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汉藏文化关系解析: 以民间故事为视角,揭示汉藏民间叙事传统的共同性与

内容简介

汉藏文化关系是汉藏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历史悠长、内涵丰富。本书从藏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看民间叙事,或者说,通过民间叙事理出藏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影像。本书将民间故事作为讨论汉藏文化关系的视角和对象,并且落笔在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上,讨论了汉藏文化交流场域、《格萨尔王传》中记录的汉藏关系、关羽信仰如何传入西藏等问题,并对几千年来在汉藏民族之间流传的民间故事一一重点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作者林继富,汉族,法学(民俗学)博士,曾任教于西藏农牧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负责人,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7项,教育部、文化部以及财政部等各级各类课题共2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8部,主编“中国民间游戏总汇”、“中国民间故事讲述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等多套民俗学、民间文学丛书。荣获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叙事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绪论

一、 汉藏文化关系历史钩沉

二、 藏族民间故事传统研究

藏族民间故事讲述传统

藏族民间故事类型

藏族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

藏族民间故事讲述人

三、 藏族民间故事中的“灵魂”母题

藏族民间故事中“灵魂”的普遍性

藏族民间故事中的“灵魂”形式

《说不完的故事》中的灵魂观念

《说不完的故事》中的灵魂母题

《说不完的故事》中“灵魂母题”类故事的叙事艺术

四、 汉藏“山”“水”叙事的同源异趣

昆仑信仰与冈底斯山信仰的相似性

昆仑文化与藏族原始文化的共同性基础

五、 史诗吟唱中的汉藏关系

演唱形式的互参:韵散结合的说唱体

汉藏关系历史记忆的建构

六、 汉藏认同的关羽故事

关羽信仰凸显的道德关怀

藏族如何讲述关羽故事

从“忠义”之神到战神

西藏的关帝庙

汉族的关羽是怎样被“藏地化”

七、 汉藏文化交流的动力

民族迁徙

族际战争

佛教传播

政治往来

舅甥姻亲

茶马互市

八、 汉藏文化走廊的多元互动

第一章 汉族、藏族“龙女报恩”型故事

一、 中国“龙女报恩”故事

二、 汉族“龙女报恩”故事

三、 藏族“龙女报恩”故事

四、 汉族、藏族“龙女报恩”故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五、 “龙女报恩”故事的流变

第二章 汉族、藏族“蛇郎”型故事

一、 中国“蛇郎”故事

二、 汉族“蛇郎”故事形态

三、 藏族“蛇郎”故事形态

四、 汉族、藏族“蛇郎”故事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第三章 汉族、藏族“青蛙丈夫”型故事

一、 中国“青蛙丈夫”故事

变体Ⅰ:主动型

变体II:威胁型

变体Ⅲ:考验型

变体Ⅳ:青蛙姑娘型

二、 汉族、藏族“青蛙丈夫”故事的共同性

三、 汉族、藏族“青蛙丈夫”故事的差异性

四、 “青蛙丈夫”故事产生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汉族、藏族“灰姑娘”型故事

一、 “灰姑娘”故事的传承

二、 汉族、藏族“灰姑娘”型故事的叙事传统

(1)“灰姑娘”的名称

(2)“灰姑娘”的外貌

(3)“灰姑娘”的家庭关系

(4)“灰姑娘”面临的难题

(5)“灰姑娘”的助手

(6)“灰姑娘”遇见意中人场合

(7)“灰姑娘”身份改变后的生活

三、 汉族、藏族“灰姑娘”型故事的文化品格

四、 汉族、藏族“灰姑娘”型故事的生活魅力

第五章 汉族、藏族“无手少女”型故事

一、 中国“无手少女”型故事

二、 汉族、藏族“无手少女”型故事的叙事传统

(一)汉族“无手少女”故事

(二)藏族“无手少女”故事

三、 汉族、藏族“无手少女”型故事的共同性

四、 汉族、藏族“无手少女”型故事的差异性

第六章 汉族、藏族“天鹅处女”型故事

一、 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

二、 汉族“天鹅处女”型故事

三、 藏族“天鹅处女”型故事

四、 汉族、藏族“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五、 汉族、藏族“天鹅处女”型故事源流

第七章 汉族、藏族“百鸟衣”型故事

一、 中国“百鸟衣”故事

二、 汉族、藏族“百鸟衣”故事情节单元

三、 汉族、藏族“百鸟衣”故事的共同性

四、 汉族、藏族“百鸟衣”故事的差异性

五、 汉族、藏族“百鸟衣”型故事的缘起

第八章 汉族、藏族“三个橘仙”型故事

一、 “三个橘仙”型故事的基本形态

二、 “三个橘仙”型故事的“变形”母题

三、 汉族、藏族“三个橘仙”型故事共同性与差异性

第九章 汉族、藏族“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型故事

一、 汉族、藏族“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型故事

二、 汉族、藏族“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型故事中的“角色”

