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

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

编辑推荐

本书从当时人的认知入手,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展现出这一过渡时代多元竞争的思想史风貌,极具史学价值。

内容简介

近代史上的中、西、新、旧,各自都有其独立的意义,不过相互依存的一面似更显著。中西和新旧之间的关系,尤更密切而纠结。在某种程度上,正因中国在对外竞争中的屡屡失利,“中西”的认同已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承载着强烈的价值判断,才逐渐被更超越的“新旧”所取代。从清末到民初,一方面新旧中西之间的紧张在持续,同时也有一些读书人试图淡化或超越其间的认同色彩。

作者简介

作者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1998)、《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1999)、《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2001)、《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2001)、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2001年)、《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2003)、《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文化与学术》(2003)、《近代中国史学十论》(2003)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一、思想权势转移:从西学不能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

二、社会权势转移:从士到知识人

三、社会权势再转移:知识人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青年的兴起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一、从边缘走向中央的湘学

二、后湘军时代湖南的守旧与趋新

三、近代湖南排外的实际与迷思

四、余论:官绅的互动与竞争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王先谦、叶德辉与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

一、引言

二、旧中有新:王先谦、叶德辉对国情的认知

三、由新转旧:旧派人物反戈一击的关注所在

四、余波

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

一、发出时代的声音

二、从国家到个人的觉悟

三、从文学到伦理的文化革命

四、从康、梁到胡、陈的时代转折

五、走向行动的政治革命

六、一生定位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一、引言:《新青年》的沟通作用

二、“我们”与“他们”的困扰

三、新文学作品的实际读者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陈独秀与“五四”后《新青年》的转向

一、“五四”前后的《新青年》

二、北大的学科调整与京城的新旧之争

三、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陈独秀

四、《新青年》的转向

五、《新青年》编辑部改组风波

六、余论:“五四”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

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

一、引言

二、蒋梦麟对“五四”的即时观察

三、老师辈一年后的反思

四、救国和读书怎样两全?

五、社会模范的自制能力

六、余论:进一步认识“五四”的丰富性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

一、论战双方的动机

二、进化论与作为“五四”基本理念的“科学”

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是201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罗志田。

得书感谢您对《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英国:第二日不落帝国的海权盛衰(1588-1940) 电子书

本书主要讲述英国从1588-1940年间建立海洋霸权直至衰落的历史。
再认识与再评价:二战中的中国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电子书

中国的抗战也激励了亚洲和世界人民为民族独立而奋斗。
新世界史(第二辑) 电子书

本辑以“古代世界的生成和成长”为主题展开讨论。
四库学(第二辑) 电子书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