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

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从明清时期的商书入手,通过分析商人的职业规范、经商指南、从商箴言等相关商业文书,探讨了传统社会商人群体的独立精神和主体意识。

内容简介

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国商人的“生意经”,市场蓬勃、社会巨变,生财之道中如何处理义利关系?讲道义、重诚信,明清商人的生意经中,道德如何辅佐经营?明中期以后,随着全球化贸易的刺激,中国的商业蓬勃发展,商人和商业日渐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为“士农工商”之末的传统观念也在现实的推动下逐渐发生了改变,“生财致富”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在这种大环境下,随着商人群体的不断壮大,商业活动的不断复杂化,针对日常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行各业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以总结经验、指导行为为主旨的“生意经”。“生意经”以文本形式流传下来,被称作商书。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八章,分别从明清商书的基本情况、基本内容和时代背景方面来 探讨商人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立身、谋求发展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在《余论》中,通过对中西商书发展的对比研究,试图展现十六至十八世纪全球化浪潮中商业文化的中西对比与共通特色。

作者简介

作者张海英,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明清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经济思想史领域的研究工作,讲授《中国古代史》《明清史》等课程。已出版《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等学术专著,发表《明中叶以后“士商渗透”的制度环境——以政府的政策变化为视角》《明清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等学术论文多篇。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市场经济中商业文化的万花筒

导言

商书的定义与渊源

商书研究的重要性

明清商书的研究现状

本书的主旨、使用资料、研究方法与结构

上编 明清商书的基本状况

第一章 明清商书的主要种类、特点与文献价值

一、明清商书的种类

二、明清商书的特点

三、明清商书的文献价值

第二章 明清商书的刊行与传承

一、商书刊印的变化:以《生意世事初阶》《贸易须知》《生意经络》《燕语生意筋络》为例

二、商书的传承与变化:以《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路程图引》《示我周行》为中心

中编 明清商书的内容透视

第三章 “天下被网罗”:商书所反映的市场经济

一、商路网络的发展——以江南为中心

二、商品流通的变化

第四章 “取财以道,利己利人乃见本”:商书所表现的经商实践

一、“继绍先人,训成后裔”:商人的职业教育

二、清代坐贾的经营理念

第五章 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社会观念的变迁与商业文化的构建

一、关于“重本抑末”:政策源流的思考

二、“新四民”论的兴起:明清的变革

三、商书中的商业伦理与商人意识

下编 明清“商书现象”的时代背景

第六章 “商业革命”:商业化、商帮与大众教育

一、“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化与市场经济

二、商帮:地域性商人组织的兴起

三、从精英到庶民:大众教育的普及

第七章 “出版革命”与商书

一、出版印刷业的变化

二、图书市场的兴旺

三、民间书坊与商书的刊印

第八章 “商人已富贵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一、“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社会思潮的转变

二、“士商渗透”:制度环境的变迁

余 论 全球史视野中的明清商书

一、近代早期欧洲商书(商人手册)的出现与流传

二、中西商书的比较

主要征引书目

后记

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是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张海英。

得书感谢您对《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电子书
美国知名史学专家柯博文从局外视角,剖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研究 电子书
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楚国的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职官的管理制度等。
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1872-1912) 电子书
近代中国精英和报人群体是如何影响晚晴政治进程的。
中华民国史研究(第2辑):民国时期的法律、社会与军事 电子书
从法律及军事的角度切入,探讨民国时期政治体制的内在运作、党国范式等方面。
元明清官窑番莲花纹饰之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元明清官窑为母体,对其上装饰的番莲花纹饰进行研究。借助工艺学、图案学、植物学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研究结果发现,装饰在元明清官窑上的番莲花纹饰,是一种集工匠之想象、皇室制度规范所创作的图案装饰。番莲花纹饰的内容不但丰富且面貌多样,包含了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属性。番莲花纹饰不但蕴含了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丰富意涵,同时也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