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时代

动荡时代

编辑推荐

以日本央行行长身份和全球视野,反思日本高速增长后的经济和货币政策。

内容简介

日本经济曾因其活力和增长而备受世界羡慕,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泡沫崩溃后陷入长期低迷,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进一步下滑。白川方明自1972年入职日本央行,2008年到2013年担任行长,在这39年的央行生涯中,参与或近距离考察了日本高速增长结束后的重大经济和金融事件,包括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泡沫经济、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崩溃、2008年金融海啸、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并引发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故,还有围绕日元升值和通货紧缩的种种问题。

在这本书中,白川方明带领我们回顾了那个动荡的时代,站在货币政策决策者角度,以全球视野反思日本经济和货币政策,包括如何管理危机,如何与通货紧缩、日元升值、经济低迷做斗争,如何与政府、政治家、产业界、媒体等的沟通交流,等等。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中国经济从容应对不确定性、避免重蹈覆辙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此外,作为一国央行行长,从更高视角对货币、财政政策进行解读,对于普通人读懂政策制定路径,理解大形势,捕捉新机遇,也具有重要启发。

作者简介

作者白川方明,日本央行第30任行长(2008—2013年),日本经济学家。1949年出生,1972年东京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同年进入日本银行。1975—1977年由日本银行公派到芝加哥大学留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回日本后历任日本银行信贷机构局信贷机构科科长、计划局计划科科长、大分支行行长、审议负责人,2002年就任日本银行理事。理事任期结束后曾获聘京都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2008年3月出任日本银行副行长,2008年4月—2013年3月任行长,为该行第30任行长。2011—2013年任国际清算银行(BIS)理事会副主席。2013年9月成为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部特任教授,2018年9月起至今任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部特聘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序章 动荡的5年

卸任行长第二天的趣事

就任日本银行行长

5年间的大事件

政策制定的艰辛

我的行为依据

本书写作始末

本书特色

目标读者群

本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 日本银行职业生涯的形成期

第1章 日本银行职业生涯的起步

邂逅经济学

入职日本银行

中央银行的培育

第2章 泡沫经济

前所未有的泡沫规模

泡沫形成的原因

极端的乐观预期

信贷的显著增加

泡沫加速膨胀的原因

泡沫膨胀的监控机制薄弱

执笔并发表地价论文

纠正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

为何迟迟未能升息

货币宽松的政策理念

“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

“前川报告”

泡沫经济留下的教训

第3章 泡沫经济崩溃与金融危机

泡沫开始崩溃

乐观的景气预测

信贷机构局的成立

破产金融机构处理原则的制定

金融机构的现实破产

“武器”“弹药”的绝对短缺

反对投入公共财政资金的主张

不良债权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顺利处理金融机构破产问题所必需的制度框架

说服大藏省银行局的工作

金融危机的深化

破产金融机构处理框架的形成

日本银行的应对

金融危机的终结

处理不良债权问题“拖延”了吗

政治家的领导力与专家群体的判断

泡沫经济崩溃后的货币宽松政策

海外专家对日本银行货币政策的批判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的低速增长

泡沫崩溃及金融危机的教训

第4章 修订《日本银行法》

《日本银行法》的历史

《日本银行法》的修订背景

日本银行的职能

与《日本国宪法》第六十五条的关系

货币政策决策中日本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日本银行的独立性提高了吗

问责制

围绕货币政策的相关规定

金融体系稳定

外汇市场的干预权限

新《日本银行法》生效

第5章 零利率政策与量化宽松政策

新《日本银行法》下货币政策决策机制

货币政策决策委员会会议日程

零利率政策的实施和解除

关于物价稳定的讨论

启动经济财政咨询会议

政府的“通货紧缩宣言”

学术界的观点

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关于“数量”效果的判断

实现政策效果的举措

干预外汇市场

基础货币与汇率的关系

日元套利交易

量化宽松政策后的经济金融形势

量化宽松政策的解除

“中长期物价稳定的理解”

“两个支柱”的引入

对解除量化宽松政策的反应

量化宽松政策效果的评价

宽松货币政策的收益与成本

围绕独立性与问责制的争论

第6章 “大稳健”幻象

美国的通货紧缩忧虑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

“大稳健”

