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套装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套装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简明读本: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始终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中华民族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开发了祖国的河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我们必须十分珍惜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包含着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今天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要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我们不仅应该懂得中国的今天,而且还应该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我曾经说过,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多读读中华民族发展史,可以使我们加深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当代中国正处在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从国内看还是从外部环境看,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必须继续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要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注重汲取和运用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历史规律,正确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辉煌成绩,我国各族人民经历的种种苦难曲折,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都是激励我们为祖国、为民族发展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要真正形成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切之爱、理性之爱,必须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不断丰富历史知识。

  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历史,把提高历史素养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多读一点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汲取经验,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以利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中国历史简明读本: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所谓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所谓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这不是说历史的“沉沦”时期没有奋斗,那个时期中国人民有过不少次的奋斗,但是,由于觉醒程度不够,物质力量不够,斗争经验不够,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奋斗还不足以制止中国社会的“沉沦”;在历史的“上升”时期,不是没有屈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甚至比以往历次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造成的损害还要严重,但由于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不仅避免了继续“沉沦”,而且赢来了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章节目录

《中国历史简明读本: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前言

序章 1840年前的世界形势与清朝社会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一节 英国走私鸦片与林则徐禁烟

第二节 战争进程《南京条约》的签订与条约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思想界的反应与对策

第四节 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农民起义的酝酿

第二章 内忧外患中的清朝政府

第一节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及其政治社会主张

第二节 英法联军侵略中国

第三节 俄国掠夺中国大片土地

第四节 曾国藩湘军集团崛起与太平天国后期的苦撑苦斗

第五节 中外会剿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失败

第三章 失去发展机遇的三十年

第一节 清政府中央和地方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节 洋务自强活动——抓而不紧的发展机遇

第三节 中国社会变化的思想总结——早期改良主义的主张

第四节 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的结局

第五节 教案迭出——大规模群众反洋教斗争

第六节 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错误的战争指导

第七节 马关签约台湾割让及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武装斗争

第四章 甲午战后中国形势与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命运的回答

第一节 三国干涉还辽及甲午战争前后帝国主义在远东的角逐

第二节 帝国主义在华划分势力范围与对华资本输出

第三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 孙中山等革命派的早期革命活动

第五节 康、梁发起维新运动及其失败

第六节 义和团——中国农民朴素的反帝爱国斗争

第七节 八国联军侵华和清廷的对策

第八节 《辛丑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第五章 社会大变革的酝酿时期

第一节 清政府的“新政”出台与社会秩序的新变化

第二节 英国侵略西藏日俄在东北划分势力范围

第三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革命派和保皇派关于中国前途的论战

第四节 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

第五节 “预备立宪”与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

第六节 革命派组织的反清武装起义

第六章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第一节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第二节 黄花岗起义与四川保路运动

第三节 武昌起义各省独立与南京之役

第四节 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第五节 宣统皇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第七章 北洋军阀统治

——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的时期

第一节 袁世凯力行独裁孙中山再次发动革命

第二节 洪宪帝制及其破产

第三节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战争

第四节 民族资本主义空前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民主运动爆发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成为时代潮流

第八章 中国社会开始走上曲折的“上升”之路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开展农民运动与北伐战争

第三节 国共合作破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第四节 宁汉合流与东北易帜国民党军阀大混战

第五节 工农武装割据与苏维埃革命政府的建立

第六节 “围剿”与反“围剿”两个“政权”的较量

第七节 社会性质论战与社会政治思潮

第九章 民族危机加深国内阶级关系的调整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不抵抗政策”

第二节 日本扩大对华侵略蒋介石实施“安内攘外”对策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第四节 红军被迫转移苏维埃运动遭受挫折

第五节 西安事变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契机

第十章 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第二节 八一三上海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形成

第三节 全国抗战防御体系建立国共两党对于抗战战略的不同主张

第四节 八路军出师与山西抗战

第五节 淞沪会战与上海、南京的陷落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暴行

第六节 台儿庄大捷与武汉、广州沦陷

第十一章 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与抗战胜利

第一节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战略配合

第二节 抗战大局下国共两党联合中的斗争与皖南事变

第三节 珍珠港事件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外交出现新格局

第四节 正面战场溃败与敌后战场攻势作战

第五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国统区的腐败与专制

第六节 国共谈判与联合政府问题中国军民的反攻

第七节 国共两党对中国前途的不同设计

第八节 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第十二章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一节 从重庆谈判到政协会议

第二节 中美、中苏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国民党挑起战争全面内战的爆发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危机解放区的巩固与兴旺

第五节 历史性的三大战略决战

第六节 北平和平谈判破裂百万雄师抢渡大江

第七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历史进入现代

第十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节 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第二节 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第三节 宣告了近代中国历史经过“沉沦”,以及“沉沦”到“深渊”“谷底”,完成了“上升”的过程

尾语 学习中国近代史应理解的三条基本线索与四点启示

后记

《中国历史简明读本: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

绪论 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与文明起源

第一节 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

一 由猿到人的演变

二 中国的古人类与旧石器文化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与远古社会的演进

一 农业的起源与平等的农耕聚落社会

二 中心聚落的出现与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三 邦国文明的出现

第三节 古史传说与远古社会

一 三皇传说的时代特征

二 五帝传说与远古社会的演进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

第一节 夏朝

一 夏王朝的建立

二 夏朝的国家结构与政治制度

三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的探索

第二节 商朝

一 商朝的建立和发展

二 商朝的政治制度

三 商朝的社会经济

四 商朝的灭亡

第三节 西周

一 西周的建立和分封

二 西周的阶级结构与社会经济

三 西周王室的衰微

第四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 哲学思想

二 文化和教育

三 科学技术

……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

第四章 秦汉时期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六章 隋唐时期

第七章 五代十国与辽、宋、西夏、金时期

第八章 元代

第九章 明代

第十章 清代前期

第十一章 清代后期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套装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海鹏。

得书感谢您对《《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套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精神视域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电子书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古代神话的文化解读、儒道思想的考释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本质的研究、历史专题研究等等方面。全书以论文的形式,并通过一个“精神”的视域对中国文化精神以及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一探本寻真式的考察,以便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何为“中国性”给予必要的澄清。
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 电子书
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
中国历史地理及地名文集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三部分:一是历史地理研究,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帝若干史实的考证,对《穆天子传》及穆天子西征的研究,对西周初年营造成周城的考证及对洛阳城址变迁的研究,对春秋战国至汉代中山国的研究,对汉初赵佗占据龙川古城的历史影响,以及对大运河的研究等;二是地名研究,主要有《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以及对我国县命名的研究,对有关地名考证的诸多问题的研究等;三是对谭其骧师的回忆文章及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著作
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 电子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挖掘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遗产,分别探讨了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顾颉刚、傅斯年,以及孟森、吕思勉、岑仲勉、钱穆、汤用彤、徐旭生、陈梦家、徐中舒、谭其骧、唐长孺等考证名家的成就,评价他们在20世纪学术史上的地位;同时首次做到将1949年以后台港历史考证学名家置于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总题目下进行考察,评述了劳榦、严耕望、饶宗颐、张光直的贡献;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新历史考证学
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第1辑) 电子书
《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本期是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