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

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

立即阅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以道德学命名的著作,试图在区分伦理与道德的基础上,创立道德学,以区别于一般意义的伦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以道德运行的内在轨迹为依据,揭示了道德存在、道德价值、道德内化、道德外释、道德演化的主要问题与一般规律,强调道德变化就是这五个环节的螺旋式上升,质疑现代性中的道德线性发展理念,倡导道德适应主义的学术立场,这是作者30年来思考道德问题的学术总结。

作者简介

作者李建华,湖南桃江人,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荣誉院长,哲学、教育学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学术评委、中国伦理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2018-2022)、湖南省伦理学会会长等职。

主要从事伦理学、政治哲学、道德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120多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转载、摘要,出版著作《道德情感论》《道德心理学》《现代德治论》《趋善避恶论》《官员的道德》《走向经济伦理》《行政伦理学》《国家治理与政治伦理》《公共治理与公共伦理》《伦理与事理》《成人与成圣》等30多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励40多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名家推荐

自序

导言 道德学何以可能

一 道德的存在样态与运行

二 道德究竟是如何起源的

三 道德学及其解惑功用

四 道德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道德存在

第一章 伦理与道德

一 相通与相异:伦理和道德的本义

二 互释与自解:伦理与道德的纠缠

三 性分与际分:伦理与道德的侧向

第二章 人性与道德

一 “人性是什么”与“人性应当是什么”

二 人性与道德关系的复杂性简化

三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一种类型学分析

四 基于真实人性的道德学意味着什么

第三章 自我与道德

一 自我的要义、社会本质及三个层面

二 道德的自我形成与自我的道德边界

三 自我的道德如何向社会的伦理延伸

第四章 善恶与道德

一 善与恶:道德的独特性

二 作为价值观的友善

三 道德恶的本质是什么

四 我们面临的善恶困惑

五 对待恶的历史主义态度

六 为什么从善比从恶难

第二部分 道德价值

第五章 道德自由

一 道德自由为何种自由

二 道德必然,该如何面对

三 道德自由的三个向度

第六章 道德权利

一 道德同样要讲权利

二 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差异

三 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非对等性

四 正当性界面:主要道德权利

第七章 道德尊严

一 理解人的尊严的主要维度

二 道德尊严的特性及其展开

三 道德尊严不排斥应有惩罚

四 道德赏罚何以可能

第八章 道德幸福

一 作为价值存在的道德幸福

二 道德幸福是创造出来的

三 道德幸福与美好生活向往

四 面对人类灾难的道德幸福

第三部分 道德内化

第九章 道德榜样

一 榜样、道德榜样及其他

二 道德榜样的意义在于示范

三 榜样的力量并不是无穷的

四 如何提振道德榜样的影响力

第十章 道德模仿

一 一种特殊的道德学习方式

二 道德模仿的机制

三 效亲—尊师—看官—习典

四 道德模仿中的移情机理

第十一章 道德心理

一 道德心理结构

二 认知的清晰

三 情感的体验

四 意志的磨砺

第十二章 道德态度

一 道德态度:由知到行的准备

二 道德挫败对道德态度的影响

三 道德态度的测量方法

第十三章 道德习惯

一 道德习惯成就道德自然

二 道德习惯养成的心理机制

三 道德习惯培育的社会条件

第十四章 道德人格

一 道德人格的内涵

二 道德人格的功用

三 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

四 人格分裂的道德整合

第四部分 道德外释

第十五章 道德效力

一 道德规范的影响力

二 道德效力的基本特性

三 道德效力的发生条件

四 “道德无效”现象批判

第十六章 道德服从

一 规范压力下的道德自觉

二 道德服从何以可能

三 道德服从的功能及其量度

第十七章 道德控制

一 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方式

二 道德控制的度

三 道德控制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第十八章 道德宽容

一 道德宽容,何种宽容

二 道德宽容的实现

三 道德宽容的现代价值及其限度

第五部分 道德演化

第十九章 道德适应

一 道德适应:平衡与创造

二 道德适应何以可能

三 道德适应的衍化逻辑

第二十章 道德空间

一 道德空间的特性

二 道德空间的维度

三 道德空间的“立法”

第二十一章 道德连接

一 “大断裂”时代的道德复杂性

二 多重复杂性与道德连接

三 道德断裂的文化特征

四 连接与规训:道德学的功能

第二十二章 道德继承

一 道德继承,何种继承

二 道德继承的基本属性

三 道德基因与道德继承

第二十三章 道德变迁

一 从适应性看道德变化

二 成功例证:改革开放的道德价值

三 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性状

四 道德的预测功能

五 “世道”与“人心”

结语 守护道德“乌托邦”

参考文献

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建华。

得书感谢您对《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读本 电子书
本书从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与实践路径等七个方面对新时代职业道德主要内容进行理论与践行的解读。
老子尹喜帛书《道德经》解注 电子书
本书对《道德经》进行了注释和译文。全书共八十一章,内容包括: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道”的感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师从自然;炊者不立自现者不明;物无弃财贵师之道等。
《老子》中的人生智慧.道德经精解 电子书
本书是一本关于《老子》的文学普及读本,书中详细介绍了《老子》的成书过程及作者生平,并对《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列举了众多历史案例作为解读,从而让读者在了解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人生智慧。
朱熹自然观与当代生态道德建设研究 电子书
本书通过对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进行梳理与研究,展示朱熹自然观在宇宙、生命、天人等方面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以朱熹自然观为切入点,研究其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解读朱熹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当代生态道德建设的价值意义;从生态视角出发,将当代生态道德建设与朱熹自然观、朱熹生态伦理思想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舍勒文集: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电子书
本书作者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