三、 汉族、藏族“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型故事中的“变形”

四、 汉族、藏族“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型故事“讲述人”

第十章 汉族、藏族“求无名”型故事

一、 中国“求无名”型故事

二、 汉族“求无名”型故事

三、 藏族“求无名”型故事

四、 汉族、藏族“求无名”型故事的相似性

五、 汉族、藏族“求无名”型故事的差异性

第十一章 汉族、藏族“梦先生”型故事

一、 中国“梦先生”型故事

二、 汉族、藏族“梦先生”型故事的叙事传统

(一)汉族“梦先生”的叙事传统

(二)藏族“梦先生”的叙事传统

(三)汉族、藏族“梦先生”共有的叙事传统

三、 汉族、藏族“梦先生”型故事的差异性

(一)汉族“梦先生”型故事的叙事风格

(二)藏族“梦先生”型故事的叙事风格

四、 汉族、藏族“梦先生”型故事的交融

第十二章 汉族、藏族“问三不问四”型故事

一、 “问三不问四”型故事的流传

二、 汉族、藏族“问三不问四”型故事的流传

三、 汉族、藏族“问三不问四”型故事母题

四、 汉族、藏族“问三不问四”型故事的真谛

第十三章 汉族、藏族“宝石戒指”型故事

一、 “宝石戒指”故事的流传

二、 汉族、藏族“宝石戒指”故事类型

三、 汉族、藏族“宝石戒指”型故事母题

四、 汉族、藏族“宝石戒指”型故事的文化内涵

第十四章 汉族、藏族“木鸟”型故事

一、 藏族“木鸟”型故事

二、 汉族“木鸟”型故事

三、 汉族、藏族“木鸟”型故事相同性和差异性

第十五章 汉族、藏族“猴子的心忘在家”型故事

一、 “猴子的心忘在家”型故事的流传

二、 “猴子的心忘在家”型故事的叙事传统

(一)汉族“猴子的心忘在家”故事的叙事传统

(二)藏族“猴子的心忘在家”故事的叙事传统

三、 汉族、藏族“猴子的心忘在家”型故事的共同性

四、 汉族、藏族“猴子的心忘在家”型故事的差异性

五、 汉族、藏族“猴子的心忘在家”的佛教叙事传统

第十六章 汉族、藏族“乌鸦背青蛙”型故事

一、 汉族、藏族“乌鸦背青蛙”型故事

二、 “乌鸦背青蛙”型故事源流

三、 “乌鸦背青蛙”型故事接受的可能性

四、 汉族、藏族“乌鸦背青蛙”型故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第十七章 汉族、藏族“小鸡崽报仇”型故事

一、 中国“小鸡崽报仇”型故事

二、 汉族、藏族“小鸡崽报仇”型故事

三、 汉族、藏族“小鸡崽报仇”型故事的共同性

四、 汉族、藏族“小鸡崽报仇”型故事的差异性

(一)报仇

(二)助手

(三)馈赠

第十八章 汉族、藏族“猫狗结怨”型故事

一、 中国“猫狗结怨”型故事

二、 汉族、藏族“猫狗结怨”型故事

(一)汉族“猫狗结怨”型故事

(二)藏族“猫狗结怨”型故事

(三)汉族、藏族“猫狗结怨”型故事的两种变体

三、 汉族、藏族“猫狗结怨”型故事母题

(一)宝物

(二)动物报恩

四、 汉族、藏族“猫狗结怨”型故事的差异性

(1)汉族和藏族“猫狗结怨”故事叙事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2)汉族和藏族“猫狗结怨”故事的猫、狗角色

