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彦修访谈录

曾彦修访谈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当代口述史又一力作

出版历程近十年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推荐

我希望有一天,读者打开这本书时,能够透过惊雷般的事件,读到一颗痛苦、不屈、希望的心。

——沈昌文

在我一生经过的一些大事中,我的原则是:一切按具体情况处理。明知其错的我绝不干。为此要付出多大代价,我无条件承担就是。世界上很多事情,常常都会有例外的,唯独有一件事情,我觉得绝不能有例外,那就是:良心。

——曾彦修

这是一部口述实录。讲述者曾彦修从童年十一二岁讲到九十岁,八十年的时间跨度,也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半个世纪。在个人经历之外,对重要问题有理性的背景分析和独特见解,对相关历史人物有亲身接触和直接感受,是一部能引发人思考的有分量的书。

作者简介

口述人:曾彦修(1919-2015),编辑出版家,杂文家,笔名严秀。1919年生,四川宜宾人。1937年12越到延安,入陕北公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调延安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1942年初至1943年夏,在陕北及晋西北做农村调查,后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49年秋南下广东,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并先后兼任广州《南方日报》社长总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83年退休。著有《严秀杂文选》《审干杂谈》《牵牛花蔓》《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半杯水集》《天堂往事略》《论睁眼看世界》等。

章节目录

代开场白

第一编

第一章家族与我(1919年6月—1930年)

1我们曾家十几户,只有我父亲有职业

2谈到家乡,我感到非常惭愧。我成了一个永远的“望乡”人

3少年时代:我成为家庭多种事务的担当者,买鸦片、进当铺更是内行

4没有在母亲面前下跪,这个罪,一辈子无法补

5哥哥给了我政治方向

第二章世界观的形成

6十岁左右,我读了些旧小说

7上高小后,文学对我的影响:郭沫若、鲁迅、茅盾

8我家有个百家争鸣的小图书馆

9我不是读马克思的东西觉悟的,我是读这些人的书觉悟的

10对我世界观的转变起作用的,还有这些事情

第三章逐渐走上去延安之路(1931年—1937年11月)

11人格教育最重要:影响我一生的两个老师

12初中毕业考试第二名,进了卢作孚在北碚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

13高中:我搞了两期壁报。地下工作,无师自通

14决定到延安去

15哥哥借了三百元送我到延安——我要了三百块,这是老虎吃天啊

16我到延安有四封介绍信

17一起集议去延安的朋友:田家英、赵世英、戴碧湘、何郝炬等

18我们是如何到延安的

19两点申明

第二编

第四章在延安(一)(1937年12月—1941年12月)

20到延安最初的日子

21陕北公学三门课,学习过程中又反复写自传

22入党,说容易也不容易,说困难也不困难

23马列学院非常特别,学员非常参差不齐

24马列学院重量级的老师:吴亮平、柯柏年、王学文、康生、陈云、李富春、艾思奇、杨松、陈昌浩等

25专学习联共党史,错误影响不少

26为什么马列学院办不下去了

27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半年,可以开始大读闲书

第五章在延安(二)一九四一年似乎是延安发生历史转折的一年

28统一思想、舆论

29彭真从晋察冀调到中央当组织部长,当时他不是中央委员

30开始批判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

31张闻天的去与留

第六章跟随张闻天到陕北和晋西北作农村调查(1942年1月—1943年4月)

32陕北神府县贺家川口:生产关系简单时,我就着重调查生产力

33晋西北兴县:我不会按地方意图去写调查报告

34从田家会战斗谈到敌后的抗战

35张闻天的调查意见没有被采纳

36陕北米脂县:这次调查带点学术性质

37绥德县:我的一个小调查报告,张闻天觉得有点意思

38解放后,人民出版社印了张闻天的农村调查报告。我写了出版者的话

第七章在延安(三)我在整风“抢救”时的情况(1943年5月—1945年7月)

39回延安后,情况很不对了,跟离开时完全不一样

40“抢救”柯庆施

41我被“抢救”成了“反革命”和“特务”

42“抢救”运动不是扩大化的问题,是无中生有的问题

43“抢救”运动后的概况:种地,纺线,大演戏

第八章在延安(四)日本投降及延安撤退(1945年8月—1947年2月)

44“王明路线”一词是进北京后才听说的

45抗战胜利,中央工作紧张,似未有大规模庆贺

46延安大撤退:宣传部有几个“家族”需要我们照顾

第九章在山西土改(1947年3月—1948年6月)

47参加土改工作团

48雁门关外的朔县土改:不顾具体情况,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土改是不妥当的

49临县郝家坡土地会上,康生说“你们这个划分阶级的东西害死人,赶快把它烧了”

