆是2014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陈占彪。

得书感谢您对《五四事件回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 电子书
跟着作者,重新理解卢梭。
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中华学人丛书 电子书
探究唐王朝治乱兴衰背后国家行政与决策体制的关键作用,寻求唐代治国之道。
大国霸权 电子书
快速了解全球一维到三维帝国的争霸演进史,揭开大英帝国衰落的真实原因,深度解析美国收割世界的秘密战略。
历史人类学的旨趣.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历史人类学的英文名称为HistoricalAnthropology。历史学是其学科本位,概括来说,是借鉴人类学家参与观察的方法,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以对传统史料的掌握为基础,搜罗地方文献,族谱、碑刻、契约、文书、仪式、传说……试图从对具体语境的文本的阐释中,尝试对一统的中国文化中存在的地域差异进行解释,说明一个个的“地方”是何时、如何被整合进统一的中国的。具体地讲,历史人类学的学术史、基本概念究竟
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电子书
“中国”是不同区域“化学反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