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诊断学

贫血诊断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国内知名血液病专家卢兴国关于贫血诊断方面的学习实践总结。

内容简介

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全面,书中几乎收集了贫血的各种类型,系统、全面,与诊断有关的临床和实验室的意义都有详细评价,结合作者长年一线工作积累起来的临床诊断路径,便于临床和实验室医生对于贫血类型诊断的把握与参考。便于读者查阅参考。

2)新颖,编写方式有所创新,对常见的贫血类型,均以概念(概述)直接引出与之相似的一些贫血,便于读者作出相关性贫血类型之间的鉴别;以病理生理为原理引导出贫血类型的主要病理特征,与临床和实验室之间的因果,并从实用与适用角度强化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思路与方法。贫血的主要类型都配有彩色图像和临床图片,视觉新意为我国出版的一般专著所不见。

3)先进,在作者的经验和科研基础上,将吸收近年国内外贫血诊断方面的新成果,体现专著的先进和科学。

4)实用,贫血的诊断方法很多,不论二甲以下医院还是三甲大医院,诊断方法的实用性都是必不可少的,形态学诊断作为最实用的方法,具有简便和快速的特性,本书将充分体现这方面的特色。

5)紧密结合临床,本书撰写中特别重视检查结果评判与分析诊断中结合临床特征的重要性,强调从临床到实验室,以及从实验室到临床研究整合的重要意义,可以时刻提醒读者:了解临床、熟悉临床、结合临床是实验诊断学的重要组成,由多学科信息整合而做出的诊断更为完美。

作者简介

编者卢兴国,现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副主任技师,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髓室负责人,国内知名形态学家,血液肿瘤多学科整合诊断专家,第四届至第九届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全国血液体液学学组委员,第三届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及多本杂志的编委等。致力于血液与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与研究,以第一完成人完成“四片联检在血液形态学中的临床应用”等科研项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贫血诊断学总论

第一节 贫血的确定和贫血程度的评判

一、确定贫血的指标

二、贫血程度的评判

第二节 贫血的发生原因与机制

一、造血干(祖)细胞障碍

二、红系造血物质缺乏

三、红细胞膜异常

四、红细胞酶缺乏

五、血红蛋白异常

六、血液异常成分

七、红细胞运行环境的变化和物理性因素

八、其他因素

第三节 贫血的分类

一、病理生理学分类

二、血液形态学(红细胞指数)分类

三、骨髓细胞形态学分类

四、临床习惯性分类

第四节 贫血的临床表现

一、皮肤和黏膜苍白、萎黄

二、心悸、气促、乏力

三、头昏、耳鸣、眼花

四、舌苔光滑与食欲减退

五、脾肿大

六、出血

七、其他症状

第五节 贫血的临床检查与评判

一、病史采集

二、现病史

三、体格检查

第六节 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与评判

一、血液检查

二、尿液和粪便检查

三、骨髓检查

四、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铁及其相关物测定

五、溶血检查

六、细胞培养和分子检查

第七节 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基本原则

二、基本步骤(基本路径)

第八节 贫血诊断学的历史回顾

第九节 诊断学的责任与使命

第二章 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伴缺铁和形态相似的贫血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相关的其他贫血

三、五大原因或病因

四、检查的实用方法

第二节 铁代谢病理生理

一、铁代谢

二、铁缺乏的病理生理

三、铁的需要量与食物中的含铁量

第三节 临床特征

一、流行病学

二、性别和年龄

三、贫血症状

四、酶铁缺乏症状

五、肝脾和淋巴结体征与原发病

六、出血

七、预后

第四节 实验室特点

一、一般血液学

二、骨髓细胞学

三、骨髓印片细胞学和切片病理学

四、细胞化学

五、血液铁指标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思路与形态学诊断报告

二、诊断标准与评价

三、鉴别诊断

第六节 其他伴缺铁的贫血

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脾功能亢进

三、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四、溶血性贫血

五、其他

第七节 形态相似贫血

一、慢性炎症性贫血

二、非炎症性慢性病贫血

三、铜缺乏性贫血

四、其他贫血

第三章 巨幼细胞贫血及其他伴巨幼变和类巨变贫血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相关性贫血