杰克逊霍尔会议

全球金融危机前的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理念

货币政策万能论盛行

各种失衡因素的蓄积

制造业回流国内

首都圈房地产的“迷你泡沫”

金融机构对证券化商品的投资

哪里出了问题

第二部分 行长时代

第7章 就任日本银行行长

就任政策委员会主席

政策委员行为规范

第一次货币政策决策会议

下调经济增长预期

景气下行,物价上扬——2008年夏季为止的经济形势

出席国际会议

出席国会听证会

会客

演讲

到地方出差

第8章 雷曼兄弟破产

从房地产泡沫崩溃到次贷危机

巴黎银行冲击

美联储救济贝尔斯登

雷曼兄弟破产前的周末

雷曼兄弟破产后的全球金融市场

华盛顿召开的G7会议

日本银行的行动

举措一,充足的流动性

举措二,下调政策利率与引入活期存款付息制度

赞成与反对票数相同的利率下调表决

举措三,信贷宽松

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角色分工

日元大幅快速升值

政府的政策措施

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

经济活动萎缩

避免大萧条的再度发生

雷曼兄弟破产时的美联储

雷曼兄弟破产与山一证券破产的异同

美国压力测试的成功

努力改善支付清算系统的成果

防止泡沫生成的重要性

第9章 通货紧缩舆论的高涨

虚幻的黎明

国内经济的复苏态势

民主党政权成立

“通货紧缩宣言”

过去半个世纪日本物价的变动轨迹

通货紧缩概念的模糊性

通货紧缩和螺旋式通货紧缩的差异

日本政府的“通货紧缩宣言”

修订“中长期物价稳定的理解”

日本为什么没有陷入螺旋式通货紧缩

日本物价下降的原因

通货紧缩是“货币现象”吗

预期物价上涨率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中央银行设定的物价上涨率目标能否成为“锚点”

“国民的物价观”

为什么物价上涨率目标是“2%”

“2%”是绝对标准吗

对日本通货紧缩讨论的思考

第10章 日本经济面临的真正问题

围绕日本经济的争论

“通货再膨胀派”与“预期派”

通货紧缩问题的讨论

快速少子老龄化的“逆风”

贸易条件的恶化

故事的威力

作为经济政策目标的收入概念

经济增长预期下降与物价上涨率低下之间的关系

强化经济增长根基的融资支持

经济增长力下降信息发布后的社会反响

第11章 欧洲债务危机

欧元诞生

欧洲债务危机的演变

危机的第一阶段,危机爆发直至第一次援助希腊

危机的第二阶段,欧洲的银行自有资本不足

危机的第三阶段,直接货币交易与银行同盟的形成

欧元创始人的理念及欧元的现实运作

欧洲债务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日本银行的对策

欧洲债务危机与日本金融危机的比较

欧洲央行购买国债

“面向政府的最后贷款人”概念登场

社会统合的重要性

第12章 “全面宽松货币政策”

日元升值的进展

宽松货币政策的强化

实施外汇市场干预

推动稍长期的利率水平变化

下调稍长期无风险利率措施

设立“资产购买等的基金”

全面宽松政策的反响

学者与经济学家的反应

担心难以“退出”全面宽松的言论

民主社会中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有陷入资不抵债的可能性吗

何谓中央银行的自有资本

财务健全性与中央银行政策执行能力的关系

“合体政府”概念

日本银行的对策

第13章 东日本大地震

东日本大地震爆发

持续提供金融服务

货币政策方面的措施

核电站事故后的业务持续问题

金融市场的反应

要求日本银行认购国债的舆论高涨

收集与发布准确信息

经济增长断崖式下降

努力恢复震后生产活动

东电问题与公司债市场

日本银行职员的震后表现

来自海外同行的鼓励

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课题

社会防范尾部风险问题

第14章 “六重苦”与“货币战争”

何谓“六重苦”

2000年之后的日元汇率变动

作为“避险货币”的日元

国内外利率差

“N-1问题”

日元升值和通货紧缩的“两连击”

“空洞化”理论

制造业经营者的不满

与日元升值有关的社会“氛围”

