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研究电视学的基础理论。
内容简介
《理论电视学》提出理论电视学这个概念,是针对应用电视学所提出的概念,它不是具体地研究电视实践,而是选择电视学中的基础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对电视学的理论建构做出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梁波,法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成果有专著《近代中国城市化与早期现代化研究》,参与编著学术著作多部,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致谢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对“电视消亡论”的思考
二、国内电视本体理论梳理的缺失
第二节 电视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一、电视理论研究成果
二、研究不足与借鉴意义
第三节 关键概念
一、电视理论
二、电视基础理论
三、电视学
四、理论电视学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重新认识电视
第一节 多面貌的电视
一、电视作为科技和工具
二、电视作为艺术和商品
三、电视作为语言和文化
第二节 新媒体视阈中的电视
一、电视的“变身”
二、电视背后的重新洗牌
三、电视理论研究的与时俱进
第三节 电视的本质及未来
一、从媒介发展史和媒体特性看电视的本质
二、从人类文明史看未来电视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电视学及其历史沿革
第一节 电视学的产生
一、电视业的飞速发展
二、电视研究的成形与深入
三、电视教育的大学规制
第二节 电视学的独立与未来
一、什么是电视学
二、电视学的独立
三、电视学与相近学科的关系
四、电视学的未来
第三节 从应用电视学到理论电视学
一、应用电视学的成熟
二、理论电视学释义
三、理论电视学的研究内容
四、理论电视学与应用电视学的区别
第三章西方电视相关理论图谱
第一节 理论启蒙(20世纪30-60年代)
一、阿多诺:理性批判电视内容
二、哈贝马斯:公共电视理论的奠基者
三、芝加哥学派和李普曼:被忽略的美洲媒介思想启蒙
四、威尔伯·施拉姆:定量研究电视对特定群体的传播效果
五、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奇葩和电视研究的推动者
第二节 多元发展之北美篇(20世纪70-80年代)
一、美国第二代经验学派:电视传播效果研究
二、纽约学派:媒介环境视角下的电视文化批判
三、麦克卢汉的“天鹅绝唱”:媒介定律
第三节 多元发展之西欧篇(20世纪70-80年代)
一、英国伯明翰学派:电视文化研究
二、格拉斯哥媒介小组:电视新闻的偏向
三、丹尼斯·麦奎尔:早期电视受众“使用与满足”类型研究
四、鲍德里亚:后现代电子媒介批判
第四节 深化与转型(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德里克·德克霍夫:作为公共心智的电视
二、布尔迪厄:电视符号暴力与场域
三、丹尼斯·麦奎尔90年代的媒介与受众研究
四、欧美学者:媒介研究的政治、经济转向
五、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与批判性的媒体教育
六、戈登:媒介(新闻)融合的类型
第四章中国电视理论研究概貌
第一节 中国电视理论研究历程
一、以业务探索为主的自发期(1958-1977年)
二、以学理探究为主的自觉期(1978-2000年)
三、以学科独立为主的自为期(2001-2007年)
四、以融合发展与学科完善为主的体系建构与重构期(2007年至今)
第二节 国内电视研究著作概况
一、著作总量与分布
二、著作类别、内容统计与分析
三、电视基础理论著作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国内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范式
一、“范式”的起源与范式理论
二、国内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范式
三、范式背后的学术生态特点
第五章理论电视学建构的路径
第一节 思维路径
一、把握研究对象,界定核心概念
二、确定研究范畴边界
三、建立抽象化逻辑结构
四、整合专门的研究方法
五、保持开放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理论路径
一、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框架
二、从西方电视理论成果中寻找路径
三、探寻属于电视的话语体系
第三节 现实路径
一、从应用研究走向基础研究
二、从电视分支理论到理论电视学
三、借鉴国外理论与本土创新并重
第六章理论电视学建构的框架
第一节 电视学元理论(原理篇)
一、电视本质论
二、科技哲学
三、电视学史论
第二节 电视基础理论(特性篇)
一、电视理念研究
二、电视价值理论
三、电视存在研究
四、电视生态理论
五、电视接受理论
六、电视批评理论
第三节 延展理论(发展篇)
一、学科交融理论
二、媒介融合理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国内学者电视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分布
后记
理论电视学是2015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梁波。
得书感谢您对《理论电视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