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主编李华瑞,收录多位研究生和导师的论文,探讨历史和文化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为论文集,主编李华瑞,收录的论文为其指导的研究生在在学期间发表或以其指导的论文。主要有黄正林(陕西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民政府“扶植自耕农”问题研究》《历史研究》2015年第3期;徐黎丽(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5期;彭向前(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试论辽对西夏的遏制政策》《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马玉臣(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试论宋神宗时期的州县省废》《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5年4期;韩 毅(中国自然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代僧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以宋学形成前释智圆和释契嵩为中心的考察》《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等文章。
作者简介
李华瑞,1958年2月生,四川绵竹人。1978-1985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学士、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河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规划中国历史评审组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宁夏大学西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近20年来,主要从事宋辽西夏金史及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迄今已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编著4部、合著7部。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多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写在前面的话
国民政府“扶植自耕农”问题研究
一 地权与租佃:农村经济的核心问题
二 理论与方法:借鉴欧洲经验
三 顶层设计:土地改革的制度安排
四 土改试验区:“扶植自耕农”的尝试
五 绩效与问题:扶植自耕农再评价
结语
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一 生物性
二 文化性
(一)生计方式
(二)社会制度
(三)语言文字
(四)禁忌仪式
(五)宗教信仰
三 建构性
四 结语
试论辽对西夏的遏制政策
一 辽对西夏采取遏制政策的历史背景
(一)辽与宋竞争构建国际秩序
(二)继迁叛宋附辽后党项势力的发展
二 辽对西夏的遏制政策
(一)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对西夏禁限贸易
(二)在政治上不欲元昊称帝,取得与自己相侔的地位
(三)在军事方面,在边境采取防范措施,甚至不惜以兵戎相见
(四)在外交方面与西蕃通婚,挟制西夏
三 结语
章惇与曾布、蔡卞交恶及其对绍述政治的影响
一 王安石变法后的北宋政局
二 章惇与曾布交恶及其对绍述政治的影响
三 章惇与蔡卞交恶及其对绍述政治的影响
结语
试论宋神宗时期的州县省废
一 宋神宗、王安石等人对省废州县的认识
二 熙丰时期合并州县情况
三 熙丰时期州县废并的意义
(一)并废州县可以局部缓解冗官问题
(二)撤并州县,减少役人
(三)省官减役与节费
(四)从元祐初复置州县之争,看熙丰时期并废州县
四 小结
嘉定议和后的宋金关系
一 嘉定议和后,宋金关系发展的阶段性
二 嘉定议和后,宋金关系主动权转移的原因
三 嘉定议和后的宋金关系对两国的影响
宋代僧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宋以前僧人对有关佛教中道义思想的论述
三 释智圆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
四 释契嵩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
五 结语
论北宋河患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与政府应对
一 河患对农业的破坏
(一)人员的大量伤亡与迁移
(二)土地的大量损毁
(三)农业生产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 农业中的河患应对
(一)人员的安辑
(二)赋税的减免与缓征
(三)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
三 结语
宋代女性经商探析
一
二
三
宋代政府与节日消费
一 宋代政府对节日消费的举措
(一)对士庶节日消费的政策性鼓励
(二)宋代皇宫的购买性节日消费方式
二 宋代政府对节日酒消费市场的干预
三 宋代政府对节日消费的影响
(一)统治者对节日消费风气的提倡和引导
(二)官方对节日消费市场的影响
四 余论
杨辉算书与南宋社会经济诸关系初探
一 山间坡地与田亩计量
二 土地买卖与田亩比类算题
三 头子钱、不系省钱等与南宋的杂税
四 足钱与省钱、足秤与省秤及足斛与省斛间的换算
五 南宋的粟产量与粟谷出米率
六 月息与南宋江浙地区的借贷关系
七 物价与南宋经济的发展
八 简短结论
宋代的科举责任追究
一 准备保障性的责任追究
二 判卷录取时的责任追究
三 发解举解中的责任追究
四 受贿贪赃导致的责任追究
结语
政事与人事:略论蔡京与讲议司
一 前后两个讲议司之不同