“货币战争”

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满

发达国家的说辞

瑞士中央银行的大胆实验

国际政策协调

汇率问题相关信息发布

日本银行的政策应对

多种诱导日元贬值提案

第15章 财政的可持续性

发达国家中最严峻的财政状况

针对财政政策的观念变化

如何改善财政收支不均衡

税收与社会保障改革的必要性

财政可持续性与货币稳定之间的关系

日本国债的低利率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交叉领域

关于财政问题的信息发布

“社会保障和税收一体化改革”动向

批评日本银行人士的财政政策观

“价格水平的财政理论”

零利率约束理论与价格水平的财政理论的融合

“高桥财政”

第16章 谋求金融体系的稳定

何谓金融体系稳定

日本银行的作用

“公共地悲剧”

构筑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体系

中央银行为何要参与金融监管

制定金融监管制度的国际框架

启动金融监管改革的国际性大讨论

资本充足率规制

利率风险监管

流动性风险监管

确保均衡的重要性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货币政策运作与宏观审慎视角

金融厅与日本银行的协作体制

海外监管监督体制的改革动向

日本金融体系中的中长期风险

日本银行与金融机构经营者的意见交流

第17章 政府·日本银行的共同声明

共同声明的起草过程

“协议”论

日本银行发布“中长期物价稳定目标”

“目标”还是“指标”

“情人节礼物”

三重野老行长去世

民主党政权下的“摆脱通货紧缩对策”

众议院解散和总选举

安倍政权成立

融入“共同声明”的精神

对共同声明的反应

宽松货币政策措施

共同声明发表后的状况

共同声明发布时的经济和物价预期

共同声明发表后的货币政策决策会议

任期内发表辞职声明

任期的最后一个月

第三部分 中央银行的使命

第18章 中央银行的作用

宏观经济运行的成功与失败

何谓货币政策的成功或失败

弗里德曼关于货币政策作用的视角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政策作用的视角

“最优化策略”和“最小最大策略”

货币政策当局的重大作用

货币政策运作机制的转型

中央银行承担的基本业务

第19章 非传统货币政策

为什么会出现意见对立

传统货币政策与非传统货币政策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日本实践

研究对象的偏颇

关于非传统货币政策的评价

影响非传统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唯一玩家”

零利率是“约束”吗

第20章 国际货币制度

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全球经济失衡

资本流动的重要性

威胁全球金融环境的因素

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向

货币政策运行中是否存在“海外因素”

国际会议的作用

BIS

IMF、G7和G20

EMEAP

东京召开的IMF与世界银行年会

各国中央银行行长的众生相

支撑全球中央银行合作的人才

寻求至臻至善的国际货币制度

第21章 “失去的20年”与“日本的教训”

泡沫崩溃后欧美国家与日本经济及社会的相似点

泡沫崩溃后欧美国家与日本经济及社会的相异点

各国对日本经济观念的转变

“经济模式”及“社会契约”的重要性

国际标准论

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

GDP与社会福利

从“日本的教训”中应该汲取的教训

如何学习他国的经验

第22章 独立性与问责制

中央银行与政府及政治家的关系

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意见交流

政府与中央银行的“一体化”讨论

来自政治家的压力

来自社会的压力

金融市场带来的短期偏好

中央银行的观察者

主流宏观经济学带来的成见

问责制“陷阱”

社会“阶层分化”现象

中央银行的沟通方式

货币政策目标的设定权限

通货紧缩时期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金融体系稳定中政府与中央银行的责任分担

第23章 中央银行组织

中央银行家专家群

组织论的视角

中央银行的业务

中央银行的委员会

集体思维的弊端

委员会成员应具备的条件

政策委员会成员的任命

主席提案

副行长的作用

委员会制度中行长的作用

中央银行职员所发挥的作用

条块分割文化的弊端

提出疑问的重要性

中央银行的基层部门

对组织使命的忠诚与组织文化

中央银行职员的积极主动性

最终章 永不终结的挑战

货币管理机制的探索

引发变化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合法性

中央银行永不终结的挑战

后记

动荡时代是2021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日]白川方明。

得书感谢您对《动荡时代》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