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网络舆论引导论

积极网络舆论引导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全面建设幸福型网络舆论引导体系

内容简介

我国处于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舆论引导成为社会成功转型的关键环节与保障。我们对负面舆情预警、舆论引导规律有了基本了解,主流媒体舆论场与公民社交媒体舆论场共识度有所提升。但往往将积极网络舆论作为应然的现象与结论,忽略了对其生成机制及其社会积极作用规律的认知与应用。基于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理论,以及媒介心理学的积极效果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建构起积极网络舆论引导理论体系,从个体层面,在媒介化生存中获取幸福;从社会层面,建构并培植积极的网络社会心态;从国家层面,在网络传播路径上实现与公众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积极转型。积极网络舆论引导成为既与个体幸福息息相关又与社会、国家的良性发展密不可分的媒介实践。本研究不仅是从积极网络舆论角度对舆论引导理论的拓展,也为主流媒体发挥积极舆论引导功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可为公众理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与其个体媒介化幸福的内在一致性提供新的视角。

章节目录

封面

目录

内容简介

扉页

版权信息

绪言 积极网络舆论: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媒介实践

一 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理论溯源

二 公民美德的理论溯源及其对促进舆论互动的主体价值

第一章 作为积极网络舆论主体的积极传播者

第一节 积极受众观的历史脉络

一 传播学批判学派视野中的消极受众

二 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积极受众观缘起

三 批判视野中的积极受众

四 积极受众观的发展

五 受众研究的实践转向

第二节 积极传播者:转型社会中的积极舆论主体

一 心理学视野中的从消极个体到积极主体

二 积极舆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积极主体

四 幸福指数拐点下的积极主体

五 积极舆论主体的界定

第二章 积极舆论主体的实现论媒介动机

第一节 实现论与实现幸福感

一 哲学与心理学视野中主体的自我实现

二 积极舆论主体的实现幸福感

三 积极舆论主体的实现论媒介动机测量

第二节 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论媒介动机的实证研究

一 问卷的发放与分析情况

二 大学生实现幸福感水平分析

三 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总体情况分析

四 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五 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幸福感与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的相关性分析

六 大学生实现幸福感水平与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的差异性分析

七 研究启示与不足

第三章 新型主流媒体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与舆论引导

第一节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历史脉络与现实需求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的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观

二 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需求

三 主流媒体官方微博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新型主流媒体的积极社会制度媒介框架与主体舒适度指标

一 主流媒体促进积极社会制度的形成及其积极影响

二 主流媒体中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与积极舆论主体的舒适度指标

第三节 主流媒体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 研究样本的选择

三 “@澎湃新闻”新闻框架的编码与测量方法

四 “@澎湃新闻”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编码与测量方法

第四节 “@澎湃新闻”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数据结果分析

一 主流媒体“@澎湃新闻”的新闻框架分析

二 “@澎湃新闻”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中的积极、消极情感

三 “@澎湃新闻”积极社会制度框架分析

四 小结

第五节 基于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主流媒体微博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 主流媒体微博的舆论引导策略

二 研究结论与不足

第四章 核心价值传播对积极舆论主体的美德重构

第一节 网络舆论共识中的宽容美德与怨恨情绪的唤醒、重构与博弈

一 宽容美德唤醒的情境条件:价值差异比较中激活难以自解的怨恨情绪

二 宽容美德社会记忆的唤醒机制:新型主流媒体的克己美德框架

三 实现论媒介动机下舆论主体宽容美德的自觉重构及其与怨恨情绪的博弈

四 结语

第二节 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敬畏情绪的社会记忆重构

一 敬畏情绪的社会记忆传统及其在中国的重构价值

二 突发事件传播中敬畏情绪社会记忆的唤醒与重构

三 突发事件传播误区与敬畏情绪社会记忆的重构

第三节 唤醒与认同:虚构媒介中感恩特质的社会记忆重构

一 “感恩”特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记忆传承

二 虚构媒介中的亲恩记忆框架的唤醒与认同

三 夫妇、姐妹之恩的社会记忆唤起与当下认同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及其有序参与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

一 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

二 积极舆论主体积极人格的具体特征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主体的有序参与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特征

二 公民参与的国内外研究及其概念界定

三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公民参与和公民有序参与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主体积极人格及其有序参与的关系实证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特质再现

二 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与其有序参与的关系

三 重视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发展与有序参与

第六章 微博舆论场中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第一节 微博的舆论场属性特征

一 舆论场的定义及特征

二 微博舆论场的基本特征:公共性与私人性并存

第二节 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一 积极情绪体验的概念及功能

二 微博舆论与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第三节 雅安地震事件中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一 积极舆论主体的“希望”情绪体验——地震相关信息迅疾发布

二 积极舆论主体的“激励”与“感激”情绪体验——微博救援开展

三 积极舆论主体的“爱”情绪体验——微公益活动

四 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对微博舆论场的影响

五 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的策略

六 小结

第七章 有意义媒介内容对积极舆论主体品味信念的提升效应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积极转向与品味信念发展梳理

一 传播研究消极取向的历史梳理

二 积极视角的传播研究转向

三 “有意义媒介内容”的提出

四 “品味”的辞源及多学科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有意义媒介对积极舆论主体品味信念提升效应的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简述

二 研究工具

三 研究对象

四 实际操作

第三节 有意义媒介对舆论主体品味信念的提升结果

一 舆论主体品味信念的整体状态

二 品味信念的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三 实验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有意义媒介内容对舆论主体品味信念的提升策略

一 有意义媒介内容对舆论主体品味信念的提升

二 对舆论主体品味信念提升的策略性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

积极网络舆论引导论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闫欢。

得书感谢您对《积极网络舆论引导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媒体传播与舆论审判叙事 电子书
本书研究的主题是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舆论对于司法审判的影响。
中国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 电子书
积极的失业保险制度,需要坚持“保生活为基础、防失业是重点、促就业是目标”的三位一体功能,而制度功能的发挥需要一系列失业保险政策的实施。
语言学导论 电子书
本书不仅涵盖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如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还介绍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些新兴的或重要的学科,如语用学、话语分析、文体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
网络新媒体导论(微课版)(高等院校“十三五”网络与新媒体系列教材) 电子书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对新媒体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的著作。
迁徙与重构:中国“舆论场”研究二十年 电子书
本书从五千余篇“舆论场”研究成果中爬罗剔块,逐年甄选,举其荦荦大者,将其珍珠穿线般集成一辑,寻求多元“舆论场”走向“一体化”的科学依据,以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为价值诉求,善莫大焉。该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全书按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编排,脉络分明;以问题梳理为导向谋篇布局,富有历史纵深感;融问题提出、现象描摹、理论解析和对策探究于一炉,视野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