50郝家坡会结束后,我回到朔县补课,大错特错

第十章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后到河北山东土改(1947年7月—1948年5月)

51从山西兴县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的一路上,“三青年”分工为老同志服务

52全国土地改革会议

53河北饶阳土改:斗争目标已不明确了

54有头无尾,把麻烦丢给后来的人

55康生叫我们到山东去继续土改

56听见毛岸英批评康生,我们提醒他,你不要随便讲

57已经做过的错事,一般没有办法再回头改正

第十一章回西柏坡的大半年(1948年6月—1949年3月)

58在东柏坡做书箱,保证了延安撤退时埋藏的部分运到了北京

59在西柏坡小新华社

第三编

第十二章进北京,下广州。在广州只是一个“官”(1949年3月—1954年3月)

60在香山得正式通知,准备南下

61叶帅、方方谈话,改任《南方日报》总编辑。领导看来很满意

62代表叶剑英签报纸大样

63陶铸要用我,但不得不让我去治疗关节炎

第十三章在广州勉强做了四五样事

64半夜给“203”打电话

65侨乡调查:这么多楼房是侨汇建起的,不应该侵犯它们

66云浮县土改:改变死命令;小老婆、丫头等问题我决定妥协处理

67紧急开支部大会,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就流眼泪。我绝不相信有半个“老虎”

68我这个错误不讲,人家不知道:戏改

69对香港有关事务问题的建议,对大学问题的建议

第十四章在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工作(1954年4月—1956年12月)

70调人民出版社工作,没有任何人跟我谈过话,我也没有问

71把一些浅薄低级的纯苏式教条的东西,想法用各种方式停止出版了

72大请京派学者们吃饭,同时积极翻印一些有影响的旧书

73权力能达到的地方,想办法开开窗户,透点新鲜空气

第十五章人民出版社的批胡适、批胡风

74批胡适,经历了一段瞎忙。出的书,我一个字未看过

75反胡风,我们单位算是没有胡风分子

第十六章人民出版社的“内部肃反”

76正式消除了对不少人的怀疑

77把上面抓得最紧的对戴文葆的怀疑彻底取消了

78秘密监管张惠卿,我这个五人小组组长竟然全不知道

79他是戴笠手下的特务吗

80“虽然我因你而受到更厉害的批斗,但我从内心感激你”

81“肃反”涉及的另外几个人

第十七章“反右派运动”兴起,在一九五七年的六月八日《人民日报》社论之前吧

82吹风会上听到陆定一、周扬传达毛主席不断批左的意见

83一九五七年一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讲了些什么

84会上发了《草木篇》,立即又收回

85一九五七年三月毛主席大大夸奖姚文元,大家都反感极了

第十八章我这个“反右”五人小组组长,绝没有整别人一点点,首先把自己报成右派(1957年1月—1960年6月)

86人民出版社的“、事件”

87内部通知片片来

88我的右派“根据”:黑板报上的“谈话”,《人民日报》座谈会上的发言

89田家英确曾暗示过我,少说点

90中央级的新闻、出版社的负责人,似乎没有一个跑掉的,一锅端

91报右派名单,我把自己报上去。我自高自大想,我一个是不是可以顶两个呢

92今天可以明确地说,对我的批判完全是我不得不设法拖延时间的

93要我性命的控告来了,形势超级严峻,似乎是准备当场逮捕

94党内的右派状元,但对我的处理很轻

95可能因为我的原因,人民社划右派的比例很高

第十九章“大跃进”时期和“三年自然灾害”

96右派没有资格参加大炼钢铁,专代抄大字报

97“三年自然灾害”

第四编

第二十章在上海辞海编辑所(1960年6月—1964年9月)

98调七八十个右派,结果只调去了两三个

99提意见只能提一些表面文字上的,不能提真正重要的

100石西民总结了《辞海》的根本大法

第二十一章我在“四清”中为三十个工人彻底平了反,至今负责(1964年10月—1966年5月)

101车间审查部分工人政治历史,不得不全部由我负责,全部无事

102被怀疑是特务的小资本家,其实是解放前救过地下党员的同情分子

103说人家是汉奸反革命,其实是抗战时我们派出的“两面村长”

104一个真新四军,长年被怀疑是特务分子

105被认为是“滥权”病退了女工的女支书,差点被开除党籍

106“劝退”党的会上,临时暗中紧急改变“劝退”决定

第二十二章半饥半饱,强作风流

107我的关节炎竟然治好了百分之七八十

108“文革”前,我在上海是怎么度过业余时光的

第二十三章“文革”早期:牛棚虐事(1966年6月—1969年9月)

109什么人进“牛棚”