(一)设置背景之不同
(二)讲议内容和内部机构设置之不同
二 讲议司与制置三司条例司之异同
(一)制置三司条例司的置废及其职能向司农寺的演变
(二)讲议司与制置三司条例司之异同
三 讲议司对北宋晚期政治的影响
南宋马纲水运考述
一 马纲水运的肇始与筹备
二 水路东运的实施
三 马纲水运的困难和弊端
试论宋代义仓的设置与运营
一 宋代义仓的设置
二 宋代义仓的职能
(一)赈济
(二)赈贷、赈粜
三 宋代义仓谷的来源与义仓的管理
(一)义仓谷的来源
(二)义仓的管理
四 宋代义仓的弊端
(一)义仓谷被侵借挪用
(二)义仓谷的输纳加重了民户的负担
(三)义仓设于州县,不能惠及乡村
余论
熙宁末年宋交战争考述
一 交趾侵宋与王安石变法
二 宋方对战争的准备
三 战争的过程及结局
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及其传播方式
引言
一 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
(一)宋代农书的地域分布
(二)宋代农书的时间分布
二 宋代农书的传播方式
(一)官刻
(二)私刻
(三)抄本
(四)揭榜
(五)口头宣讲
(六)辑入它书
三 余论
西夏地方行政区划若干问题初探
一 西夏地方行政区划分级标准
二 西夏的经略司与监军司
三 西夏地方行政制度的补充论述及考释
(一)西夏地方行政机构的补充论述
(二)西夏政区地名的补充考释
结语
北宋废止皇帝“田猎”之礼考述
一 北宋皇帝“田猎”的基本情况
二 国防形势的变化对皇帝“田猎”制度的影响
(一)“田猎”是宋廷应对外部军事威胁的策略之一
(二)“田猎”的废止并非单纯导因于国防压力的缓和
三 政治文化的内在要求与皇帝“田猎”制度的废除
(一)“疑经”与“经世”在理论上提供了废除“田猎”的可能性
(二)“格君心之非”的追求最终导致了“田猎”的废除
四 余论
北宋元丰改制前宰相名衔新探
一 宰相的名衔
二 中书令与侍中
三 宰相的本官及迁转
四 唐代故事
五 结论
宋代坐仓析论
一 坐仓及其出现的时间
二 坐仓的发展
三 坐仓的管理
四 坐仓在宋代籴法中的地位、作用
五 小结
西夏僧人赋役问题初探
一 寺院僧人的租赋
(一)缴纳租税
(二)纳草税
二 寺院僧人的役使
(一)修护水渠役
(二)兵役
(三)田务与园务
(四)加工役
(五)手工业匠役
(六)宗教义务
官治、民治规范下村民的“自在生活”
一 村民们的“自在生活”
二 “皇权至上”政体下无所不在的刚性官治网络
三 “官治”网络下的“民治”模式
四 纲常理念教化——化有形为无形的柔性意识观念控制
五 结语
范浚的理学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一 性命心仁无二与“止而觉”谓仁
二 天下一性与性之本
三 始于存心,中于尽心,终于尽性
四 太一和大中
五 范浚理学思想的时代意义
明代科举中的“同等学力”
北宋熙宁青苗借贷及其经义论辩
一 王安石《周礼》泉府之学的基本特点与青苗辩论的内容
(一)《周礼》泉府的基本内容与王安石泉府理论的特点
(二)青苗论辩的背景与双方对借贷问题的持论立场
(三)韩琦等对泉府借贷取息的批评及其基本赊贷观
二 “国服之息”与“旅师散利”:泉府借贷中的经学争议与理念对峙
(一)“国服之息”概念的两种诠释及其差异
(二)泉府借贷与旅师散利:两种敛散模式的异同及借贷范围的争议
(三)王安石之后《周礼》经解中的泉府赊贷观及其倾向
三 国家借贷中的货币利息与实物利息之争及两种敛散模式的对峙
(一)“给钱”或“纳斛”所揭示的常平改革理路和货币化取向
(二)从钱斛换算基准价看官方的“纳钱”诉求及其意义
(三)“国服之息”争论的背后:实物敛散与货币敛散的对峙
四 结语
宋代三种物资转输地理格局的分解
一 直截了当:无转般枢纽的物资转输地理
二 衔接南北:一重枢纽的物资转输地理
三 前后相继多重枢纽的物资转输地理
四 物资转输地理选择的讨论
契嵩生平编年及思想述论
一 生平事迹编年
景德四年(1007)契嵩生
大中祥符六年(1013)七岁
天禧三年(1019)十三岁
天禧四年(1020)十四岁
天圣三年(1025)十九岁
天圣九年(1031)二十五岁
明道元年(1032)二十六岁
【编年文】
明道二年(1033)二十七岁
景祐元年(1034)二十八岁
景祐二年(1035)二十九岁
宝元元年(1038)三十二岁
【编年文】
康定元年(1040)三十四岁
【编年文】
庆历元年(1041)三十五岁
【编年文】
【编年诗】
庆历二年(1042)三十六岁
【编年文】
庆历三年(1043)三十七岁
【编年文】
庆历四年(1044)三十八岁
【编年文】
【编年诗】
庆历六年(1046)四十岁
庆历七年(1047)四十一岁
【编年文】
皇祐元年(1049)四十三岁
【编年文】
皇祐五年(1053)四十七岁
【编年文】
【编年诗】
至和元年(1054)四十八岁
【编年文】
嘉祐元年(1056)五十岁
【编年文】
嘉祐三年(1058)五十二岁
【编年文】
嘉祐四年(1059)五十三岁
【编年文】
【编年诗】
嘉祐五年(1060)五十四岁
【编年文】
嘉祐六年(1061)五十五岁
【编年文】
嘉祐七年(1062)五十六岁
【编年文】
嘉祐八年(1063)五十七岁
【编年文】
治平元年(1064)五十八岁
【编年文】
治平二年(1065)五十九岁
【编年文】
治平四年(1067)六十一岁
【编年文】
【编年诗】
熙宁元年(1068)六十二岁
熙宁二年(1069)六十三岁
【编年文】
熙宁三年(1070)六十四岁
【编年文】
熙宁四年(1071)六十五岁
【编年文】
熙宁五年(1072)六十六岁 卒
二 思想
(一)思想传承
(二)契嵩的思想
三 契嵩思想的影响
四 契嵩的著作及其版本
(一)镡津文集
(二)《夹注辅教编》
五 结语
北宋宰相吕大防研究
一 吕大防的早年经历及其政治态度
(一)吕大防的早年经历
(二)吕大防的政治态度
(三)吕大防拜相的由来
二 元祐时期的政治纷争及吕大防在其中的角色
(一)吕大防与西事、回河之争
(二)吕大防与“朋党之论”
(三)吕大防与“调停”
三 余语
宋太祖“重儒”说献疑
一 探“读书”
二 析“重儒臣”
三 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 理想人才
五 从美化到神化
宋辽西夏金史青蓝集内容初刊信息
主编简介
作者简介
宋辽西夏金史青蓝集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華瑞主編。
得书感谢您对《宋辽西夏金史青蓝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