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口述史

中国知青口述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共有1700万以上城市知识青年走向农村、走向边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13位知青的口述。有当年的知青典型,有知青领袖人物,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知青。他们家庭出身、文化背景、人生遭际、政治观念各不相同,他们对那场运动的评价和感受也都带有极其鲜明的个人色彩,但他们的故事和他们富于个性的表述却都感人至深,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及其背景的深刻认识。

作者简介

作者刘小萌,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一 《中国知青口述史》的缘起

二 《中国知青口述史》的内容和特点

三 口述的价值与局限

导读

“我这个人喜欢新鲜”

一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二 农村八年

三 第一冲击波

四 第三次高考

五 回到上海

“奋斗、求索,始终是这代人的主题曲”

一 幸福的学校生活

二 “文化大革命”狂飙改变了我的人生路

三 吹响上山下乡的号角

四 在公社革委会的日子

五 在自治区的酸甜苦辣

六 回到阔别已久的北京

七 “下海”以来的重新创业

迟到的婚纱

一 我没有金色的外衣

二 我选择了在农村“扎根”

三 进了铁路的“大集体”

四 办假接收回北京

五 迟到的婚纱

一场大火改变了我的人生

一 我们家的整个历史,跟各种运动分不开

二 无情大火吞噬了年轻生命

三 我和晓军、梅玲

四 残酷的镜子

五 沉默就是最大的反抗

六 上大学的一波三折

七 顽强人生

八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太大的地方

在坎坷中重塑人生

一 两次下乡,一个志向

二 卷入政治旋涡

三 坎坷中见真情

“我想用这个证明,我没有倒下”

一 当年的是与非

二 狱中三年

三 后半生的选择

坎坷人生路,拳拳赤子心

一 “我写了拒绝父亲回城意见的信”

二 难忘玉田皋

三 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旋涡中

四 重塑人生

“我拥有这么丰富精彩的经历,真不枉来人世!”

一 我的一家

二 太平庄里不太平

三 落户山区

四 我想有个家,温暖的家

五 下海后的闯荡

不再颤抖的灵魂

一 我是郑成功的后裔

二 我远离了上帝

三 永福十年

四 回归安海

版纳知青在行动

一 我就是好打抱不平

二 掀起初澜

三 走向高潮

四 率团北上

五 金水桥畔

六 胜利大逃亡

附录:《给国务院、省市委的一封公开信》

阿克苏事件始末

一 进疆始末

二 “文化大革命”初的造反

三 1979年的返城风

四 进驻阿克苏地委大楼

五 惊天动地大绝食

六 铁窗生涯

七 回到上海

附录:《我们是怎样进疆的》

“把面子留给母亲,把理智留给自己”

一 进京上访

二 难忘的会谈

三 不是尾声的尾声

“中国的事‘,哀兵必胜’”

一 “不幸人”的陈述

二 “小平同志救救我”

三 “中国的事,‘哀兵必胜’”

四 春节团拜会

五 “四方团”的尴尬收场

六 太原大游行

七 北京游行计划的夭折

八 敞开返城的大门

附录一:《致中共中央、国务院、北京市委等有关部门及领导的公开信》

附录二:《致中共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公开信》

附录一 本书人物经纬

附录二 名词索引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知青口述史是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小萌。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知青口述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共九册) 电子书
本套丛书通过剖析中日交流的生动实例,阐释了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和辐射力。
黄同学漫画兵器史 电子书
超嗨漫画,脑洞超大,兵器从未如此爆笑。
爱恨温哥华 电子书
《爱恨温哥华》是一部描述加拿大华裔移民生活的小说。技术移民、投资移民、自费留学的出国大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跨过太平洋,在加拿大温哥华生活着一群华人同胞,他们有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对背井离乡的惆怅,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祖国和故乡深深的乡愁和依恋。作品描述了一批华裔移民和留学生在温哥华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还原出华裔在海外的真实留学和移民生活。
两个世界:19世纪一个阿拉伯人的欧洲观察手记(好望角系列) 电子书
阿拉伯人记录的欧洲历史,一次跨文化跨信仰的观察之旅。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 电子书
我比常人多一条染色体,但不想成为多余的人。著名记者笔下的世纪末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