三、五大病因或原因

四、叶酸和维生素B12的生理需要量与贫血

五、检查的实用方法

第二节 维生素B12和叶酸代谢与细胞巨变的病理生理

一、叶酸代谢与细胞巨变

二、维生素B12代谢与细胞巨变

三、巨变细胞的生成与病理所见

四、饮食中叶酸和维生素B12来源及其缺乏机制

第三节 临床特征

一、流行病学

二、贫血症状

三、消化系统症状

四、神经精神症状

五、肝脾肿大

六、黄疸、水肿及其他

七、预后

八、年龄因素

第四节 实验室特点

一、一般血液学

二、骨髓细胞学

三、骨髓印片细胞学和病理学

四、细胞化学

五、血液生化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整合诊断的基本思路

二、形态学诊断与报告

三、贫血程度与疾病典型性

四、形态学诊断标准(陈朝仕、卢兴国,1986)

五、治疗试验性诊断

六、我国综合诊断标准(张之南,2007)——叶酸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

七、我国综合诊断标准(张之南,2007)——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

八、鉴别诊断

第六节 伴细胞巨变的其他血液病

一、溶血性贫血

二、急性白血病

三、其他血液病

第七节 形态学相似贫血

一、血液肿瘤所致类巨变细胞贫血

二、特殊感染所致(类)巨变细胞贫血

三、药物相关性(类)巨变细胞贫血

四、遗传性代谢缺陷或其他遗传性疾病所致(类)巨幼细胞贫血

五、无骨髓细胞巨变的大红细胞贫血

第四章 铁粒幼细胞贫血及其他铁过多性贫血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相关贫血(其他铁过多和形态相似贫血)

四、原因

五、检查的实用方法

第二节 病理生理

一、血红素代谢的生物化学损害和遗传学

二、环形铁粒幼细胞的形成机制

三、贫血的发生

第三节 临床特征

一、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

二、获得性铁粒幼细胞贫血

第四节 实验室特点

一、一般血液学

二、骨髓细胞学

三、骨髓印片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

四、细胞化学

五、血液铁指标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分析诊断的基本思路

二、形态学报告

三、诊断的主要条件与标准

四、诊断评价

五、鉴别诊断

第六节 相关的铁过多性贫血

一、血色病

二、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

三、先天性运铁蛋白缺乏症

四、铅中毒

五、地中海贫血

六、巨幼细胞贫血

七、再生障碍性贫血

八、其他

第五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相似贫血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殊类型AA与AA的相似贫血

