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集中反映了当代著名历史理论家洛伦茨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两方面的理论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哲学、历史学两篇,上篇讨论的是历史哲学问题,下篇讨论历史学,尤其是当代的比较历史学、德国史等实例中反映的理论问题。集中的反映了本书作者近20年来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两方面的理论贡献。
作者简介
作者洛伦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当代著名的历史理论家,著有多种重要的历史哲学、史学理论专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
序一
序二
序
上编
第一章 历史学与理论
一、关于历史学
二、关于历史学中的理论(1)
三、关于理论在历史学中的位置
四、理论实践:历史学家定义历史
五、关于历史学中的理论(2)
六、分析的历史哲学:1945—1970
七、叙述的历史哲学:1970—1980
八、历史的“在场”(presence):1990年以来
第二章 历史知识和历史真实:对“内在实在论”的寻求
一、关于大屠杀的历史争论
二、内在实在论
三、“内在实在论”与历史争论的解释
四、“内在实在论”,价值问题和关于大屠杀的历史争论
五、结论
第三章 史学与规律:一段对立的历史
一、引言
二、两种不同的传统
三、覆盖律模型
四、两个例子:矿泉水瓶的悲剧和荷兰银币的消失
五、规律性解释的普遍特征
六、历史学家对覆盖律模型的批判
第四章 历史可能是真的吗?——叙述主义、实证主义与“隐喻的转向”
一、导论
二、叙述主义作为颠倒的实证主义(1)叙述主义作为一种“事实的实证主义”的颠倒
三、叙述主义作为颠倒的实证主义(2)叙述主义作为一种解释的覆盖律观点的颠倒
四、作为一种语言活动的历史解释
五、结论
第五章 “你有你的历史,我有我的”——对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反思
一、历史可能是真实的吗?
二、历史可能是客观的吗?
三、历史,工具和权力合法化
第六章 时间失灵:过去的突然在场
一、从历史到记忆
二、学院历史学和单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三、现代历史性制度与单一民族国家
四、记忆的兴起和学院历史学的危机:历史性制度由“现代”向“在场主义”过渡
五、在“在场主义”历史性制度下拣起过去的碎片:历史书写中的传统研究、“微观史”“全球史”和“表现主义”
下编
第七章 比较史学史:问题与视角
一、历史书写理论的类型
二、民族国家的碎片化与比较史学史
第八章 双重困难——比较德国和魁北克民族国家历史书写的政治
第九章 界定:制造神话和破解神话之间的“科学”历史学
一、从“科学”历史学到“历史神话”
二、什么是神话?从古希腊到今天的神话
三、民族国家是不是神话?
四、困难的源头:源头上的困难
第十章 认同表现:族群、种族、阶级、性别与宗教——一个概念史导论
一、历史认同的概念
二、本质上竞争的概念:族群/种族、阶级、宗教与性别
三、族群/种族、阶级、宗教与性别:简短的概念史
第十一章 超越善恶?——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和近代德国历史写作
第十二章 跨界:反思德国历史学家在纳粹史争论中的角色
一、德国历史学家在纳粹德国的角色
二、德国的“灾难”与犹太的“灾难”(1945—1965)
三、犹太的“灾难”与德国的“灾难”(1965—1990)
四、公共辩论与德国历史学家(1986年至今)
五、结论
第十三章 模型杀手——对戈德哈根方法与历史的事后之思
一、戈德哈根的方法
二、作为德国国家计划的大屠杀
三、戈德哈根单一维度的行动者模型
四、戈德哈根对德国历史单一维度的建构
五、后记
第十四章 “你能告诉我吗,好时代都到哪里去了?”——论现代化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利弊
一、对现代化理论的不满与1990年代社会史的危机
二、德国社会史危机的理论根源
三、倒置的问题:人与结构
四、社会对文化?
五、历史解释问题:理解与解释的倒置
六、结论
历史的观念译丛
跨界:历史与哲学之间是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荷兰] 洛伦茨。
得书感谢您对《跨界:历史与哲学之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