(3)汉族和藏族“猫狗结怨”的叙事艺术

第十九章 汉族、藏族“老鼠报恩”型故事

一、 老鼠故事的多样性

二、 汉族、藏族“老鼠报恩”型故事

三、 汉族、藏族“老鼠报恩”型故事的共同性

四、 汉族、藏族“老鼠报恩”型故事的差异性

第二十章 汉族、藏族“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

一、 中国“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

二、 汉族、藏族“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的叙事传统

三、 汉族、藏族“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的相似性

(一)共同的伦理思想

(二)对比的艺术叙事

四、 汉族、藏族“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的差异性

(一)故事背景选择上

(二)叙事结构上

(三)不同的角色配置

五、 汉族、藏族“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型故事的渊源

第二十一章 汉族、藏族“人心不足蛇吞象”型故事

一、 “蛇吞象”母题产生与发展

二、 汉族、藏族“人心不足蛇吞象”型故事

三、 汉族、藏族“人心不足蛇吞象”型故事共同性与差异性

四、 藏族“三眼鱼”型故事源流

第二十二章 汉族、藏族“中山狼”型故事

一、 “中山狼”型故事流传的基本状貌

二、 汉族、藏族“中山狼”型故事

三、 汉族、藏族“中山狼”型故事形态

角色的多样化

稳定的叙事结构

四、 汉族、藏族“中山狼”型故事的差异性

五、 “中山狼”型故事源流

第二十三章 汉族、藏族“怕漏”型故事

一、 中国“怕漏”型故事

二、 汉族、藏族“怕漏”型故事“角色”

三、 汉族、藏族“怕漏”型故事的文化内涵

四、 “怕漏”型故事的传承

第二十四章 汉族、藏族“超凡的好汉弟兄”型故事

一、 汉族、藏族“超凡的好汉弟兄”型故事

二、 汉族、藏族“超凡的好汉弟兄”型故事的叙事传统

三、 汉族、藏族“超凡的好汉弟兄”型故事的相同性

四、 汉族、藏族“超凡的好汉弟兄”型故事的差异性

五、 汉族、藏族“超凡的好汉弟兄”型故事的交融性

第二十五章 汉族、藏族“两朋友”型故事

一、 中国“两朋友”型故事

二、 汉族、藏族“两朋友”型故事的相同性与差异性

三、 汉族、藏族“两朋友”型故事的艺术魅力

四、 汉族、藏族“两朋友”型故事的文化内涵

多种类型文化的交融

“听宝”中的文化内涵

第二十六章 汉族、藏族“兄弟纠葛”型故事

一、 汉族、藏族“兄弟纠葛”型故事流传

二、 汉族、藏族“兄弟纠葛”型“狗耕田”故事变体问题

三、 汉族、藏族“兄弟纠葛”型故事差异性

四、 藏族“兄弟纠葛”型故事接受的多元性

第二十七章 汉族、藏族“二母争子”型故事

一、 中国“二母争子”型故事的流传

二、 汉族、藏族“二母争子”型故事的共同性

三、 汉族、藏族“二母争子”型故事的差异性

四、 “二母争子”型故事源流

结语

一、 民间叙事潜隐的民族关系

二、 民间叙事共同体的意义

三、 民间叙事中的文化“精英”

四、 民间叙事交流的空间力量

五、 “文化走廊”中的民间叙事选择

六、 民间叙事传统的共享性

七、 从故事类型到叙事传统

八、 跨文化交流中的民间叙事

附录

附录一 跨语系比较的尝试

怪异儿母题的超时空性

语系背景下故事的差异性

诞生母题的差异性

形象母题的差异性

叙事结构的差异性

宗教母题的差异性

怪异儿故事差异的语系根脉

附录二 类型索引中的藏族民间故事类型

附录三 西藏民间故事讲述人情况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是201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林继富。

得书感谢您对《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古希腊瓶画的叙事性 电子书
本书讨论的叙事性指的是古希腊瓶画的“显性叙事”与“隐性叙事”两条叙事线索。前者指瓶画的装饰风格、图像内容等表现形式产生、演变、消失的整个过程。后者指隐藏在形式背后,导致其产生、演变与消失的深层原因,涉及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经济条件、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前者以看得见的方式叙事,后者以看不见的方式叙事;前者使后者得以显现,后者则是前者产生的内在动因。本书将显性线索与隐性线索交叉对应,在
沙县民间风俗 电子书
本书力图准确记述具有沙县特色的民风民俗,分为社会风尚、人生礼仪、传统节日、生活习俗、信仰习俗等板块。
天盛律令与庆元条法事类比较研究 电子书
一本对比西夏和宋代法典的研究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创作研究 电子书
本书写中国舞蹈的基本概述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的整体概说,将细致的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舞蹈创作的影响,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宗教与祭祀文化、中国传统礼仪教化、中国传统习俗、日常生活场景、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戏曲的概述和其与舞蹈创作之前的关系。目的在于让读者在了解中国各方面传统文化同时,也能相应地了解到由此诞生的舞蹈体系的来龙去脉,探讨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农户行为响应机理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传统村落农户问卷调查为基础,应用三方动态博弈模型、多项有序Logistic模型以及结构方程模型(SEM)等计量分析工具,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农户行为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农户满意度与行为响应关系以及基于农户满意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管理机制构建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