四、检查的实用方法

第二节 病理生理

一、造血干细胞障碍与造血

二、造血微环境障碍与造血

三、免疫异常与造血

四、基因异常与造血

第三节 临床特征

一、流行病学

二、症状与体征

三、预后影响因素

第四节 实验室特点

一、一般血液学

二、骨髓细胞学

三、骨髓印片细胞学和切片病理学

四、细胞化学

五、其他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思路与诊断报告

二、诊断标准与评价

三、鉴别诊断

第六节 特殊类型再障

一、肝炎病毒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急性造血停滞

三、再生障碍危象

四、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

六、Fanconi贫血和其他遗传性相关贫血

第七节 相似异常

一、意义未明骨髓造血减低

二、生理性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三、严重营养不良性骨髓造血障碍

四、慢性苯中毒性骨髓造血减低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及其他伴溶血疾病概论

第一节 概述

一、溶血与溶血性疾病

二、溶血性贫血的定义

三、溶血的类型

四、溶血性贫血的地域性

五、检查的实用方法

第二节 病理生理与结果

一、红细胞膜异常性溶血

二、红细胞酶异常和血红蛋白异常

三、红细胞物理性损伤

四、溶血的结果

第三节 分类

一、内因性与外因性溶血性贫血分类

二、遗传性与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分类

三、溶血发生场所的分类

第四节 临床与实验室特点

一、临床特征

二、实验室特点

第五节 基本诊断及其步骤

一、病史采集及其意义

二、症状、体征及其意义

三、实验室检查与评判意义

第六节 鉴别诊断

一、伴溶血的其他贫血

二、不伴溶血的其他贫血

三、贫血和脾大的其他疾病

四、血尿或肌红蛋白尿疾病

第七章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分类

三、抗体特性、溶血机制与临床特征

四、自身红细胞抗体的产生机制

五、球形红细胞形成机制

六、Coombs试验

第二节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一、定义与分类

二、温抗体的溶血机制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要点与标准

六、鉴别诊断

第三节 冷凝集素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一、定义

二、分类与分型

三、病理生理

四、临床特征

五、实验室特点

六、诊断要点与标准

七、鉴别诊断

第四节 冷溶血素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病理生理

四、临床特征

五、实验室特点

六、诊断要点与标准

七、鉴别诊断

第五节 温冷抗体混合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病理生理

四、临床特征

五、实验室特点

六、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第八章 胎儿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性贫血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类型

三、流行病学

第二节 Rh血型不合胎儿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产前和产后诊断

六、鉴别诊断

第三节 ABO血型不合胎儿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要点

第九章 药物相关免疫溶血性贫血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相关药物

三、免疫类型

四、流行病学

第二节 病理生理

一、药物吸附型红细胞损伤

二、自身抗体型红细胞损伤

三、三元复合物型红细胞损伤

四、非免疫蛋白吸附机制

第三节 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点

一、临床特征

二、实验室特点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相关药物类型和免疫类型的确定

三、鉴别诊断

第十章 物理损伤性溶血性贫血

第一节 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一、定义

二、类型

三、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

四、大血管病溶血性贫血

五、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第二节 热损伤性溶血性贫血

一、病理基础

二、临床特征

三、实验室特点

四、诊断要点

第十一章 氧化性药物、化学物质、生物毒素和微生物所致溶血性贫血

第一节 氧化性药物和化学制品所致溶血性贫血

一、常见的氧化性药物和化学制品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二节 有毒化学物质所致溶血性贫血

一、铅中毒性溶血性贫血

二、砷中毒溶血性贫血

三、其他化学物品所致溶血性贫血

第三节 生物性毒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第四节 微生物所致溶血性贫血

一、疟疾所致溶血性贫血

二、产气荚膜梭菌败血症所致溶血性贫血

三、巴尔通体病所致溶血性贫血

四、巴贝虫病所致溶血性贫血

五、人附红细胞体病所致溶血性贫血

六、其他微生物感染所致溶血性贫血

第十二章 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性贫血

第一节 概述

一、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二、红细胞膜结构成分变化与形态

三、红细胞膜表面积/容积比变化与形态

四、红细胞膜异常引起的溶血方式

五、红细胞膜异常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第二节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一、定义

二、遗传方式

三、病理生理

四、临床特征

五、实验室特点

六、诊断要点

七、鉴别诊断

第三节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要点

六、鉴别诊断

第四节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要点

六、鉴别诊断

第五节 遗传性棘形红细胞增多症

一、先天性β脂蛋白缺乏症

二、MeLeod表型综合征

三、舞蹈病棘形红细胞增多综合征

第六节 其他红细胞膜遗传性疾病

一、Rh缺乏综合征(口形红细胞增多)

二、遗传性高磷脂酰胆碱溶血性贫血

三、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症

四、家族性高密度脂蛋白缺乏症

第十三章 获得性红细胞膜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第一节 概述与病理生理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第二节 临床特征与实验室特点

