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中国计算机

溯源中国计算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计算机的行业史。

内容简介

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与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当年的创业者们用今天看来性能不高的数字设备奇迹般地攻克了众多高难度课题,为科技、经济与国防开辟了数字大道。本书引用了大量原始照片和文献,展示了我国计算机领域三十年的创业长卷,作者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从决策思维和创新环境两个方面重点展开,呈现出覆盖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全方位、全时段的创新历程。

作者简介

作者徐祖哲,高级工程师、五届全国青联委员,曾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1941年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江西贵溪,1959年毕业于北京五中,1964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通信自动控制专业,进入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

1966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研究室参加邮电部长途自动电话工程计费专用计算机研制;从事过载波、微波、移动电话科研,参与电信、邮政、农业、城市管理等多领域计算机应用,荣获多项部、省、市级科技奖;自1993年起从事网络应用、电信服务研究;宣传“火炬计划”,走访27个国家高新开发区推进联网,1998年受国家科委先进表彰。从事计算机史调研,关注“人与信息化”“科技创新”“智慧谋略”,编辑出版上千万字,2001年出版专著《信息跨越》。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章 中国人的计算机梦想 1952—1956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数学所: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组

第一位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

物理所:计算机组排序“五三组”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回放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第二章 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1954—1956

“向科学进军”与知识分子的春天

《光明日报》第一篇介绍计算机的文章

钱三强为计算机学科延揽人才

计算数学列入科学计划

中国科学家到苏联考察计算机

苏联技术成功转移到中国

第三章 “科学规划”和“紧急措施” 奠基研究所 1956—1959

钱学森力主计算机列入“十二年科学规划”

计算技术科学家集体亮相中南海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

“四项紧急措施”与三大单位的协议书

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公派留学生

计算机赴苏实习队

金怡濂:从红场到青山

第四章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1956—1962

训练班的起步和推广

训练班的教师与课程

清华园中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照

计算机训练班师生的回忆

张世龙和徐刍

“训练班”八百先行者的人生轨迹

训练班学员扎根各地立功勋

第五章 高等学校设置计算机专业1955—1965

蒋南翔和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

北京大学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两翼齐飞

哈工大的“下棋机”引领人工智能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鼎立西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两个结合

北京工业学院计算机带动学科发展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服务流体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运动战”

哈军工计算机系扬旗列队独立成军

西军电创办计算机专业培养导弹人才

复旦大学:王零为计算机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接踵而来

创业师生传承的接力棒

第六章 集中力量创建计算技术研究所1956—1979

南楼北楼今何在?

从无到有的“八一型”电子计算机

104计算机的大队人马

自主研发107计算机开创新路

支撑“两弹一星”工程,计算所隐身建功勋

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军

电子十五所的辉煌历程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协力攻关

何育辽满载辉煌的短暂计算机生涯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

技术情报和编辑出版记载着产业进程

第七章 中国计算机工业的里程碑1957—1975

酒仙桥电子基地拔地而起

引进苏联图纸实现技术转移

组装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03机

从质量整顿到工业化生产

104机的生产和器材外购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计算机的历史性跨越

外部设备的系统地位

第八章 哈军工推广441-B计算机的盛大聚会 1957—1972

从第一台军用计算机到“银河”机

慈云桂上马,领跑晶体管计算机

康鹏和隔离阻塞-推拉触发器电路

首台晶体管计算机的成功推广

441-B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应用到全国

天津接产441-B计算机

被尘封的发明证书

第九章 从指令、软件到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 1952—1985

中国计算数学的前30年

来自江浙的三位数学家 ——徐献瑜、赵访熊、冯康

胡世华和吴允曾从数理逻辑入手计算机研究

软件领域的出类拔萃之辈

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

国家统计局:从计算室到计算中心

第十章 创业英雄谱 1958—1980

中国计算机领跑者的队列

追踪创业者和行业精英

郭平欣看准了王选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

更多工业先行者的足迹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东方红”卫星 ——地面观测系统精心论证与设计

“东方红”卫星 ——刘易成的多普勒轨道方程

“东方红”卫星 ——飒爽英姿学员守大漠

“东方红”卫星 ——第一次数据传输

电报电话业务的计算技术应用

数字传输英雄李望禹的生命搏击

计算机的用户们

首批103机用户之铁道部通信信号研究所

石油部的第一个计算机组与海洋石油定位

兵器试验中心创441-B使用之最

林巧稚、吴桓兴和李冰开创医学计算机应用研究

贾永年 ——凝聚在程序中的智慧

机房环境成专业问题

第十一章 “七三〇一会议”促成“系列机”与国际接轨 1973—1984

刘寅的决策与“七三〇一会议”

系列计算机成功与国际接轨

70年代中美两国计算机科学家恢复往来

从微机开始的全民信息时代

微机应用典范:计算机蛋鸡育种,增产20%

第十二章 台湾在计算机潮流中大展身手1966—1980

致谢

参考资料

附录

索引

溯源中国计算机是2015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徐祖哲。

得书感谢您对《溯源中国计算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溪畔灯微 电子书
1969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我在失学两年半后,意外收到重获上学资格的通知,怀着要马上奔回课堂的迫切心情,我独自一人,在晚上九十点钟,沿一条20华里的山路摸黑走出深山。那片深山,不仅有很多的山猪,还有当时还没有灭绝的山牛、老虎和其他野兽,春天更是毒蛇复苏出没之季。我一路上挥动着手中的棍棒,心中充满对山林的恐惧,更怀有对求学的憧憬。山路沿着一条山溪延伸,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没有任何村落人家,漆黑一团,
IT传:信息技术250年 电子书
审视IT历史全貌,思考当下发展问题,摒弃技术原理,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和商业的演化方式,思考技术成败背后的必然性及其原因,站在科技进步的上帝视角洞察未来。
广州宏观经济运行:1978~2018(历史、逻辑与实证) 电子书
本书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78-2018年,意在总结回顾广州市改革开放40年来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与数量关系。
中国古代科学家列传·壹 电子书
以10个领域100位科学家的生平及科学成就为主线,为你展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轨迹和科学发展的环境。
中国古代经济改革家(修订版):镜鉴兴衰三千年 电子书
本书完整记录了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的改革历程。