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历年教育特稿的精选,追问和践行教育本质。
内容简介
一堂堂引人入胜的课堂、一个个魅力非凡的教师、一所所承载理想学校……《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1》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教育承传与突围的全景图,在这些动人的故事背后,是教育者对教育本质的不懈追问和践行。《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1》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历年教育特稿的精选,特稿以媒体特有的敏锐重寻课堂生命,叩问师道尊严。
《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1》用故事化、细节性的叙述和一幕幕纪实镜头,真实地再现学校中发生的教育故事;以“冰点”般的冷静和客观,传达出教育肩负的使命和教育者的深切关怀。
作者简介
《冰点周刊》脱胎于《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栏目。1995年1月6日,一篇题为“北京最后的粪桶”的深度报道以一个整版赫然出现在《中国青年报》第8版上,引发了轰动性反响,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新闻界的“冰点高度”。2004年6月,以“冰点特稿”为基础的《冰点周刊》正式创刊。在不放弃社会“焦点”“热点”的同时,它更多地关注尚不那么显著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更多地发表一些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教育怎样,我们的时代就怎样
第一辑 寻真,课堂
法学课里的复杂中国
从童话到现实
外接洋气,内接地气
我不会去论证存在即合理
难,但还是想上下去
跳出了法学教科书
历史课
像“半殖民地半封建”“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这些词,很多学生一个都不理解,但并不妨碍他们熟练地用来答题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完全可以不接受教师的观点
历史教科书如何写,实际上是基于对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的理解,那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
历史教师是通过学生在建构一段新历史,传授什么,代际间就会流传什么
我们不要去推诿,否则对不起这个时代
理科生怎样学历史
批判性思维才是历史学习应当追求的目标
凡是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如果慈禧没挪用军费,清朝能赢吗?
文史不分家
历史课可以是洞察力和判断力的源泉
国家的未来掌握在历史素养高的年轻人手中,国家才有希望
一门“语文课”就够了吗
文言文与语体文一旧一新,相济相生,使得文化的薪火不至于中断
古典文学的杰作历经千古的汰芜存菁,已成文章之典范
以文言为载体的启蒙,不仅是“识文断字”,而是“启”人文之“蒙”
语文课程改革需要回到源头,重新认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二辑 师道
孤独的教育者
不要低估一个普通中学教师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
因为有了你这样的学生,我才觉得这种坚持是必要的
从这本书里、那些文章里,就知道他想传递什么,在追寻怎样的教育
既然可以站着讲课,何必跪着
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讲的话不是在重复昨天,那么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
师说
人在精神文化上也是如此,你吃进什么,就将成为什么
在追求美好上,一个人不进则退,堕落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的
靠浮躁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肤浅的东西绝对感染不了人
我们人类的许多灾祸,说到底都是人祸,是那些野心家、那些不逞之徒造成的
毁人的教育,就是伪教育
过去的教授
自由流动的教授
说痛快话的教授
讲课自由的教授
教授保护学生
校长保护教授
教授帮学生翻译论文
教授学生都犯上
识大体的教授
教授不以政治衡人
校风的熏育与传承
寻找先生
为什么这样有名的人,我们之前不知道?
适之伯,我来看你们了
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
只要有一个人还在唱这个歌谣,晏阳初就还活着
先生是什么……
第三辑 有生命的课堂
拒绝廉价的批判
讲好一个故事,最好是一个别人没有讲过的故事
教育应该是一种“化”的过程,它需要教会你许多准则,也需要教给你不单一的价值判断
在这个阶段,用不着你褒贬,把事情的真实情况写出来就是最大的意义
他们的最大优势是,初进高校,中学生活的记忆依旧鲜活,而那段生活之吊诡,真的比人们的想象更离奇
我希望他们上了这门课,能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生机的人
生死课
我们能够公开讨论死亡的地方,居然那么少
这个时代似乎缺乏生命的沉重感
我们对死的恐惧,其实变成了对生的恐惧
要记住,我们对待死亡有两面,一面是抗争,一面是妥协
如果站在死亡的角度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很多事情都会呈现不一样的图景
让死亡拥有多种正确答案
爱情课
关于恋爱症候群的发生原因,至今仍然是最大的一个谜
一般发病后的初期反应,会开始改变一些生活习性,洗澡洗得特别干净,刷牙刷得特别用力,半夜突然爬起来弹钢琴
开这门课,不是让大家寻找一种全天下都适用的爱情答案,而是让每一个人更了解自己
现代人的爱情之所以这么漂移,跟我们的身份焦虑有关
爱情好像是我们最熟悉的内容,但其实却都是盲点
说理课
讲道理谁不会,这还用学吗?
说理不是一种多么难的知识,它更多是一种习惯,而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
有了这样理性的公民言论的中间地带,人们才不至于自我囚禁在一种要么恶言相向、要么哑口无言的两难境地之中
国民的性格与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我是觉得悲哀,四分之三个世纪过去了,怎么弄来弄去还是这样呢?
第四辑 学校与人
过去的中学
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决非何种职业之准备
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它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衡量一所中学好不好,主要不是看它的占地面积、校舍楼房、先进仪器之类
中学的历史,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顺从孩子的天性
一堂比萨饼英语课
引进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如何与国情接轨
有生命的教育从整体开始
理想主义的风波
寄宿之痛
老师对一个无所事事的寄宿生说,要不你再抄两遍考卷吧
那些大人拿来当作政绩进行吹嘘的新修的操场和跑道,对孩子来说,不会比和母亲在一起生活更珍贵
应该把最自然、最符合天性的东西还给孩子,而不是一点点剥夺走
人的心理健康必须有自由的滋养
大学的良心
人们追随着他,想要知道,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够上哈佛
去哈佛吧,但是不要丢掉你的灵魂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哈佛这种地方继续做我自己
撼动美国高校录取制度的变革
从这些学生的人生故事里,我看到未来的样子真不错
他重新定义了哈佛大学
总统与记者谁杰出
做行政管理工作并不意味着我不再喜欢学术研究了,我仍然热爱这种智力的游戏
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有好奇心,有创造力,愿意努力地工作,能够自己想出新问题
今后,我们希望能够在对国际学生的资助方面更加慷慨一些
我们的就业指导中心不仅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建议,还提供许许多多与未来雇主接触的机会
不要重复我所做的工作,你需要想清楚自己应该做但是还没有做的方向
能够保证学术道德的最有力的工具就是学术过程的公开、透明
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①是2017年由北京源创一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作者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得书感谢您对《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教育特稿精选①》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