一、临床特征

二、实验室特点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

第十四章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红细胞代谢途径与红细胞酶

三、无氧糖酵解途径与发生溶血的酶

四、磷酸己糖旁路与发生溶血的酶

五、谷胱甘肽代谢与发生溶血的酶

六、核苷酸代谢与发生溶血的酶

七、遗传特征

八、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九、临床特征

十、实验室特点

十一、诊断

第二节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一、定义

二、遗传方式

三、类型和变异型

四、溶血严重性的决定因素

五、流行病学

六、病理生理

七、临床特征

八、实验室特点

九、诊断与预防

第三节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一、定义

二、遗传方式

三、病理生理

四、流行病学

五、临床特征

六、实验室特点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其他红细胞酶缺乏症

一、其他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症

二、其他代谢途径的红细胞酶缺乏症

第十五章 地中海贫血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命名

三、类型

四、历史与地理分布

五、病理生理

六、诊断的一般程序与预后

第二节 α地中海贫血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类型

四、临床特征

五、实验室特点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节 β地中海贫血

一、定义

二、类型

三、病理生理

四、临床特征

五、实验室特点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其他类型地中海贫血

一、δ地中海贫血

二、δβ地中海贫血

三、εγδβ地中海贫血

四、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综合征

第十六章 异常血红蛋白病

第一节 概述

一、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定义

二、血红蛋白的结构与种类和功能

三、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的命名

四、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的分类

五、血红蛋白结构异常遗传特征和流行病学

六、异常血红蛋白的病理生理

七、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的临床共性

八、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的实验室特点

第二节 镰状细胞贫血及其相关疾病

一、定义

二、遗传与类型

三、病理生理

四、临床特征

五、实验室特点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镰状细胞特性

八、镰状细胞贫血相关疾病

第三节 血红蛋白C病

一、定义

二、遗传与类型

三、病理生理

四、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

第四节 血红蛋白D病

第五节 血红蛋白E病

一、遗传与类型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四、诊断

第六节 血红蛋白M病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其他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第七节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八节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和氧亲和力异常血红蛋白

一、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二、低氧亲和力异常血红蛋白

三、高氧亲和力异常血红蛋白

第十七章 慢性病贫血与慢性系统性疾病贫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慢性肾病贫血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节 内分泌病贫血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慢性肝病贫血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十八章 炎症性贫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慢性感染贫血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节 结缔组织病贫血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癌性贫血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特点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十九章 骨髓浸润病贫血

第二十章 骨髓无效造血性贫血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病理生理

三、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第二节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病理生理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CDAⅠ型

六、CDAⅡ型

七、CDAⅢ型

八、CDA其他类型

第二十一章 其他贫血

第二十二章 脾功能亢进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病因及分类

三、检查的实用方法

第二节 病理生理

第三节 临床特征

一、原发病表现

二、脾功能亢进表现

第四节 实验室特点

一、一般血液学

二、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

三、其他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思路与形态学诊断报告

二、诊断标准与评价

三、鉴别诊断

主要参考文献

缩略语英中文对照

贫血诊断学是201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卢兴国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贫血诊断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泌尿系统多层螺旋CT诊断学 电子书
纳入泌尿系病变共7类110个病种,1300余幅图片,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泌尿系病变MSCT平扫、增强扫描及各种后处理技术的表现及诊断要点。
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第2版) 电子书
一本适用于骨关节肌肉系统疾病影像诊断的深入学习和反映该领域新进展的专业书籍。
胸部放射诊断学 电子书
本书介绍了胸部放射这一诊断,治疗领域,注重临床实用性。
缺铁性贫血及相关疾病诊治 电子书
临床医学的多个专业涉及到缺铁性贫血,为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临床医生提供更深入的解读缺铁性贫血的教材很有必要,缺铁性贫血是可防可控的疾病,关键在于对铁缺乏症有正确与全面的了解。本书对各个系统和内、外、妇、儿各专业中涉及的缺铁性贫血的特点进行深入讲解,能更好的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并且能指导广大医生如何做好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本书是一部适用于继续医学教育的著作。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下) 电子书
  《实用内科学》   首版自1952年出版,至今已有65年的历史,是国内公认的内科学经典著作,系统、科学、实用,为我国临床医生必备的重要工具书,始终坚持每四年修订一版,目前已修订至第15版。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影响较大和版次较多的大型临床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界一部畅销65年不衰的传世精品专著,是中国内科学专业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培养、造就我国几代临床医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