110打扫厕所的学问,我可以写一本很不错的小册子

111天天早晚请罪中之千奇百怪

112牛鬼蛇神有的不准坐公交车,后来全不准坐

113不准在食堂吃饭

114天天读:他们干出来的恶事,不应该是人类想得出来的

115除了搬大餐桌,我还要在广告牌上贴批判我的大字报,既有生命危险,又污辱人

第二十四章“文革”中期:三年干校劳动(1969年10月—1972年3月)

116在奉贤县海边的劳动强度是很大的,相当紧张

117平常看见我是一把骨头,一劳动,样样会干

118我跟郑炳中(耿庸)做管水员

119捞水藻、捞水浮莲、拉大车、倒石子

120挑水,淘猪圈,冲盐碱

121表面上对我要大整,重要的问题反而要请教我

122用各种劳动去代替各种强迫思想“改造”

123在宽宽的田埂上,吸着“劳动”牌香烟,作作打油诗消遣

第二十五章“文革”后期:心如死灰(1972年4月—1977年6月)

124闲散人员,一当就是六年

125那个时候就是绝望,不是等死,是等被捕

126这几天不对头,杀气腾腾,他们动手了,我准备牺牲了

127本单位宣布“四人帮”被隔离审查的会上,负责人却专骂右派

128一辈子有三件最快乐的事情,我都看见了,幸何如哉

第五编

第二十六章调回北京到大百科全书筹备小组(1977年7月—1979年7月)

129交给于光远关于六十一个人和张闻天的证明材料

130调回北京的经过

131重新入党申请书确实难写

132在大百科全书待了大半年,感觉能力实在太不够了

第二十七章回人民出版社:“外国政治学术丛书”的风波(1979年8月—1984年12月)

133到人民出版社的任职与辞职

134为什么要发起出版“外国政治学术丛书”

135发起出版“外国政治学术丛书”的简单经过

136胡耀邦立即批示,赞成“外国政治学术丛书”计划

第二十八章“台风”的经过与我的三万言《申诉书》

137事情是这样起来的

138与我的总分歧:坚持马列与坚持“双百”方针是不是不能并存

139比利时的曼德尔,跟中国的大权威开了一个大玩笑

140现在还能坚持布哈林是个反革命分子吗?太怪了

141人民出版社还有个“反苏”问题(指契尔年科时期)

142是否应该了解外国党(外国共产党)

143我在《申诉书》里反复要求道歉

第六编

第二十九章张闻天:有才有识,大公无私,朴素谦逊,但是比较软弱

144在遵义会议中的作用

145西安事变,最早主张全面和平解决的是张闻天

146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首先提出应有继承的因素在内

147在延安马列学院院长这段时间,我认为张至少不全是过

148一九四二年初起的农村调查

149至少张在表面上也已卷入了个人崇拜的巨潮中

150“文革”期间在六十一个人问题上的崇高表现

151逝世早了三个多月,给世人留下永远的悲哀

第三十章有才无德的康生

152知识广博

153他是个害人狂

154这个人头脑清楚得很,绝不糊涂

155康生是一个两面派

第三十一章陈伯达:才胜于学,学胜于德,德毁于位

156不知为何威信一落千丈

157我与陈伯达的关系

158陈在延安整风中的特殊重要性

159一个很有才情的人,最后成为一个反革命的头子,确实是一场大喜剧

第三十二章陆定一:才、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60几乎一生都任宣传部长,但留下的著作并不多

161教我们的是政治,不大讲技术

162进北京城以前,叫我做过三件小事

163我弄不清“双百”方针最早是谁提出的

164他为我题字,我能做到一点点就好了

第三十三章我所认识的胡乔木

165也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大才人

166在延安时期的作用

167调我到中宣部去

168同田家英到胡乔木的窑洞里编语文课本

169审查我编的十本小册子

170“不必回宣传部了,就跟新华社到北京吧”

尾声我对两个“和谐”问题的一点看法

后记

曾彦修访谈录是202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曾彦修。

得书感谢您对《曾彦修访谈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我的前半生(全本)(精) 电子书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一生,最好就是去阅读他的传记,如果想要了解溥仪,那么此书是最好不过的版本。
梦回红山——天津健业博物馆藏品赏析 电子书
本书将天津健业红山文化博物馆馆藏的精品按照玉器、石器、骨器、陶器分为四类,辑录成册,配以丰富权威详实的文字解析。
梦回红山——龙缘阁藏品集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作者珍藏的大量红山文物,从各个角度展示古物之美。除赏析和鉴定红山古文物的文字之外,还涉猎与藏品相关的典籍、古史、古人、传说、故事等渊博的红山文化和历史知识。
新青年与20世纪中国: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高层论坛论文集 电子书
《新青年》是公认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新文化元典,它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研究 电子书
你知道的闯关东,可能更多来自于影视的民间传说,这本书从专业历史研究的角度,重新理解闯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